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 伊森/霍格華茲的傳承與榮耀

2023/10/12 05:30

圖◎徐世賢

◎伊森 圖◎徐世賢

前一陣子玩了「霍格華茲的傳承」(Hogwarts Legacy),這個遊戲以現代科技製成,讓老讀者沉浸在3D開放式冒險中,好好回味了哈利波特的世界觀。我接觸《哈利波特》系列的過程比較曲折,最初是聽在誠品書店工作的朋友說,有本書雖定義為兒童讀物,但精采度遠大於一般故事,再想起這件事的時候,我已經離開台灣,預計一年多時間不會回來。那時期每晚陪伴我入睡的,除了在中國城買的那套九龍出版的《天龍八部》,只有一本「英版」的《哈利波特》。買不到中文版又想看,只好不求甚解,邊查著字典,當做英語課本。

這本書是貨真價實的「英語」課本,英國人講的英式英語。我買到的第一集,標題為《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後來才知道美國版稱為《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離開台灣後,赫然發現從小到大念的英文課本,不見得完全正確。例如我這個世代學的美語,顏色叫做color,但是在英語中卻拼成colour,中心center會拼成centre。我們跟著美國人說毛衣是sweater,但英國人卻說是jumper;美國人說足球是soccer,但全世界都說football。《哈利波特》第一集的標題中,Philosopher是哲學家,但Philosopher’s Stone卻是個專有名詞,是中世紀歐洲煉金術師的終極追求,可以點石成金,甚至長生不老。美語版用了Sorcerer這個字,比較偏向方士、術士或魔術師,不見得完全正面,甚至隱隱帶點邪氣;迪士尼動畫電影《阿拉丁》裡面,惡角賈方奪得神燈,他許願要成為全世界最強的法師,用的就是Sorcerer。回到台灣很久以後,我才在誠品看到這本書的中文標題,叫做《哈利波特與神祕的魔法石》,可能是為了兒童取向,出版社才將這顆煉金術師或魔法師的石頭譯成神祕的魔法石。更久以後,我見到《哈利波特》的日文版,日文的翻譯頗有趣,直接叫《哈利波特與賢者之石》。

當初那位領政府救濟金餬口的單親媽媽,獨自在咖啡廳裡寫著手稿時,應該沒有想到這部書會賣到全世界,造成各種語言出版社以及翻譯者的困擾。J.K.羅琳在創造《哈利波特》系列時,使用了許多英國俚語、雙關語、諧音造字,甚至自創詩歌,是別種語言難以表達的。例如魔法學校霍格華茲Hogwarts就是個組合字,由hog(豬)與warts(疣)所組成,真正的疣豬則叫做warthog。史萊哲林(Slytherin)學院的代表動物是蛇,彎彎曲曲的字母S為開頭,且Slyther-的發音非常像蛇的嘶嘶聲;Serpent這個字本意是巨蛇,英國人應該不會陌生,倫敦海德公園中的蛇形人工湖就叫做Serpentine。書中大部分的魔法咒語,採用拉丁文為字根,初級的生活點燈魔法Lumos,來自拉丁文Lumen,丹布朗小說《天使與惡魔》中的祕密組織光明會(Illuminati),用的也是這個字;J.K.羅琳後來成立兒童慈善機構,就直接取名為Lumos。電影第一集中,女主角在火車上幫哈利修理眼鏡的魔法叫做Oculus Reparo,Oculus是拉丁文「眼」的字根,雙筒望遠鏡是binoculars,單眼望遠鏡monocular,簡單的一句「修眼鏡」,用拉丁文表現,神韻完全不一樣。拉丁文之於英語,本身聽起來就像咒語,學生物或醫學的人常常會接觸到,例如蒼蠅的學名叫做Musca domestic,前面是拉丁文的蒼蠅,後面是家庭內的,合起來就是「家蠅」。有隻蒼蠅飛過來,你大叫一聲「穆斯卡多梅斯提卡」,寫在小說裡看來像是在詠唱咒文,魔法就出來了。

類似的表達法,在各種語文的創作上屢見不鮮,也很難翻譯成其他語言。例如中文裡的文言表現,「降龍十八掌」中的「亢龍有悔」就幾乎不可能翻譯成英文,我曾在網路上看到打狗棒法的最後一式「天下無狗」,被譯成「No Dogs In The World」,動保人士大概要抗議。電影《追殺比爾》中有個殺招叫做「The Five Point Palm Exploding Heart Technique」,若直譯的話,是不知所云的「五點手掌爆炸心臟技巧」,但這招的原名是「五雷穿心掌」。

