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自由副刊】 洪明道/來去南洋:台灣作家在英文短篇小說國際會議
李永松(中)於會議中發送英譯台灣小說作品集。
文.照片提供◎洪明道
分享會中的林纓(右一),與談者Robert Olen Butler(右二)。
今年初,我的email信箱收到一封英文邀請,詢問我是否願意參加英文短篇小說國際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Short Story in English,簡稱ICSSE),並在會議上朗讀作品。
何玟珒(後排左二)與林新惠(後排右二)朗讀會後合照,與談者Ann Ang(後排右一)和 Anitha Devi Pillai(後排左一)。
這是真的嗎?這是我當下的第一個反應。畢竟當時柬埔寨的新聞正在風頭上,我不由得小心了起來。直到確認同行的還有何玟珒、林新惠後,才放下懷疑。邀請我們的是專精於美國文學和短篇小說的學者Maurice Lee,他透過曾經參與此會議、英譯過多本台灣小說的作家兼譯者吳介禎,知道了我們這幾位台灣創作者。
洪明道(左二)參與朗讀會。
ICSSE的會議為期四天,除了學術研討,也結合了創作和發表。與會作家須繳交約四千字的短篇小說,由大會收錄為會議選集。另外也有作家朗讀會,讓創作者可以在此直接分享作品。台灣很少有類似形式的學術研討會,讓我不禁好奇,實際參與起來會是怎麼樣呢?
玟珒、新惠在收到邀請時,第一時間也都心存疑問。這樣反應或許不是沒有道理的。以英文短篇小說(short story in English)為主題的會議,為什麼會對台灣感興趣呢?為什麼是我們這幾位呢?
於是,我帶著這幾個問題來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
在母語者面前朗讀英語大挑戰
ICSSE的與會作家背景相當多元,除了來自美國、加拿大、澳洲、英國、愛爾蘭等傳統英語系大國,也有亞洲的印度、新加坡。這些作家之中,有不少人接受過創意寫作的訓練,多數有已出版的英文作品,也有獨立出版的創作者。
在文化部的大力支持和贊助下,這批創作者一共有五人,守備範圍各有不同。多馬斯(李永松)創作圍繞泰雅文化,也寫過長篇小說;林纓能歌能畫,創作過類型長篇;林新惠關注人和科技的關係,剛出版長篇科幻小說;何玟珒則同時寫BL和短篇,輕盈地碰觸硬核;和他們放在一起,我算是兼用台文,傳統的寫實小說寫作者了。
會議的重頭戲為朗讀會,每場朗讀會安排了三名創作者分享。在三人朗讀完自己的作品後,會開放聽眾提問。台灣作家大多被分散到不同場次,每場氣氛大不相同。何玟珒和林新惠同場分享,玟珒朗讀清代台灣羅漢腳與戲班演員的BL小說,新惠則將日常的異常推進到極致,分享一篇冷冽的都市恐怖故事。在朗讀後的提問中,聽眾對台灣的文學獎表示興趣。
林纓分享了收錄在九歌童話選的童話故事,以及為奇幻小說作品所寫的英文歌。林纓的長篇小說以啟蒙運動前的歐洲為背景,在會議中展現獨特的幽默,並直接演唱歌曲,場面熱烈。來自愛爾蘭的作家在這些歌曲中發現和愛爾蘭民謠的高度相似。
多馬斯則在會中發表結合科幻和泰雅文化的新作。恰好朗讀會前的學術研討會中,一名學者以美洲原住民的角度,重新檢視加拿大的奇幻小說。因此,台下的聽眾也試著以類似的角度來欣賞多馬斯的作品。我朗誦以台語歌〈媽媽請你也保重〉發想的短篇小說,並在英語中混雜台語。與會者則表達對語言和翻譯的高度興趣,並分享台灣版《猜火車》將蘇格蘭語譯為台語的案例。
作者、研究者捒做堆
由於ICSSE結合了學術研討會,可以想見,作家朗讀會台下的聽眾,多為文學研究者、學生或其他場次的作家,是一群對英文文學有高度興趣和熱忱的人。作家之間可以在聆聽完作品後,當面交流、回饋,學院也可以提出他們的意見。這樣的場合像是在面對大眾之前,先發布給核心讀者的「試菜」或「封測」。
台灣作家是少數藉由翻譯來此會議發表的群體,少有以英語為創作語言的經驗。為了參加本次會議,多數台灣寫作者與譯者合作,將舊作或為大會撰寫的新作翻譯成英文。林纓是當中唯一例外,在書寫奇幻小說時,小說中的歌曲原本就是以英文創作寫成。ICSSE同時兼具學術研討會和發表平台的功能,這樣的會議設計或許值得台灣挪用,讓創作者和學院更能直接交流。只是,在以英文小說為主題的會議,如此設計似乎很難直接適用於多數的台灣寫作者。
從語言環境來看,台灣顯然不是慣用英語的國家,國內也沒有生產英文作品的市場,所處位置和其他與會者有些扞格之處。也因為英文是必須跨越的門檻,藉由這樣的會議來「介紹台灣文學」自然會造成選擇,有些對台灣來說重要的作家,或許難以具備足以參與會議的英文能力。
會議前我即使做了準備,閱讀英文小說並事先翻譯台灣文學的關鍵字,與會時我感覺到自己仍是「翻譯者」的角色較多。會議中,我們也遇到來自台灣的外文研究者,聆聽他們的發表讓我收穫良多。雖然我們在同一座島上,彼此之間互動有限,反而到了新加坡才有機會大量交流。
台灣、新加坡的對照
ICSSE匯集了世界各地的英文寫作者,會議主軸也圍繞在相關議題,例如短篇小說中的文化多樣性、政治正確如何影響短篇小說。
英語除了原有的各種方言和語彙,也有透過語言政策而產生的混合語(Creole),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地主國新加坡的新式英語(Singlish)。大會會議和朗讀會都不約而同探討到英語的異質性,來自各地的作家分享當地各自獨特的英文用法。要如何在異質的英語中保存在地聲音,同時為方便傳播做調整,也是會議的一大課題。
另外,玟珒表示「新加坡的短篇小說」此一演講激發她重新思考台灣文學。該場講者為南洋理工大學的副教授,他引用《想像的共同體》,以印刷資本與技術對民族形成的影響破題。在界定新加坡文學時,新加坡學者以語種劃分,如坦米爾語文學、華語文學、英語文學、馬來語文學等。這與學院中台灣文學的主流方式大不相同。
參加這次的會議,是我從來沒想過的經驗,會議中Maurice教授也時時關照著台灣作家。對我來說,此行最大的收穫在於了解英文世界中學院關注的議題,同時讓自己的作品得以翻譯成英文。若從文化政策角度來看,此行可視為台灣小說的外譯推展,要如何讓台灣小說站上世界,或許還有更多途徑等待我們去嘗試。●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