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第二屆 林榮三文學獎 散文獎決審會議紀錄
時代多樣性 書寫無界限

2006/12/18 06:00

日期:10月14日下午2時30分
評審:陳芳明、陳列、顏崑陽、周芬伶、張曼娟
主席:陳芳明
紀錄:羅珊珊

評審簡介

陳列

本名陳瑞麟,1946年生,嘉義人。淡江大學英文系畢業,1971年就讀研究所期間因為組讀書會,被誣陷政治罪名入獄。出獄後從事翻譯與著作,曾獲時報文學獎散文首獎。著有《地上歲月》、《永遠的山》等多部。

陳芳明

1947年生,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美國華盛頓大學歷史系博士班候選人,現為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兼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從事歷史與台灣文學研究,並致力於文學批評與文學創作。著有政論、散文集、詩評集、文學評論集等多部。

顏崑陽

1948年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東華大學榮譽教授、淡江大學中文系專任教授。專擅中國古典美學文學理論、老莊哲學、中國古典文學理論。治學之餘,從事散文及小說的創作。

周芬伶

1955年生, 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曾任《台灣日報》編輯,現任東海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曾獲《聯合報》散文獎、中山文藝散文獎等。跨足多種藝術創作形式,著有小說集、散文集等多部。

張曼娟

1961年生,東吳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東吳大學中文系教授。創辦華人地區作家經紀「紫石作坊」,現為「張曼娟小學堂」總策畫。著有短篇小說、長篇小說、散文集、論文等多種。


第二屆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獎決審會議於10月14日下午與小品文獎同場舉行,同樣由陳芳明擔任主席,五位評審繼選出小品文十篇得獎作品後,緊接著進行散文獎的評選。首先,針對本屆作品發表看法:陳芳明:由於來稿很多,因此能夠從容選出品質較佳的。散文的文字在改變,對空間的表現勝過對時間感的描述。滿訝異也滿喜悅的是,在一片後現代的氛圍中,新一代作者對親情或鄉情的關注並沒有減退。

周芬伶:從來稿檢視,散文部分的變化不如小品文明顯,小品文可以看出現代人生活的變動之大、之多樣性,時空的跳躍性也很強。另外,現在的散文不像以往多為抒情,許多只是去捕捉一種微妙的情緒、難以形容的語感或者瞬間的感受性,這些新鮮的東西在新世代之間漸漸地生成,讓我覺得滿喜悅的。

陳列:散文基本上要求的是怎麼寫及寫什麼。關於寫什麼的部分,正如陳芳明所說,一些親情的、平凡、尋常,或是較為長久性的題材不少,這些題材端看如何處理,或者用具有洞見的眼光去透視,是否讓讀者能得到一些新的啟示或體悟。

顏崑陽:順著陳列所說,其實散文還是兩個問題必須去思考,同樣也就是題材和表現形式的問題。這些進入決審的十六篇,如何把熟題拿來生寫,是創作者必須去思考的事。這次看到的創意不少,比較大的問題在於文字的品質,比如語言運用的精確度甚至標點符號,新一代真的是不如從前。另外這次的作品中也有不少是具有當代性、都市化的經驗。如陳芳明所說,現代化也就是把時間給空間化了,時間已經一致化,被打卡、統一的上班時間等一致化,然而在一致化的時間中,更要面對的是在愈趨複雜的空間中的各種變化和互動。對於現代化的批判和反思,做為作家正是要比一般人更能抽離出來,去反觀人類在現代化過程中的存在問題在哪裡。

張曼娟:文字運用不夠精準的問題,或許已經是當下普遍的現象。這幾年觀察進入決審的文章,好像都免不了有這樣的問題,過去對於文字品質掌握的堅持或許是被破壞了,但這些寫作者應該還是開創出了一些新的形式或思維,這部分還滿值得觀察的。

另外,前兩年都會在評審過程中看到許多扭曲、隱晦的題材,然而這次卻發現人際關係變得較為包容,理解而寬厚,感受到人跟人之間整體而言是美好的,至少到了結尾都能達成某種親密的和解。再一個特色就是低調且保持距離的觀察,這次的作品中比較看不見過多強烈的情緒渲染,感覺雖冷靜,但仍有溫度,或者最終仍能點燃某種引爆點。

此次入圍決審的散文作品共有16篇,經磋商後,評審們決議首輪不計分圈選三篇,結果為:

五票作品 〈父後七日〉

(張、顏、周、陳列、陳芳明)

二票作品 〈相片裡的公雞叫聲〉

(張、顏)

〈殘念筆記〉

(周、陳列)

〈馬緯度無風帶〉

(周、陳芳明)

一票作品 〈我們的怪胎友朋〉

(陳列)

(生活儀式)

(顏)

〈婚後〉

(陳芳明)

