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週末.藝週藝壇盛事】台灣近代美術發展的溫柔推手─倪蔣懷作品捐贈北美館

2023/04/22 05:30

台灣第一位水彩畫家、美術贊助者倪蔣懷(1894-1943)。

文/吳垠慧 圖片提供/台北市立美術館

翻開台灣近代美術史,倪蔣懷常被放在第一棒的位置:他是礦業家,也是台灣第一位水彩畫家、美術贊助者及推廣者,身分多重,然而,相較於陳澄波、黃土水等同輩藝術家的聲名,外界對倪蔣懷略感陌生,當年放棄前往東京深造、轉而將滿腔熱情投注在美術贊助及推廣之上,同時亦未曾放下畫筆,緊繫著水彩創作直到最終,倪蔣懷一生低調,卻與台灣近代美術的發展緊密交織。

倪蔣懷1939年的水彩畫作〈艋舺祖師廟〉。

今年適逢倪蔣懷逝世80週年,家族將他的畫作、收藏與相關文獻近500件慨然捐贈給台北市立美術館,這是北美館開館40年來單次數量最多的私人捐贈,涵蓋215件倪蔣懷的畫作,及他珍藏恩師石川欽一郎的畫作36件,熟識的日本藝術家真野紀太郎等人的畫作27件,台灣藝術家陳植棋、藍蔭鼎、洪瑞麟、李梅樹的畫作4件,還有自中國大陸購入的字畫18件等。其中,石川的2件冊頁罕見之外,25歲英年早逝的陳植棋傳世畫作極少,倪蔣懷收藏這位畫壇好友描繪汐止自宅的水彩畫,也成了北美館典藏的第一幅陳植棋畫作。

李梅樹1934年的〈倪蔣懷速寫〉。倪蔣懷收藏日本藝術家真野紀太郎1933年的水彩畫作〈印度風景〉。倪蔣懷收藏好友陳植棋1925年的水彩畫作〈紅樓自宅寫生〉。

倪蔣懷家族慨捐 近500件畫作文獻

繼美國爾灣順天美術館與許鴻源博士家屬、前輩畫家林玉山家屬、晚年移居美國的前輩畫家洪瑞麟家屬,先後將所藏捐贈國家,與洪瑞麟家族有3代情誼的倪家現也跟進,再添美事一樁。對此,倪氏家族秉持一貫低調的作風,僅回應望能「實踐先父的遺願,貢獻給社會,永續發展藝術文化」。

倪蔣懷1929年的水彩畫作〈持扇之女〉。

北美館1996年曾舉辦「藝術行腳─倪蔣懷作品展」,當時展出百餘件畫作,是與倪蔣懷相關之重要策展之一。對於這次捐贈,北美館館長王俊傑認為其特殊之處,在於倪氏家族以「時空膠囊」為理念,除了倪蔣懷的個人創作,也將他收藏的藝術品和文獻檔案一併捐贈,包括:4本日記、2本寫真簿,以及倪蔣懷購入中外美術畫冊、圖錄、藝術雜誌等多達176冊,當中不乏限量版書籍,可想見當時要價不菲,而這些都是近代美術史研究相當重要的第一手資料。

倪蔣懷購藏的中外美術畫冊、圖錄、藝術雜誌等多達176冊,一併捐贈給北美館。

「這批捐贈再現日治大正到昭和時期,倪蔣懷一生實踐的藝術軌跡,和他追求的藝術精神,如果沒有倪蔣懷,台灣美術的發展也許會有不同的面貌,因此,這次捐贈對於美術館在研究美術史的深度、廣度和研究價值的推進,都深具意義。」王俊傑說到。而由於作品亟待修復與研究,館方預估兩年後方有可能公開展出。

倪氏家族捐贈倪蔣懷畫作及其收藏予北美館,圖為清點作業。(倪氏家族提供)倪氏家族捐贈倪蔣懷畫作及其收藏作品予北美館,和北美館館長王俊傑(右)討論捐贈事宜。

台灣首位水彩畫家 倪蔣懷畢生鑽研水彩

倪蔣懷1894年生於台北富田町(今台大農學院一帶),1943年病逝,享年50歲。7歲隨父親修習漢學至10歲,進入瑞芳公學校就讀,成績優異,而後考進台北國語學校,翌年(1910年)適逢日本水彩畫家石川欽一郎進入該校任教,為接觸西洋美術的重要啟蒙,成了台灣第一位水彩畫家,倪蔣懷更追隨恩師,畢生以水彩的鑽研為己志。

1913年倪蔣懷到暖暖公學校任教,1914年和瑞芳礦業名人顏火炎締結姻親。1917年辭去教職,遷居瑞芳販售木炭,1920年開始承包煤炭礦開採。雖然投身礦業,倪蔣懷沒忘卻對美術的熱愛,得空便埋首於水彩寫生,足跡遍及全台,作品以風景寫生居多,1914年的〈景美街景〉是倪蔣懷現存年代最早的水彩畫作。

倪蔣懷1928年的水彩畫作〈猴硐瑞三礦業〉。倪蔣懷曾包採瑞芳三坑的煤礦,經常出入侯硐,他畫的不是風景名勝,而是謀生養家的工作場所。

除了居住地基隆,倪蔣懷多半利用工作之便寫生,如:描繪瑞芳、金山、汐止等北台灣礦區,去「三井商社」(今國立台灣博物館對面)附近時順便寫生商社外觀,只不過,畫中建物與1940年代改建後的面貌有所不同;也曾遠征南台灣畫下恆春、鵝鑾鼻等地風光,他的作品記錄1920、30年代的台灣風土,已成珍貴的文化資產。

