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台灣的視界:世界在台灣

2007/07/12 06:00

◎張谷銘

台灣的文化近年來在幾個方面有一些可喜的發展:第一、對人文及社會科學投入的心力與資源,超出以往;第二、對台灣的文化、社會及歷史有更深刻、豐富的興趣和研究;第三點與第二點同樣重要,即是對本國以外的世界之歷史與文化,有愈來愈濃厚的興趣,也有堅定的決心去從事深刻的研究。這些發展,相當程度是台灣民間社會自發的;但是,政府若能做為支持推動的力量,這些發展當然會更扎實、更精采。

購得重要電子資料庫

經過教育部與國科會的努力,台灣目前在研究英國及美國近代歷史、語文、社會的資源,已經可以和大英圖書館及美國國會圖書館等世界一流圖書館等量齊觀。這是因為在杜部長與陳主委的支持下,台灣的學界購得三個研究近代英美社會文化最重要的電子資料庫之永久使用權。這三個資料庫分別是Early English Books Online (EEBO)、Eighteenth-Century Collections Online (ECCO)、Early American Imprints (EAI)。此三個資料庫最大的特色就是其全面性及完整性。

其全面性及完整性可以美國國會圖書館和大英圖書館做比喻。今天在英國出版的每一本申請版權的書,都要將其中的一本提交給大英圖書館蒐藏;在美國境內出版的書,則要提交兩本給美國國會圖書館蒐藏。這個制度,美國自1870年、英國自1911年實施(台灣的中央圖書館後來也採這個制度);也就是自1870年以來,所有在美國境內有版權的出版品,不管內容、學科、種類、定價,美國國會圖書館都沒有遺漏地蒐藏,這就是完整性。而這些出版品不僅包括傳統學術研究重視的社會、政治、經濟思想名著、文學、哲學經典、史學著述、也包括地圖、政府出版品(政治學研究者的原始材料)、統計數據、民族誌材料、童書、宗教、醫學與科學等等的出版品,不僅涵括所有的現今的學科,還包括所有和人類生活相關的題材,這是全面性。EEBO、ECCO、EAI等三個資料庫,扮演的就是19世紀以前的大英圖書館和美國國家圖書館的角色。EEBO蒐羅了所有從自英國有印刷術以來(1475年)到1700年所有在英國本土及屬地內出版的書籍和期刊。ECCO性質相同,但是蒐藏的時間自1701到1800年。EAI則蒐羅了所有在現今美國境內從自有印刷術以來(1639)到1819年的所有出版品。這三個資料庫同樣是涵括所有不同學科、不同性質的出版品,全面完整地蒐集。同樣重要的是,許多上古至近代的重要著作,其原文的著作(如希臘或拉丁文)或英文譯本也可以在這些資料庫找到,這些重要的作者包括柏拉圖、亞里斯多德、聖他馬士、佩托拉克、伊拉斯謨斯、馬丁路德、蒙恬、伽利略、笛卡兒、伏爾泰、蒙德斯鳩、盧梭、康德等等。

比大英圖書館更有價值

這幾個資料庫,在幾個方面甚至比美國國會圖書館、或大英圖書館的圖書相關蒐藏更有價值:

一、內容珍貴、蒐集困難。這些資料庫蒐藏的起始範圍,比美國國會圖書館copyright library出現的時間早了數百年。在這之前出版的圖書,沒有個別圖書館可以蒐集齊全。所以即使世界上最好的研究圖書館,如英國大英圖書館、牛津大學Bodleian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哈佛大學圖書館等,都沒有完整的蒐藏。這些資料庫,是經過美英學界和圖書館界跨校(館)際一、二十年的合作,才將這些圖書資料編成書目,再逐一做成微捲,而在近幾年代電子化。這些努力,使得這三個資料庫在各自的時間範圍內,收入的圖書期刊近乎百分之百完整,而且資料庫每年還不斷加入新發現、整理後的圖書內容。

二、電子化使得使用的便利性大為提高。因為即使台灣最好的圖書館,也幾乎沒有西洋古籍的蒐藏。研究者要研究這個時代,除了出國之外,別無辦法。電子化的資料庫則可以由學生或研究者直接在圖書館、研究室或家中搜尋、閱讀、或印出,提供無遠弗屆的便利。