〈睡王子〉

(張)

○票作品 〈蝶書〉、〈全職媽媽的業餘表演〉、〈牽你們的手〉、〈房裡

的大象〉、〈離島〉、〈疾病〉、〈俠客行〉、〈集合〉

接著針對獲得圈選的作品進行討論。

一票作品
〈我們的怪胎友朋〉

陳列:風格鬼靈精怪,想像力豐盈。不過敘述似乎過於跳躍。

〈生活儀式〉

顏崑陽:文采不算非常好,但敘述脈絡非常清晰,用E跟M兩個角色去交錯敘述一天當中的遭遇,在麻木、厭倦及逐漸蔓延的陌生感中所浮現的婚姻危機。將深層心理刻畫得相當細膩、寫實,能博得有經驗的人會心一笑。

陳列:上述優點我都同意。但是散文應該是非虛構的,看得見身為作者的「我」,但是卻又使用第三人稱來敘述,因此我會視其為小說。

陳芳明:我也覺得像短篇小說,講了一個不錯的故事,做為散文其文字又不夠精鍊,似乎應該寫成小說更好。

顏崑陽:所謂文類的固定疆域不可跨越之寫作規則,在當代應該有所調整。文類本來就是後設的,寫作者本身未必得遵守文類規範,應該回到文本本身是否能有效表現其要表現的東西,若先用文類規格去看,會減損其某些創造性。不一定要用傳統抒情散文的標準來看它,散文應該可以抒情也可以論理,像另一篇〈殘念筆記〉也是屬於論理的,敘述也是散文最大的功能之一,且這篇做為小說恐怕情節性還不夠。

張曼娟:本篇有許多動人之處,寫法低調、縝密,看起來沒有刻意在寫什麼,其實是很沉著的一個結構,文字也非常純熟,是我心目中的第四名。

〈睡王子〉

張曼娟:不只看到醫護人員的專業領域部分,且在其中鋪寫感情與情節。很多意象都寫得很不錯。主述者與父親之間彷彿總是一個在睡一個醒著的「沉睡」關係,也借喻了現代人和親密的人之間往往難以找到互相對準的頻道來溝通。很喜歡它的結尾,十分有畫面感,很節制,也應該是經過一種高度的設計。

〈婚後〉

陳芳明:這篇作品在一開頭就準確引用了恰好也是我很喜歡的郭水涵(潭)的一首詩。主述者是哥哥述說著妹妹結婚之後的心情,雖然可以看到婚禮錄影帶,但是主要要寫的卻是發生在錄影帶外面的事,而對妹妹的感情也在離開後表達出來,情感表達得很飽滿。

二票作品
〈相片裡的公雞叫聲〉

張曼娟:從各種角度、用各種方式來寫出兒子對父親的回憶與父子關係。描寫手法和情感的轉折很動人,看不出強烈的文字技巧,自然且生動、深刻。

顏崑陽:散文能寫到這種境地很不容易。題材並不特別出奇,從生活中的歷練和體會出發,卻用了一個非常有創意的形式來表現。從相片裡的公雞來追憶父親早年養雞為生的艱苦,公雞的叫聲長年逐漸內化進入人心,甚至形成某種幻覺,非常深刻地寫出生命的負擔。那種幻覺不是全憑想像,而是由生活經驗形成的心理而後產生的,有時代感也有想像空間,虛與實交錯進行,掌握得很好。整篇滲透進現實生活,有效地深入到人類存在的結構。尤其最後一段「喚醒城市的雞鳴」,將個人的生活經驗加以延伸並普遍化,象徵出整個城市的人們生存的種種負擔。文字精鍊流暢,節奏感很好,轉折連接得很自然。

陳列:作者很有潛力。但我的看法剛好相反,我覺得他很多的問題恰好出在文字與敘事轉折上,有不少語病及文法上的錯誤,也有不太合理的轉折。情節互相烘托,卻又變得枝節岔出,太複雜了。我很喜歡這個題材,後面寫得相當相當好,尤其第八段之後,但是前面不夠好。

周芬伶:我認為它的優點倒是比缺點多很多,題材也特殊。可惜結構有點太紛雜,零零碎碎中試著要聚焦,在閱讀上多少造成障礙。

〈馬緯度無風帶〉

周芬伶:我非常喜歡這篇。它不是在處理一個事件、故事或者一樁感情,而是純粹在處理心理的問題。對時間空間的處理,呈現出新的感受及新的文字風格,整體非常綿密。

陳芳明:文字很好,乾脆、乾淨。

不重複某個意象,空間及時間的感覺很一致,具有詩的濃度。

顏崑陽:感覺上有點像在讀洛夫的〈石室之死亡〉之類的敘事詩,每個句子都彷彿以詩的意象去隱喻個人內心的某些經驗。頗為晦澀,一般讀者恐怕會比較難進入,只能隨著其意象的流轉,去試著同步進入他的內在經驗。文字的質很好,實驗性滿強的。

