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家──個性與文化的結晶(下)

2008/01/15 06:00

布族婦人所立的房內,一景一物都流露著傳統的俄羅斯風情。(文.攝影◎彭怡平)

文.攝影◎彭怡平

穆罕默德一家總洋溢燦爛的笑容,牆上是未滿六歲的小男孩塗抹的沙漠之旅。(文.攝影◎彭怡平)

我們或許認為,拉丁美洲民族的熱情與創造力,使得他們的家居生活變得多采多姿,但是,我卻在亞洲大陸西伯利亞的伊爾庫茲克,也發現了當地人民如何因尊重傳統與個人創意,而發展出獨特的家居生活風貌。

努比亞人將他們人生每個階段的精采故事以及生活經歷,藉由圖象來傳達。(文.攝影◎彭怡平)

布里亞特人的現代居所

努比安人的住所從居家布置到外觀建築,完全不假他人之手。(文.攝影◎彭怡平)

在一大片參天古松與金黃色樹林間,坐落著一個人煙罕至的小村落,靠近村落的那條古松參天的柏油路上,豎立著一塊牌子,牌子上寫著「人種學博物館」(Ethnographical Museum),這正是我不遠千里前來尋訪的「布里亞特民族文化村」,如今近在咫尺,反而讓我難以置信。

順著這條路前行,愈往裡走,綠蔭愈濃愈深,兩旁的古松逐漸地變成光禿禿的白皮樺樹與黃色的楊樹林,綿延不斷的樺樹林在陽光下閃爍著銀白色的光亮,挺拔的楊樹幹,頂著濃密的黃葉,將整片林地覆蓋在一頂金黃色的光環之下,遠遠望去,金碧輝煌!

緩步前行約十五分鐘後,隨即到達一扇漆得五顏六色的大門前,一進入彩繪大門,展現在眼前的是一片深及腳踝的金黃色草原,草原上坐落著布族史前的墓塚與石頭圖騰,相傳布族祖先們在這個石頭圍成的圓圈祭壇內,與天地神靈直接溝通對話。

白色蒙古包是布族祖先最早的居所,俄羅斯的布族稱其為Yurta。Yurta以木頭支架搭建、大塊厚毛氈為屋身、馬鬃編織的緞飾覆蓋其上,不但易拆易裝,結構體也輕,幾隻駱駝就可以帶著家四處遊走,不過,這種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方式,在東正教的影響下,已有所改變,連Yurta都變成一棟棟落地生根的木屋,不過,木屋的造形以及內部的空間結構及生活方式,還是秉持了一貫相承的風格。

每一個布族的家中,都會有一座神龕,神龕的位置通常都位於屋子的北方;屋子的中央為升火取暖以及料理的處所,三足鼎立的火爐支架上方,開有一個小木窗,讓炊煙能夠由此處散離,全家人也可以透過此天窗欣賞夜色星光,圍著火爐、席地而坐,一邊享用豐盛的火鍋美食,邊閒話家常。

近火爐處掛著嬰兒的木頭搖籃床,讓嬰兒在寒冬裡,也可以圍爐取暖;搖籃的上方掛著一個小熊玩偶,不過這可不是哄嬰兒的玩具,而是保護嬰兒免受惡靈纏擾的護身符。婦女則在木屋四周,編織著五顏六色的七彩服飾,以及裝飾用的壁氈;這些咖啡色與黃棕色交錯、圖案各異的壁氈,出自布族婦女的巧妙手藝,她們以纖細但堅韌的馬鬃及馬尾,編織成耐用且美觀的地毯。

在布族的日常生活器具中,最引起我興趣的,就數這只以山羊皮製成的酒袋。酒袋內盛裝著布族的伏特加酒──Kumiss,這種以馬奶製成的布族伏特加,是以人工的方式,不斷地攪動木桶內的鮮奶,直到鮮奶發酵成甘醇的酒為止。

參觀完布族的現代居所以後,已經是下午三點半了!一位好心的布族婦人引領我進入屋內另一間陳設雅致的廚房,餐桌上放置著一只擦得亮晶晶的俄羅斯傳統茶壺Samovar。

「要不要先來點俄羅斯奶茶?」

我拚命點頭……

婦人先將瓷器茶壺內的濃茶倒入杯內,隨後打開Samovar壺上方的小蓋子,加入些許紅炭,再於壺內注入冷水煮沸,當Samovar下方的排氣孔不斷地釋放出熱氣時,她扭轉茶壺出水口,將壺內的熱水徐徐地注入置有濃茶的杯內,再混入牛奶,充分攪拌以後,即成一杯清淡的俄羅斯風味奶茶。

我邊喝著暖呼呼的俄羅斯Tchai,邊欣賞著房內的一景一物;掛在白牆上祖父母輩使用的秤錘,擺設著餐具的木櫥,飾著小花的擦手巾,椅子上的另一只Samovar,處處流露著傳統的俄羅斯風情。