三、同樣重要的優點是全文搜尋的功能(EEBO和EAI的全文檢索已經完備, EEBO已完成部分,但全面的全文檢索仍繼續建立中)。所謂全文搜尋,是指研究者不僅能就書名或作者的關鍵字,還能就一個概念、主題或人名,深入圖書的全部文字內容,做地毯式的搜尋。這種資料庫全面性的全文搜尋功能,比任何記憶力再好的個人都還可靠,搜尋的結果也更詳細、廣泛而深入。研究者常因全文搜索的結果找到新的證據、線索或研究的主題,這是實體的圖書館無法提供的重要功能。

幫助台灣建立世界觀

這些資料庫更對台灣建立世界觀的文化有雙重重要的意義:

一、最重要的是其教育意義。如果台灣社會要有世界性的視野,最重要的是教育大學生(下一代的社會菁英)及研究生(下一代的學者),深入了解台灣以外國家的社會、文化、思想及歷史。學生少有出國做研究的經費和機會,台灣能夠提供好的基礎建設,使得不管在大學部的教學,或研究生的研究上,都能直接使用這些網上資料庫的文獻,台灣教育的世界性視野,才有可能生根、茁壯。否則教育及研究國際化、世界化的理想,只能望洋興歎。

二、有世界觀的教育,還必須要有堅實、優越的研究做基礎,才能真正生根茁壯、可長可久。台灣近數年已有相當人數的西洋文學、哲學、史學、及社會科學專家,在美、英、法、德等國,受嚴謹正統的訓練,取得博士學位,在國內最好的大學與研究機構任職。對他們而言,這些資料庫到位,形成研究環境上革命性的轉變。研究工作可以不必再依賴難得的機會遠渡重洋翻閱、複製一手資料,而因原始資料隨時可便利取得,使得研究在理想上可全年、不間斷地進行。台灣的學者必須出國才參考得到的,只剩下從未出版的手稿、檔案、書信等文獻。在台灣研究英美近代史,問題不再是資料無法就近取得,而是研究者如何做出最好的研究,品質與世界名家分庭抗禮。

教育部和國科會購置這三個資料庫,創造了三重的經濟效益。

一、兩百年至五百年的西方古籍,若在西方書市中購買,一本少則幾百美金、貴則數萬美元。以台灣圖書館的財力,個別少數購買已屬吃力,更遑論大量購買。可是台灣卻可以用相對來說便宜的價錢,將數量龐大、內容完整的珍貴古籍依年代和地區一網打盡(ECCO超過十五萬種圖書、EBOO多於十二萬種、EAI則在七萬兩千種以上)。

二、以National License方式,台灣用相對便宜的價錢,使得所有國內大學、公立研究圖書館都可以享用到這筆思想文化的資源。這幾筆資料庫的訂價,個別購買,國內的學校經常性的圖書預算都無法負擔,而即使勉強購買,許多學校各自重複購買,也不是善用研究、教育資源的做法。如今台灣所有的大學和研究機構聯合購買,只花費其原始的售予單一學校定價的稍多的價錢,是極經濟,也最合理的購買模式。

三、政府集體購買,所有學校共同享用的方式,使得偏遠、教育資源弱勢地區的學生和老師,同樣可將這批珍貴的資源用在教學和研究之上。所以是平衡社會和文化資源最理想的方式。

台灣文化界的喜事

台灣的學術界能克服經費、行政上的困難,購買這幾個重要的資料庫,背後的靈魂人物是教育部杜正勝部長及國科會陳建仁主委。在兩大部會支持下,台灣在近代英美文化歷史(從文藝復興到18世紀末)的原始研究資源,已經和大英圖書館及美國國會圖書館等世界一流的機構並駕齊驅。這是台灣文化界的喜事。國科會還進一步計畫要幫助台灣學術界添置人文及社會科學西文期刊的電子資料庫,以及19、20世紀的原始文獻(不限英、美)電子資料庫。台灣的學識、文化界已經把世界的知識文化包容進來,接下來,台灣的文化和學術可以更容易、也必須更積極地、昂首闊步地走向世界。●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