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週末.藝週推薦展覽】愛與忘,危與機─台北當代藝術館「熱影像」展覽

2024/11/30 05:30

李亦凡2019-2020年作品〈important_message.mp4〉。李亦凡2019-2020年作品〈important_message.mp4〉。

文.攝影/林昱晴

法國學者德希達(Jacques Derrida)以「檔案熱」一詞來命名人類朝向遺忘的驅力──他認為人類具有蒐集、保存、存檔資訊與記憶的強烈欲望。德希達提出的「熱」,意味著帶有強迫性和焦慮性的存檔行為,源自對遺忘的恐懼、連結記憶的渴求,以及欲望、焦慮、權力和技術等複雜關係的交織。如今,數位狂潮導致遺忘的加速,台北當代藝術館「熱影像」展覽試圖探索在資訊、數據與圖像的超量產出下,如何造成大眾情感、大腦記憶體的潰散、失效、救贖、療癒與新生。展期至12月29日。

當大量存檔、瞬間遺忘的資訊生滅迴圈在21世紀當下的分秒間不斷上演,遺忘與記憶的相互掠奪,存續於社群媒體、雲端資料庫、大數據、演算法等資訊與數據技術的進化迭代之中。參考數據服務公司Statista、Hootsuite及Findstack的統計數據,每天約有近4億張影像被上傳至Facebook與Instagram等社群平台,我們眼前的「影像時代」正處於前所未見的狂熱狀態。台北當代藝術館現正展出的「熱影像」,聚焦於時代徵候與精神文明導向的議題。以「熱影像」的意象代稱「影像熱」的時代趨勢,其中具有怎樣的寓意?

與媒體學者麥克魯漢對話

策展人陳韋綸表示,展覽的命名,最初是希望能與媒體學者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的理論進行對話,「我們現今看到的當代媒體理論,多數是以麥克魯漢的研究做為基礎所發展的觀點。在大眾傳播媒體興起的時代,將傳播媒體區分為電視、廣播、報紙等等不同形式,那時候並沒有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網路,甚至也沒有智慧型手機。對麥克魯漢而言,『熱』指向了資訊密集的媒體,通常會與政治、宗教信仰等議題相關,這類的訊息多半帶有既成的概念,就像是我們看待新聞媒體時,通常會很具體地意識到特定的政治傾向,或者受訪者對於該議題的評論,觀眾不需要經過太多的思考或轉化,就能很明白地接收到該媒體所要傳遞的訊息。相對而言,娛樂性節目的目的並非為了提供資訊,或是需要經過思考後才能了解的內容,因此被麥克魯漢納入『冷』媒體的範疇。」

「熱影像」策展人陳韋綸。「熱影像」策展人陳韋綸。

「熱影像」展覽沿用了麥克魯漢談論媒體的「熱」的概念,想藉此捕捉現今大眾所面對的網路與影像環境,一方面是希望用「熱」做為意象,就像以沸騰的岩漿做為類比,也如同展覽主視覺所提供的意象。這個熱不僅是物質上的熱,它也對應了快速流動與傳播的資訊,不斷地在網路上進行如化學或是物理的作用,並且難以被掌握。另一方面,策展人也希望透過「熱影像」這個詞彙,能捕捉影像被上傳到網路平台後,由於迷因文化的盛行,原來具有熱度的話題,反而隨著惡搞的行為,在短時間內以倍速的方式被使用、模仿,使得影像隨時處在變化的狀態,並進一步觸及當代影像介於極端政治與網路文化之間的關係。

無所不在的演算法

你我日常片刻的分秒,與資訊匯流的交錯關係,恰如織品布料經緯穿梭交織的密實關係,西班牙藝術家丹尼爾.卡諾加(Daniel Canogar)以工藝技術為基礎研發出如同「虛擬織布機」的演算法工具,由「像素編織」為概念而生的〈Chyron〉,透過演算法的即時更新,將「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福斯新聞」(Fox News)、「彭博新聞」(Bloomberg)、「路透社」(Reuters)及「世界報」(Le Monde)等各大國際新聞頻道字幕跑馬燈滾動的內容訊息,轉化為如同布料糾結團塊的延伸,隱喻當今的訊息生態系,處於彼此重疊、卻又極其脆弱的不穩定平衡關係,象徵由數據所創造的、有時也遭數據破壞的社會結構。

丹尼爾.卡諾加2022年作品〈Chyron〉。丹尼爾.卡諾加2022年作品〈Chyron〉。

吳宜曄的〈Generative Data〉將社交平台無限推播的圖文,重新拿來進行數據提取與分析。身為社交平台的使用者,藝術家刻意模仿科技公司的邏輯操作,將推播給自己的內容,同樣透過機器學習來進行演算分析,因此獲得了許多已經過分類整理的資料夾,裡面有著已被人工智慧辨識分類的關鍵字與圖像數據,吳宜曄使用這些演算分析獲得的數據進行再度生產,取得生成式資料,如同他的藝術創作也經歷了一遍又一遍不同的演算法迴圈機制。

吳宜曄2024年作品〈Generative Data〉。吳宜曄2024年作品〈Generative Data〉。

介於真假之間的意識形態

致穎認為,影像的效用是「藥性的」(Pharmacological),它能快速無界地傳遞大量訊息,但我們卻愈來愈難以建構對這個世界的認知。〈雕塑品〉最初的目的,是嘗試回到技術性圖像與藝術最早產生交集的幾個時間點,這些時間點無疑在歐洲殖民行動的加持下,對於塑造全球南方的形象產生無法逆轉的影響,作用遍及展覽、博物館與出版等作業。然而殖民主義並非是段過去的歷史,當今天全球南方的影像生產與使用者,必須同時面對由中國大陸所主導的技術霸權系統,我們又該如何思考機構收藏與展示技術和意識形態間的關係呢?