倪蔣懷1930年代的水彩畫作〈台北三井商社〉。倪蔣懷1929年的水彩畫作〈內海(基隆港)〉。

與石川如父子般的美好情誼

在倪蔣懷的收藏裡,最珍視的莫過於恩師石川欽一郎(1871-1945)的畫作,這次捐贈有36件石川的作品,最具意義的是1929年的《花鳥風月帖》和《波濤萬里帖》兩本寫生冊頁,分別描繪日本及歐洲景致,是石川為嘉許倪蔣懷創設「台灣繪畫研究所」的努力所致贈之禮。

石川欽一郎贈予倪蔣懷的水彩冊頁《波濤萬里帖》(1929年)。

事實上,該年石川共畫了3本寫生冊頁,除了前述兩本,還有描繪北台灣風光的《山紫水明帖》,2018年北美館自行購藏這件作品,修復後,已於2022年館內策畫的「掘光而行:洪瑞麟」大展中亮相,為石川少見之作,令人驚豔。

石川欽一郎分別在1907年、1924年兩度來台,是台灣學生學習西畫的重要推手。台灣美術史研究者李欽賢指出,志賀重昂在《日本風景論》(1894)中提倡透過登山旅行追尋鄉土愛的風景觀點,對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創作者影響甚鉅,石川就是其一,來台之後也帶領台灣學生到戶外寫生,倪蔣懷深受石川影響,師生互動密切。1992年日本靜岡縣立美術館策畫「石川欽一郎展」,亦曾向倪氏家族借展石川的畫作。

而勸說倪蔣懷放棄到東京留學夢想、留在台灣造福更多人的,正是石川。台灣美術史研究者白雪蘭形容石川和倪蔣懷情同父子,「石川深知倪蔣懷有家庭,礦業包採又是難得的背景,可以造福更多人,才會勸他留在台灣。甚至之後水彩在日本沒那麼盛行,石川寄作品到台灣,倪蔣懷就匯錢過去,師生之間的情誼如君子一般。」

她認為,在台灣社會普遍不認識西洋畫的時代,倪蔣懷等前輩畫家不只是接受新的媒材和畫法,也重新認識故鄉,「石川帶他們走出去感受陽光、溼度和觀察景色,踩在土地上認識、關心和感受自己生長的地方,再用審美的眼光畫出來。」

倪蔣懷早期受到石川畫風影響,而後走出自己的風格。李欽賢認為,石川以外國人的遠距觀看台灣,倪蔣懷則以改變中的台灣為題材,「較貼近在地人的呼吸」。

倪蔣懷的孫子倪伯群在《藝術行腳》(1996)展覽專輯中分析到:「我祖父固然是書生文人,相較於石川先生技法高超、浮光掠影式的風景,他一筆一耕耘的山水確實有無法隱藏的農夫性格,也有農人般對山水天地的敏感本能。他畫的特點不在表現個人的風格,多半在直接反映當時特定時空的氣氛。他1915年前後的畫風已經可以模仿石川老師的筆意,但個性的差異終將他帶向不同的風格。」

倪氏箴言:金玉非寶藝術乃是至寶

原想赴東京深造的倪蔣懷,在石川勸說下留在台灣,轉而將對美術的熱情投注在贊助及推廣上,包括協助畫會成立,如:1926年的「七星畫壇」、1927年的「台灣水彩畫會」及1929年獨資成立類似美術補習班的「台灣繪畫研究所」,招收喜愛美術卻學習無門的人,洪瑞麟、張萬傳等人都在此習得美術基礎才有機會赴日深造,而當藝壇晚輩急需盤纏時,他也樂於支援;此外,舉辦展覽、邀請日本畫家來台,倪蔣懷都是負責張羅、出錢、陪同遊歷的幕後要角,在石川的學生當中,他做事認真沉穩,《臺灣日日新報》就曾以「個性溫柔」形容之。

雖然外界多以「台灣第一位美術贊助者」稱之,事實上,倪蔣懷的經濟能力不如想像中寬裕,主要是經營煤礦10多年,國際煤價起伏甚鉅,除了養家,美術創作、贊助和收藏皆所費不貲。倪蔣懷個性節儉,唯有對美術活動毫不吝嗇,白雪蘭提到他在日記中敘述到當舖典當金幣,也曾向銀行借貸無功而返,導致全家在困難中過節等處境。直到承包「瑞芳二坑」之後才有累積財富,1935年終於擁有自宅,隔年重病住院後,身體已大不如前。

倪蔣懷的宏願是成立一座名為「寶峯」的美術館,以提升台灣民眾的心靈生活,他精心蒐藏藝術品及圖書文獻,原預計在石川80歲生日時開館,豈料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1943年不敵病魔逝世,心願成了未竟之志。

白雪蘭認為,倪蔣懷是創作、推廣、研究和收藏皆俱的全方位藝術人,對美術推廣的無私奉獻,體現了他的至理名言:「金玉非寶藝術乃是至寶,心靈無形藝術即其象矣。」

倪蔣懷生前積極籌辦「寶峯美術館」,在日記(1939.1.6)中寫下美術館的位置、構造、維持費等構想。倪蔣懷以對聯「金玉非寶藝術乃是至寶,心靈無形藝術即其象矣」表達心志。(倪氏家族提供)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