我猜想真正厲害的巫師與武林高手,在決鬥過程中應該都是「無詠唱」的,生死交關之際,哪有時間一招一式叫出口來。然而每個招式與魔法還是要命名,敘述的時候才能有本;尤其是小說中的描寫,小說沒有圖像,也就是因為沒有圖像,每個人才能發揮自己的想像空間。J.K.羅琳在原作英語的用心上,下了很大的心力,其他語言難以展現,這可苦了各國的翻譯。《哈利波特》系列大紅之際,還有好幾本續作沒出完,一本比一本厚,每回英文原稿釋出後洛陽紙貴,各國翻譯要連夜趕工。據說有些品質不好的地區,還會同時委託好幾名翻譯,分章進行,讀者漏夜排隊買到的,竟然是一本書內前後不連貫,連人名都譯不一樣的成品。

大凡藝術經典,除了共通人心的普世價值外,還能擁有多種面向,蒙娜麗莎的布局與畫技當然是上乘的,但那神祕的微笑,才是讓一百個人看,產生一百種感觸的神妙之處。所有的金庸與哈利波特改編成電影或遊戲後,讀者最喜歡比較這個版本達到自己心中的百分之多少,答案通常不會百分之百滿意;因此大家會回頭看小說,只看過電影的人,也或許會找原作來看,小說才是最完整的,而這正是文學的迷人之處。

距離初讀原作二十幾年,現在玩起「霍格華茲的傳承」這款遊戲,卻產生完全不同的思維。也許是因應世界潮流,遊戲中加入了非裔的烏干達留學生,強調校內多種族平等,這種作為在美國稱為affirmative action,中文稱為平權法案或平權行動,日本翻成「積極的差別是正措置」,講成白話就是要「政治正確」。根據BBC的報導,在平權行動大旗下,各膚色種族比例的學生都要收,造成哈佛大學的亞裔錄取者SAT平均成績要比白人、西裔、非裔,分別高出140、270、450分;因此今年美國最高法院裁定,哈佛大學的錄取政策涉及種族歧視,成績比較高的亞裔申請者反而成為弱勢族群。

高中畢業生的膚色成為延燒的議題,但所有長春藤聯盟名校還有個更明顯的規則,是令人無法視而不見的,叫做祖宗餘蔭(legacy admission):如果直系父母、祖父母是該校畢業生的話,你就擁有入學的優勢;至於入學取捨的標準細項,從來不曾好好白紙黑字寫出來公諸於世。

如此說來,霍格華茲魔法學校的本質就是一種階級制度的存在,有沒有魔法才能,在出生時的基因就決定了,不是每個孩子都可以收到貓頭鷹的來信,得到入學邀請。「霍格華茲的榮耀」遊戲中,當然不會錯過選擇學院的橋段,與原作不同的是,玩家可依回答分類帽(sorting hat)的選項,進到想進的學院。如果不是被選,而是可以自己選,你會選哪個學院?

哈利波特十一歲收到貓頭鷹來信,入學七年後是十八歲,也就是小學最後一年加上國高中六年的期程,霍格華茲畢業的年紀相等於高中畢業。在我的年代,那頂分類帽叫做高中聯招;在我當時住的台北市,史萊哲林學院就是身著綠色巫師袍的北一女中(男生就是建中)。我本來想選小說原作中著墨較少的Ravenclaw學院(英語是渡鴉爪子,中文音譯為雷文克勞),但在旁邊看我玩遊戲的內人,大叫怎麼可以不選史萊哲林。桌上的iPad正連線某個遊戲攻略網站,統計玩家選擇學院的比例,史萊哲林遠遠高於其他三學院。原來故事中桀敖不馴,高高在上用鼻孔看人,嘶嘶作響的綠蛇學院,才是大家心中的真正的第一志願。當遊戲中你可以反過來選學校,不是哈佛挑剔你的時候,為什麼要選別的?