致穎2020年作品〈雕塑品〉。致穎2020年作品〈雕塑品〉。致穎2020年作品〈雕塑品〉。致穎2020年作品〈雕塑品〉。

澳洲藝術家馬修.格里芬(Matthew Griffin)藉著擬仿「有線電視新聞網」畫面的訪談獨白,將新聞中本應發言的主持人轉變為他的聽眾,以口語化的方式探討關於隱私遭受侵犯、生活的權利遭到剝奪等問題,探討大眾對於資本主義的依賴與受到嚴密監控所付出的代價。

馬修.格里芬2018年作品〈The Outernet〉。馬修.格里芬2018年作品〈The Outernet〉。

〈日常日長(或一次自拍)〉是吳梓安在研究所時期的創作計畫,原初的設定是運用影像的語言,拍攝某個東西給某個人──這是非常基本而原始的製作影像的意圖,電影史上的第一部片《朗德海花園場景》就是家庭電影。拍攝影像的意義,最終是帶給自己或外在世界某種紀念。藝術家在展場特意放了一本提及麥克魯漢的假書,期待引發人們回顧電影、電視與當今數位媒體的關係,以及介於媒體生產、影像接收以及人的價值,彼此之間的共存與悖論。

吳梓安2012年作品〈日常日長(或一次自拍)〉。吳梓安2012年作品〈日常日長(或一次自拍)〉。

網路的奇觀與信仰

藝術總是離不開媒介,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媒介。前人透過畫布、顏料表達,20世紀又有了膠捲底片等。對於李亦凡而言,21世紀數位媒材最主要的特性在於它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換句話說,透過這些虛擬化、數位化的媒材來創作、表達的同時,很難忽略存在於這些媒材背後的經濟、政治脈絡。創作於2019年的〈important_message.mp4〉,從一系列的網路陰謀論出發,探究當代網路科技發展之下,屬於人的生命狀態。當時李亦凡感受並意識到假新聞、虛假訊息與社會政治之間的關係,於是透過內容農場做為支點,試圖探索網路敘事亦真亦假的聳動內容,對於觀眾為何具有奇觀般的吸引力?

李亦凡2019-2020年作品〈important_message.mp4〉。李亦凡2019-2020年作品〈important_message.mp4〉。李亦凡2019-2020年作品〈important_message.mp4〉。李亦凡2019-2020年作品〈important_message.mp4〉。

生活當中用過即丟的回收物,與數位時代過度氾濫的資訊流,彼此之間具有相互對應的宿命。回收物經由李勇志在垃圾袋上進行投影的轉化之下,卻又生成具有奇特美感的圖像。斜槓身兼環保稽查員的李勇志,構成作品的每張照片都是由他親自拜訪社區大樓回收場並且按下快門的成果。若說「熱影像」展覽談論的是現代技術如何形塑人們的欲望,那麼這些鮮豔瑰麗且大量的資源回收物照片與不斷流變的動態影像,也像是人類欲望本身的補述,同時暗示著不為人知的人性陰暗面。

李勇志2024年作品〈環保稽查員系列〉。李勇志2024年作品〈環保稽查員系列〉。李勇志2024年作品〈環保稽查員系列〉。李勇志2024年作品〈環保稽查員系列〉。

莊培鑫的〈你有感覺到熱熱的嗎?〉藉由3D掃描技術,將物質轉換成數位檔案,這種技術不僅是一種高解析度的捕捉方法,對他而言更像是一種「物質轉檔」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物體的物理特性被精準地擷取並轉換為數位訊息,他不禁思考,這樣的技術是否有可能捕捉並再現物體所包含的能量?在展場中,莊培鑫試圖將掃描出的水晶和礦石模型,連結到聲音、氣味以及空氣流通的感知經驗中,創造出讓能量在空間中流動的場域。這樣的場域讓影像不再僅是「觀看」的對象,而是可以被「感受」的存在,進而引導觀眾重新思考當代數位影像的可能性。

莊培鑫2024年作品〈你有感覺到熱熱的嗎?〉莊培鑫2024年作品〈你有感覺到熱熱的嗎?〉

1999年出生的許哲豪笑稱,自己這一代是網路原住民,父母是網路移民,祖父母是網路難民,這樣的身分認同已然說明了不同世代之間的差異。〈系統無法辨識“蟲新路一段”〉是由其2022年的作品〈連線不穩是因為你不夠虔誠〉開始發展,主軸在於網路做為已知的信仰,進而展開的一系列腦補與奇想。若將網路視為一個物件並放大微觀,其中包含各種碎片的切片,許哲豪在創作時不斷面對這些符號被解構後重構,將種種訊息化為各種扁平環節的連結,而這也集合並反映他對這世代生活經驗與習慣等所有觀察的總和。

許哲豪2024年作品〈系統無法辨識“蟲新路一段”〉。許哲豪2024年作品〈系統無法辨識“蟲新路一段”〉。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