張曼娟:對我而言這像是一場文字的幻術,而我很容易被幻術所迷惑,他要沙漠就有沙漠,要海流就有海流。整篇散文對我而言就像詩,想要在其中尋找連貫性的理解其實不容易。

美感和詩意飽滿充盈,算是以風格取勝的作品。

陳列:其中玩弄了許多作者自己才懂的文字和形式,在我看來有點裝腔作勢,好像應該讓現代詩去處理這樣的主題吧。

〈殘念筆記〉

陳列:題材相當新鮮,敘述的語氣自由自在,十分真摯,文字簡潔直接而坦白,好像不刻意去寫文章,不塗脂抹粉,也不虛張聲勢,筆隨意走,當中自然流露出個人獨特而新鮮的發現與洞見。

周芬伶:這篇比較搞怪一點,不那麼正統,反而有一些新鮮的東西跑了出來。讓我想到羅蘭巴特的概念,關於意義和語意的延伸,從殘簡、殘餘到殘留,他從所謂的「殘念」裡的「缺乏」出發,講到剩餘、過剩,以及豐富和完整,做了許多的延伸和聯想。就文字和思想性來看,至少算是有創意的。

顏崑陽:這篇也在我的前五名之內,比較屬於知性的哲學散文,不是寫景或者抒情的,而是以反思的精神,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存在的問題,具有相當的深度。這類的哲學性思考當然不能算原創,只是作者能把它運用進日常生活中,透過所謂殘念筆記的形式,重新反思自己整個生活的狀況。

但若論及情和景的平衡,從景而來的場景比較不夠,立體感比較差一點。

五票作品
〈父後七日〉

張曼娟:如果這篇是經過設計的話,可以說設計得非常好。比如語言的設計,雖然運用了大量鄉土語言,字音都能和字義吻合,即使不諳台語的讀者也能理解。前半段乍看以行禮如儀的方式敘述日日發生的事情,讀起來卻不冗長或瑣碎,提到的每件事似乎都有某種荒謬性,卻又帶著很強烈的情感;另一方面主述者似乎冷眼旁觀,感覺不到他心中是否真有很深沉的悲傷;然而直到最後一段,才終於將感情點燃並且爆裂開來。

顏崑陽:這篇真的是具有設計性,但又相當自然。頗為嘲諷的是,一位生前百無禁忌的父親,但過世後家人卻免不了進行著種種繁文縟節的喪葬儀式。在七日空洞虛假的儀式當中,所有的悲傷都被掩蓋掉了,一切反倒顯得有些滑稽可笑。從頭開始一直不斷上演的嘉年華式嘲諷,直到最後的巨大悲傷感湧現,形成一種強烈而荒謬的對比。

陳列:敘事及切入角度相當精采,不論外在有多少荒謬的熱鬧喧囂,事實上和父親最親近的就是這個敘事者。最後跳出來曝現自己的感情時,覺得是真摯的。

周:這篇將西方常見的荒謬手法本土化得相當好,前面的戲謔把後面真正要對父親說的話做了一個處理對照。語言的運用也出色,不論國語或方言皆表現得很好。

評審逐篇討論後,兩票以上的作品以及一票作品中的三篇皆獲得其他評審同意進入第二輪投票,分別給予五到一分,計分結果依得分高低排列為:

〈父後七日〉22分

(周5分、張3分、陳列5分、陳芳明4分、顏5分)

〈相片裡的公雞叫聲〉11分

(周2分、張4分、陳列1分、顏4分)

〈殘念筆記〉11分

(周3分、陳列4分、陳芳明2分、顏2分)

〈生活儀式〉10分

(周1分、張5分、陳列1分、顏3分)

〈馬緯度無風帶〉7分

(周4分、陳芳明3分)

〈婚後〉7分

(張2分、陳芳明5分)

〈睡王子〉4分

(張1分、陳列2分、顏1分)

評審認為同為11分、7分的作品各有二篇,因此就得分最高的前六篇再進行一次投票,分別給予6到1分,結果依得分高低可見首獎以及二獎得主已經誕生,分別是〈父後七日〉(26分)和〈相片裡的公雞叫聲〉(19分),然而〈生活儀式〉、〈殘念筆記〉及〈馬緯度無風帶〉三篇同為16分,因此再針對此三篇重新投票,由高至低分別給予3到1分,結果三篇再度同分,不過這輪投票中顏崑陽與張曼娟兩位都給了〈生活儀式〉最高分,因此評審委員們經反覆討論協調後,決議將三獎頒給〈生活儀式〉,而〈殘念筆記〉與〈馬緯度無風帶〉則並列為佳作。 ●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