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藝術文化】泰國藝術家阿運.若望恰庫抵台 內惟戲院系列熱映中
〈昔日邊界內〉的電影看板繪畫。(記者凃盈如攝)
〔記者凃盈如/高雄報導〕泰國藝術家阿運.若望恰庫(Navin Rawanchaikul)為高雄內惟藝術中心創作「內惟戲院」(Neiwei Rama)系列作品,以電影看板繪畫風格呈現的畫作〈昔日邊界內〉串起內惟居民的人物小故事,於高雄內惟藝術中心開始試營運以來展出,受到民眾好評不斷。
「內惟戲院」系列作品創作者阿運.若望洽庫(前排中)與畫中人齊聚,暢談分享台、泰身分認同故事。前排左起為高雄電影館館長黃晧傑、高美館館長李玉玲。(記者凃盈如攝)
阿運.若望恰庫日前於內惟藝術中心舉辦講座,並邀請「內惟戲院」系列創作中的參與者到場,回應自身長期關注的移民、身分、文化認同等議題。Navin是印度裔,於泰北清邁出生,從小就浸淫在多元文化當中,在泰國成長,並與日本太太結婚,女兒在日本出生。他坦言,在當了父親之後,有時會想:自己是泰國人、印度人,或者日本人呢?進而對身分認同開始有更多探討。
阿運擅長電影看板繪畫風格,本次在「內惟戲院」系列中,呈現了4件作品,包含〈昔日邊界內〉的電影看板繪畫、長達40分鐘的紀實錄像、訪談28組內惟居民的人物群像〈內惟群像〉,以及阿運以書信記錄對於內惟印象的〈給內惟的信〉,以內惟與泰北的「移民性」與「多元性」映照出歷史與身分認同議題。
受疫情阻隔,阿運自2019年底走訪內惟後僅能遠端創作,於是他追溯台灣與泰國之間的歷史淵源,前往泰北邊境訪查19世紀起往來邊界的滇緬社群,以及國共內戰後的國民黨軍隊後代。在畫作中,畫面右側為內惟故事,左側則為泰北。他強調,自身創作都是希望能夠以第一手的方式介入,雖然因疫情無法抵台,卻透過各種遠距方式與在地人互動,而作品展出之後,也吸引許多入鏡或者被畫入畫作的內惟居民前來看展,成為內惟藝術中心獨有的風景。高美館館長李玉玲指出,內惟藝術中心開幕首展正是以「解圍解惟」為題,打開內惟長期與美術館,甚至與高雄這個城市的圍籬,把長期被排除在美術館北、東、南3向發展過程外的內惟舊社區,迎接到內惟藝術中心裡面,也迎接到高美館的大美術館計畫裡,而阿運的「內惟戲院」系列,正是其中很重要的作品。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