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 朱天衣/飲茶 - 穿過味覺的記憶

2024/06/10 05:30

圖◎薛慧瑩

◎朱天衣 圖◎薛慧瑩

港式飲茶文化是在我十來歲傳進台灣的,說它是文化,因已不僅僅是一頓飽飯這件事,它還涵蓋了當地的生活習慣社會環境,香港地狹人稠,一般住家空間逼仄,是不好邀人回家作客的,在自家料理飲宴更是自找麻煩,茶樓裡吃著聊著,茶水無虞供應著,更是讓人話再多也不口渴,多好!

我第一次出國便是去香港,住在臨海大酒店裡,整片落地窗望出去,是波光粼粼船舶穿梭的港灣,對岸櫛比鱗次大廈直插入雲,於我真是震撼。在街頭隨意站站,勞斯萊斯不時滑過眼簾,來往人潮個個光鮮亮麗。但當踏入朋友在觀塘的住家,又是一個震撼,無關貧富,而是親見平常人家的日常生活環境油然而生的驚詫。十坪左右除浴廁,就只一小隔間,放張上下舖床便滿了,是朋友弟弟夫妻及兩個孩子的私人空間,外面客廳兼飯廳、廚房,還放了張床,供他母親妹妹睡臥,吃飯時,便把活動餐桌架至床邊,可省一邊坐椅,至於那迷你衛浴,只一個陶瓷臉盆一個沖水馬桶就滿了,如廁時臉幾乎貼著瓷盆,無法想像日常要如何盥洗。他們所在的幢幢大樓,少說上千戶,每家格局空間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在地一般人的居住條件差不離便是如此。

香港的人均高於台灣許多,他們的光鮮亮麗是真,但居住環境難以改善也是真的,因此,便能理解港九餐廳之多、茶樓之必須,民以食為天的中國人,尤其港人對吃的要求很不一般,家居無法講究,只好外求了。在港九用餐很少踩地雷的,稍像樣的館子隨意端出來的魚鮮都生猛好滋味,雞鴨牛也永遠滑潤鮮嫩,連街邊甜品、大排檔吃食都具一定水準,巷弄裡的魚蛋粉則是我的最愛。

不過,次次去,絕不會錯過的就是飲茶。在高檔的茶樓裡,上桌的每道點心都精緻得只適合用牙籤戳食,坐在被冷氣凍到骨子裡大胃王的我著實折磨,以為庶民茶樓火雜雜較適宜,不想伙在雜遝的人潮裡找個位置都難,好容易搶得個與人共桌的位子,面對擲地有聲的鏗鏘粵語,連如何點餐都不會,同桌其他人冷臉吃著自己點心,絲毫沒打算接受我求救的眼神,「活該你這外地人闖進我們的生活,餓死剛好!」

所以回台灣飲茶才是王道,介於高檔、庶民之間,再高朋滿座,桌間距離還有餘裕,至少能讓餐車穿梭往來,蒸籠、炸物、冷盤、甜品不同餐車推至面前任君選用,這樣的供餐方式多麼有意思,總記得在茶樓第一次吃到焗烤白菜、滑潤腸粉是多麼驚豔,蒸籠鳳爪、牛肉丸、豉汁排骨的鮮嫩又是多麼令人神迷,那多添了火腿蝦米的蘿蔔糕是多麼不同於平凡的台式粿點,更別提炸品叉燒酥、馬蹄條、腐皮捲了,顯然與我一樣的同好者不少,以致茶樓在台灣火紅了整個七○年代,那時的百貨公司也多留一層供大家飲茶。

而台北頂有名坐落中山北路二段的「紅寶石」,當時生意更是好到不行,餐廳占了二、三層樓,我的死黨六哥暑假曾在那兒打工,負責推餐車服務,當時還沒監視器這物件,因此每當搭電梯轉進其他樓層時,就是他們這些工讀生偷嘴時刻,一籠一碟點心只取其一,領班發現不到,顧客也不察,從此上茶樓用餐,我總狐疑點心的數量。

二姊那一陣子愛上蒸籠點心叉燒包,至「真善美」看電影時,常先至同棟商場裡的茶樓一口氣外帶十個,邊觀影邊大啖,姊夫只分得一枚,其他均入她肚腹,據說若改至「東南亞」,她則會在外頭水果攤挑揀一大袋綠皮椪柑,一場電影吞下少說五斤近二十個橘子,至於大紅李,則是論缽計算的,這些倒是怕酸的姊夫樂於讓賢的,那時他們還是男女朋友關係,姊夫沒被嚇跑也是奇蹟。

