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台灣藝術家黃竑嘉登紐約 「另一個囍宴」碰上「同志驕傲月」
黃竑嘉穿著自己設計的服裝,帶著作品在紐約時代廣場前展示。(Thomas VanDyke Gallery提供)
〔記者董柏廷/台北-紐約連線報導〕由紐約布魯克林藝廊 Thomas VanDyke邀請台灣藝術家黃竑嘉舉辦個展「另一個囍宴(The Other Wedding Banquet)」,日前在紐約布魯克林藝廊 Thomas VanDyke展出,展覽以傳統婚姻想像為基底,透過詼諧、反諷的黑色幽默手法創作,探討婚姻、性別、傳統價值,與文化矛盾的價值,於6月展出期間適逢紐約「同志驕傲月」(LGBTQ+ Pride month),黃竑嘉受訪時表示,初次到紐約辦理個展,行前忐忑,展前更穿著自己的作品到時代廣場上展示,意外獲得好評,「感受到非常自由的創作氛圍。」
將台灣辦桌文化以軟性雕塑創造一席藝術饗宴,細看更發現「性」的元素藏於餐桌食物的創作中。(Thomas VanDyke Gallery提供)「性」元素藏於食物創作中。(Thomas VanDyke Gallery提供)
黃竑嘉1992年生於高雄,曾為職能治療師,作品常從心理學與社會學的觀點出發解析性別議題,創作方式多元,包含雕塑、繪畫、影像、裝置等。他表示,過去見識到許多病人的創傷難以言詮亦無處釋放,因此將那樣的經驗,轉化成藝術,邀請觀者重新以當代視野與傳統規範對話。
圍繞「性」意象的紙雕作品,帶著LGBTQ+與BDSM等符碼。(Thomas VanDyke Gallery提供)
展覽主題圍繞台灣囍宴,分為2大系列,包含 「喜宴(The Banquet)」與「洞房 (The Bridal Chamber)」,透過軟性雕塑與剪紙藝術,企圖傳遞有別於傳統價值觀的聲音,邀請觀眾省思LGBTQ+族群自古至今面對的各種社會歧見與挑戰,以及當代面對性別平權與多元價值的矛盾衝突。黃竑嘉說明,「喜宴」對應的是社會的期待;「洞房」則折射個人欲望,兩個系列並置,是展現「社會我」跟「個人我」之間的對話。
以台灣水果打造的藝術品,也帶有男女性徵的暗示。(Thomas VanDyke Gallery提供)
其中,「喜宴」以台灣辦桌為主概念,充滿了圓的意象,如圓桌、盤子、蒸籠、囍燈和剪紙等,這些元素在台灣代表著價值觀的和諧與延續,同時也反映了不同世代的交融與碰撞。展覽尤其強調圓象徵的平等與包容,這是實現圓滿的關鍵。在餐盤、食物的細節裡突破二元性的隱喻手法。黃竑嘉將「性」元素加入創作之中,如「餃子」代表女性的陰唇;「包子」代表女性胸部;「花」由男性生殖器交疊而成;餐巾布上的「雙龍」代表多元性別結合,手法詼諧且具暗示性。
黃竑嘉以「Fuck」、「Pride」、「Cheat」、「Divorce」等英文單字組成「囍」字,邀請觀眾思考婚姻的價值。(Thomas VanDyke Gallery提供)
此外,紙雕作品,則是顯現出黃竑嘉對於傳統婚姻狀態的思考與質問,譬如,正看為「囍」字,轉90度,便成為「Fuck」、「Pride」、「Cheat」、「Divorce」等英文單字,他說明,自己並非反對婚姻,而是希望藉由這樣的幽默諷喻,讓觀眾能思考婚姻的價值以及對於個人的意義。
「洞房」回到欲望層面,燈箱「囍」字轉90度,便成為英文字「FUCK」與交疊的男性生殖器產生微妙的呼應。(Thomas VanDyke Gallery提供)
至於展名,黃竑嘉不諱言是向台灣導演李安,拍攝於1993年的電影《囍宴》致敬,更取得放映版權於開幕時撥放給美國民眾觀賞,完整呼應展覽概念,他坦言,電影距今30年但早已碰觸「同志婚姻」的議題,雖然時空背景不同,無論過去或現在,仍然有必須面臨的挑戰,「當初看完電影,最觸動我的部分是,劇中的父親其實已經知道兒子的同志身分以及與男友間的關係,他看破不說破,其實已經接受。」黃竑嘉說明,所謂「傳統」不該單單只連結所謂「長輩」,「要回到自己內心想要跨越的地方去看」。
台灣藝術家黃竑嘉帶著自己的作品到紐約時代廣場前展示。(Thomas VanDyke Gallery提供)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