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 謝子凡/人情樹狀圖

2024/06/28 05:30

圖◎太陽臉

◎謝子凡 圖◎太陽臉

和朋友約在咖啡店,各自做事,偶爾小聊。朋友是工程師,在鍵盤的喀噠聲中,筆電螢幕長出由程式組成的樹狀圖。結構看起來是棵顛倒的樹。根在上、葉在下。細問之下,我才知曉在程式的世界裡,許多術語名稱取用了樹木的生命性質與家族結構。比如說,「所謂的根節點,就是沒有父節點的節點。」「父節點在同一層級的節點,是為堂兄弟節點。」

而他經常在做的幾個動作,在我這個與程式沒有什麼關係的人眼中看來,也與現實生活兩兩相映。

工程師說,「我要向樹中插入另一棵樹。」

我說,這個概念豈不是園藝中常用的「嫁接」技術?在生命力強的砧木切出切口,接上想要繁殖的接穗,藉由植物的自癒能力,日後便會長成同一棵植物,擁有兩者的優點。

工程師說,「我要從根節點開始,訪問整棵樹。」

我說,請問這是要用「提根」的方法來留下漂亮的根、為其增添曲折的線條嗎?

工程師說,「我現在要計算樹的深度」。

我問,這是在決定這棵樹要做成大品、中品、還是小品或豆盆嗎?

工程師說,「我現在要刪除子樹。」

我說,這不就是修枝整姿的功夫?

原來世間道理一路通,世界大同哪,朋友說笑。

由於分枝層遞的結構特性,樹木自然地成為一種完美的圖示,用以展示各種具有層級關係的事物。家族譜系是其中一種常見的應用。植物生根、成長、長出枝幹、花開花謝、果熟果落,依次再生,與家族繁衍的意象緊緊相合。達爾文在1859年出版《物種起源》之前,也花費多年思索該如何以樹狀圖表現具有共同始祖的物種之間的演化關係,最終以「生命之樹」的樣貌在《物種起源》當中發表。

樹狀圖的應用幾乎涵蓋人類知識的各個面向,「從血緣關係到基本德性、從法律制度到學術領域、從生物學的關聯性到資料庫系統等」,曼努埃爾.利馬在其著作《樹之書:知識發展的樹狀視覺史》中陳述。我猶豫著該把這本書放在設計類書籍那一格書架,還是該讓它加入那些關於自然樹木、園藝盆栽的隊伍當中。

從前工作上經常用一種釐清問題的方法來寫策略(Planning),這個方法叫做Issue Tree,中文翻做「邏輯樹狀圖」,或是簡稱「邏輯樹」。它的功用是幫助我們一層層剝開問題,找到真正的癥結點。方法是――不斷追問:「Why?為什麼?」

所有的問題都是一條打了許多結的繩子。每問一個為什麼,得到一個答案,才能解開一個小小的結。最後挖掘出來的原因、那個埋得最深最隱晦的結,往往跟最初我們收到的簡報相距甚遠。

找到底層的原因之後,還要推演解決的做法,這時候就必須一直追問「How?怎麼做?」。首先我們對這個原因,盡可能給出答案,再對每一個答案繼續追問怎麼做,直到最終得出一個馬上就可以執行的動作。

這些推衍在邏輯樹狀圖上化為一條條枝幹,每找到下一個枝條,就往「解決問題」靠近一步。這過程使我感到興奮不已。

然而這探問的過程需要大量的信任與說服,還有――時間。偏偏在廣告這個行業裡,時間是種稀缺資源。大部分的案子都是在非常緊急的狀態下,風風火火又瘋瘋狂狂執行完畢的。環境使然,人人相煎很急。理想的樹狀圖在現實中往往被「斷頭式修剪」,沒有活下去的可能。

得不到答案,我便更加鑽進去問:「為什麼?」

為什麼不讓我問下去呢?

為什麼他要這麼說呢?

為什麼他要這樣做呢?

為什麼不找出真正的問題呢?

這樣做對他有什麼好處嗎?

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這三個字在腦中迴盪成巨大的轟鳴。

人情世故裡的「為什麼」十分玄妙,邏輯樹的生長方向在現實中暴增無數種假設,我的猜測時常錯得離譜。加上天生面癱,儘管內心那個薄臉皮的人格已經快要喊救命,表情還是清清淡淡,無法釋放可供人解讀的訊息。也可能我是想要在得到答案之前,先保持中立的立場,因此下意識克制了表情的流露。該在哪個節點停止追問,方能使大家都「不滿意但能接受」呢?該選擇哪一條枝幹,才能取得甜蜜的結果呢?有人直覺精準,不需推衍也能直竄樹頂,我總是在樹下望著他們矯健得不合邏輯的身手,訝異得靈魂出竅。

也許我該效法電影《法蘭克》裡的法蘭克。隨時套著一顆碩大頭套的他,為了讓新加入樂團的成員理解自己的意思,他會在說完話後形容自己此刻的表情。那我就可以這樣做:「為什麼客戶堅持要走這個方向?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嗎?」同時往自己臉上指一指,加註說明:「好奇且友善的笑容。」

人生當然沒有頭套可使用,因此在說話時經常飲恨,恨不能把打字時使用的表情符號或可愛貼圖拿來往臉上一貼。

後來略微接觸了「使用者研究」這個領域。知曉了研究員在訪談使用者時有幾個守則,其中有一項便是――盡量不要使用「為什麼」做為一個問題的開頭。不得已要使用的話,也不要連續問超過三次。

這三個字對人類來說是很有壓迫感的,若非已經建立起信賴關係,通常人們聽到這個問題,就會馬上生出防禦心,為自己辯駁,接下來的工作難度也就提高了。紙上的作業與生活上的應用,原來並不能直接挪用。愛情也許不用翻譯,但工作需要――這是心酸灌溉出的領悟。

歌手Annie Lennox的《Diva》是我相當喜愛的一張專輯。 起首第一條歌名為〈Why〉,第一句詞也是「Why?」。這個字被她唱出口後,緩緩綿延了兩個八拍,在歌曲中不停重複呢喃。她平時鏗鏘的聲線此時幻化成使人酥軟的麻藥,與煙霧般的合成器聲響融為一體,從車用音響裡緩緩地滿溢出來……如果世間的每一聲Why都可以這麼悅耳,人們是不是就會比較甘願被聲聲責問了呢?●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