爾後,推車供食的方式過時,現點現做直接端上桌,比擱在車上繞幾圈還是美味許多,因此真正推車叫賣的茶樓已少見,如今台北只知「兄弟飯店」及西門町「獅子林」裡還有如此傳統推車的茶樓。前些時,朋友曾抱著懷舊心情邀我們去「獅子林」那兒飲宴,果真才步上樓梯推開餐廳門,回憶殺秒現,陳舊裝潢、複雜氣味恍若搭乘時光機回到七○年代,帶位領班、推車服務員則好似封存停格在某段時光中,直待我們闖入才一一悠轉甦活。他們的餐點也維持著半世紀前光景,滋味如此,賣相如此,好吃嗎?老實說,口味很重,需靠大量的茶水稀釋,是我們有年紀的人消受不了的,所以回味只能偶一為之,常食有洗腎之虞。

現今想吃港式茶點,我們多就在咖啡館旁的「京星」解決,且只點自己的最愛,他們的蝦點肥潤,不管是腐皮捲、水晶蒸餃都呈爆蝦狀態,是姊姊必點食的,我和姊夫鍾情的是廣州炒麵,這自年少吃到老的餐食,原是港粵餐廳必備的,炸至酥脆的廣式生麵淋上勾了芡的什錦,在飲茶火紅年代,是極普通處處可見的,但近十來年卻難求,即便有些餐廳供應,但都聊備一格不講究,不是麵炸得不夠爽脆,就是澆淋的嚼頭馬虎,有的連魚板竹輪魚丸也混雜其中,很令人光火,「京星」的廣炒勉強過關,「三合院」的賣相裝盤略勝一籌,我和姊夫是只要有廣炒可食,其他都可接受。

這廣州炒麵回到香港廣州卻是遍尋不著,這是台灣獨有自個兒發明的?如同泰國人沒聽過月亮蝦餅,卻是台灣人每進泰式館子一定要點的食物;也像日本中華料理中的天津炒飯,在炒飯上淋芡汁,不只天津沒這吃食,全中國也沒人這麼吃法;而我們從小喝到大的玉米濃湯,也在美利堅五十州遍尋不著,顯見是一種在地才有的異國料理。

記得年少時,遊伴小童也常帶我至「劉家鴨莊」打牙祭,那時的永康街還沒那麼文青,沒那麼多咖啡館茶藝舖,「鼎泰豐」也還沒那麼火紅,當然更沒有讓觀光客趨之若鶩的芒果冰店,來此,就只是吃頓好料,點餐時,我總掙扎於廣炒和粥品之間,生滾狀元及第粥裡深藏的那顆生蛋黃是如此誘人,但爽脆的炒麵一樣令人難以割捨,真是兩難。小童總會多點一份鴨脖子,滿足一下吃不起燒鴨的癮,兩個窮學生能享用的奢華也就如此了。爾後賺錢了,才知他們鹽滷墨魚的存在,很似鮑魚的口感,也是母親的最愛,不時外帶一份回家,但隨著永康商圈的遞變,這「劉家鴨莊」也消失了蹤影。

最近重新認識一個港式館子,其實它早存在著,只是多為被宴請的對象,一桌或烤鴨烤乳豬,或清蒸龍蝦魚鮮,或避風塘紅蟳配齋粥,所費不貲是一定的,爾後才知它也可只吃點心小菜,且平價得很,自此才敢上門消費。它的五小福白灼系列是一絕,尤其那韭菜花、豬脷是二姊的最愛,廣州炒麵用料也是最不敷衍的,鮮蝦墨魚魷魚不說,連好大一只鮮貝也出現,足見誠意。此外欖菜四季豆、蝦球煨伊麵也鮮美至極。

但最讓人念茲在茲的是它的炒蘿蔔糕,切成兩公分見方的丁塊外酥內軟,應加了X.O.調味,近年吃怕了搶味的X.O.醬,在茶樓點蘿蔔糕也常被笑話,但這兩者在此相遇,竟如此合拍,來一盤吃一盤,再加點、一樣吃到光,顯然不只我一人鍾情。最後以透亮的柚子涼凍收尾,清香殺膩,再沒比這更好的句點了。

這個從上世紀就存在、有著「竹」字頭的避風塘漁家料理餐廳,當然和在地幫派有關,是他們的關係企業?因而,每來此,都帶點異樣情懷,小小的冒險、小小的驚歎,很無聊地彼此提醒,千萬別白目,也別蠢到當奧客,到時怎麼死的都不知道。也好在這餐廳的供食與服務,始終讓人無逾矩之憂。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