遊戲背景倒敘設定於17世紀,標題「Hogwarts Legacy」中文翻成「霍格華茲的傳承」,但Legacy這個字可以是祖宗餘蔭、遺產、榮耀、傳承、功績……十幾種意思。例如副校長衛斯理教授,就是紅頭髮衛斯理家的祖先,當然也是葛萊分多學院出身,衛家人必屬於獅鷲學院,簡直就是種姓制度,永世翻不了身。這讓人聯想到,如果霍格華茲的校長不是校友,史萊哲林的學院長不是史萊哲林畢業的學長姊,那麼在校生會服氣,會聽得進師長的話嗎?即使是校友,學生都不見得會聽話了,更何況不是。這邏輯如果成立,那麼霍格華茲可以換成是伊頓中學或牛津大學,也可以換成是北一女或台大,不禁令人同情起那些不是校友的校長了。

一個生活潦困到需要向朋友借貸的單親媽媽,社會上的平民階層,寫出階級與傳統概念如此深的故事,而這樣的故事又得到普世讀者的共感,證明歧視、比較、霸凌、階級與歸屬的概念,常存於每個人的潛意識裡,生活上更要時時設法與之共存或對抗。幾百萬年來人類演化成高度分工的群居動物,個體難以獨自在自然野外存活,考古的研究發現,最佳化的聚落大約是一百五十人左右,通常超過一百五十人的名字我們的大腦就記不住,一百五十人團體是效率最高的。在一百五十人內,自己絕對不想變成最後一名,最後一名會被淘汰;大家也習慣扯第一名後腿,因為大家都想成為第一名。在如此的聚落內,沒有人敢說謊,一旦說過謊被發現,再也沒有人會信任,流放到野外相當於死亡。到了現代社會人口增多,人往往隸屬於遠超過一百五十的團體,更可躲在網路後面無責任發言,而百萬年來的基因沒有改變,無時無刻扯強者後腿以及鄙視弱者的求生本性就曝露出來了:人人歧視與霸凌沒有魔法天賦的麻瓜,人人也都酸史萊哲林,但是許多人內心暗地裡都想成為史萊哲林。關心北一女與台大畢業典禮的,通常不是畢業生本人,而是沒能成為史萊哲林,沒有收到疣豬中學入學邀請的爸媽們;瀏覽畢業生與他們父母的臉書,轉傳畢業典禮影片以及校長致詞的通常只有家長。

階級就是存在著,它不見得存在於制度上,卻存在人的意識裡。沒有階級與歸屬,沒有互相比較,就不是人類,難以驅動社會。也因此現階段沒人可撼動長春藤名校聯盟的祖蔭入學,霍格華茲也無法取消貓頭鷹送信以及分類帽傳統。當年高中聯招那頂分類帽,將我從史萊哲林剔除,而我卻在被分到的學校裡找到歸屬,消抹去心中的不安。母校校訓有五,第一條是「人道」,其次為「健康」、「科學」、「民主」,將「愛國」拋在後面。賦予的班級編號是累進制,幾十年後,一、兩千班的畢業生都找得到歸屬,你三百多班,我七百多班,他一千多班,那你是學長,他是學弟,跟江湖切口一樣。那學校畢業的人沒有一個不會唱校歌,沒有人不知道地下校徽是鳳凰。

然而放大來說,歸屬感也可以不用是學校,學校只是一種人為制度,不見得適合每一個人,因此衛斯理家雙胞胎兄弟決定從霍格華茲輟學,強逼每個人都入學,反而不符合人道。歸屬可以是任何形式,由「人」衍生的團體,如果沒有傳承,就自己製造;沒有榮耀,就自己找出生存的意義。有了歸屬,也許愛校,也許愛家,也許愛社團,就可以愛人。校內對抗賽,可以支持史萊哲林或葛萊分多;火盃的考驗對抗保加利亞與法國魔法學校。世界盃時,支持國家,愛土與愛國。

遊戲的後段,你理所當然學會所有強力魔法,克關制勝。然而結局成佛、成魔,成為佛地魔;是正是邪、亦正亦邪,都由玩家自行決定,史萊哲林與霍格華茲任何一個教授都無法左右你本人的決定。牛津與哈佛的畢業證書上,也都無法掛保證此人不會作奸犯科,那不是學校教育所能夠達到的。

我不是個死忠的哈利波特迷,英語版大約讀到第五部《鳳凰騎士團》(註),之後的兩部買了僅草草看完。很久之後,我終於知道自己對於這系列作品的親暱感來自何處,求學時期母校的愛稱是城堡,地下校徽是鳳凰,同學很「中二」自詡為騎士,以及小說中那種隨處不在,以校為家的似曾相識既視感。沒有人可以詠唱出拉丁語的咒文,連生活魔法Lumos都點不著;把金庸讀了幾十遍,也沒人可以發內力耍一招「飛龍在天」,我們一項都做不到,但我們依然熱愛著文學的想像,並寄託自己歸屬其間。●

註:原始標題為《Harry Potter and the Order of the Phoenix》,日版標題為《不死鳥の騎士團》,台版譯為《鳳凰會的密令》。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