婦人端來烤得熱騰騰的「油炸餅」,我一咬,裡頭竟然包著滑溜香甜的蘋果餡,我一連又吃到了好幾個不同口味的「油炸餅」:有高麗菜肉的、酸甜的李子泥,以及香濃的馬鈴薯餅。

我看著桌上的俄羅斯茶壺,回想起1638年、即被貴族法西利.史塔可夫自中國引進的飲茶文化,卻要等到18世紀,這只造形別致的Samovar壺傳入俄國以後,才得以在此地普遍起來。

如今,來自不同產地、造形、大小與顏色各異的Samovar,已經成為骨董市場的搶手貨;現代的Samovar茶壺則捐棄了傳統的銀色或金色的素雅風格,轉而走向以彩繪圖案取勝,並以電熱壺取代傳統的煤炭煮水的方式,使得傳統與現代結合的插電Samovar,再度成為市場的新寵。

無論Samovar如何日新月異,各式各樣的俄羅斯下午茶如何讓我動心,最讓我懷念的,仍是這個下午,婦人以傳統的Samovar,親手為我泡製的俄羅斯奶茶,以及她的「油炸餅」。

努比安人的Design House

讓我們離開亞洲,來到北非的埃及。為了探訪埃及最古老的少數民族──努比亞人的聚落,我自阿斯娃雇了一條小船,在幾個小時的船程之中,我品嘗了船夫穆罕默德.提加納為我精心準備的埃及午餐,之後,他問我要不要來一杯道地的努比安茶,我才一點頭,他便已將預藏在船艙裡的煤爐與煤炭取出,不到片刻功夫,茶水已經端到我面前;穆罕默德不疾不徐地擺著舵,高聲地唱起他們的民族歌謠,在悠揚的歌聲與夕陽的餘暉中,船緩緩地停靠在岸邊。

我原以為努比安人的住所一如四處可見的埃及建築,是一棟棟位於窄巷內、以黃泥土搭建的老房子,卻出乎意外地發現,努比安人對於居家環境美感的要求,完全不輸給任何一個歐洲的布爾喬亞家庭,更讓我驚喜的是,房屋從建築到居家布置,完全不假手於他人。

「這間屋子是我自己蓋的!我們這兒的人都是自己蓋房子。」穆罕默德指著一棟白牆藍頂的房子,得意地告訴我。

穆罕默德的家一如這兒所有的房子,結構有如中國的四合院,當天氣轉涼以後,全家大小就集聚在中庭,他們在沙地上鋪上一大塊草蓆,草蓆上再鋪上幾層各種花色的印花布,等一切都布置妥當了以後,才會端出菜肴、甜點與飲料;我們在此席地而坐,一塊兒享用他們自製的前菜──橄欖、辣乳酪、薯條與橘色小扁豆湯,主菜──烤雞佐辣椒蛋與米飯,甜點為埃及甜香瓜與「巴斯古薩」;飯後,女人們端出熱茶,我們一直聊到夜深以後,才結束了這頓沙地上的晚餐。

穆罕默德告訴我,努比亞人不習慣在屋內休憩,而是一如他們世世代代的祖先一樣,喜歡在沙地上鋪上一只草蓆,仰望著天上的星星與月亮而眠;不過隨著時代的進步,中庭的沙地逐漸鋪上了水泥與瓷磚,雖然看起來很摩登,但是對於酷熱難耐的沙漠來說,這卻不是一個很恰當與環保的做法,因為如此一來,熱氣無法自中庭散去,反而提高了住宅的溫度。

一如他們的祖先,努比亞人在外牆與門窗上都以單一色彩畫滿了象徵大自然、海洋與神明的幾何圖案,而靠捕魚維生的努比亞人,在圖案中更是大量出現「魚」、「海洋」的圖樣,這也使得努比亞人的居所,相較於其他文明,顯得格外地與眾不同!

「我們在牆上畫下我們的生活。」穆罕默德如是說,努比亞人將他們人生每個階段的精采故事以及各自的生活經歷,藉由圖象來傳達。比如那張位於中庭的壁畫,畫的是他們前往清真寺朝聖的那段沙漠之旅,當他告訴我,這些圖畫全出自他那不滿六歲的小男孩之手時,臉上盡是難掩的得意!

飯後,穆罕默德帶領我參觀他的房間,房內的牆壁與天花板都懸掛著他自製的生活飾品,如垂吊的燈具、吊瓶飾,盛裝生活器皿的托盤或者大小水瓶的護套;除了這些編織物以外,他還向我展示他多年的祕密蒐藏──石頭。有的石頭的形狀像是駱駝,有的則像女人的乳房,只可惜表面千瘡百孔。

臨別前,穆罕默德的妻子在我的手掌上,以黑色的汁液畫上「印蒂」(刺青),她告訴我這圖案代表「一路平安」,我也即興揮筆,畫出一個笑咪咪的大肚彌勒佛,告訴她:「這是中國神,可以保佑全家大小平安,並且還可以積聚財富!」一聽完!她的臉上頃刻浮現了燦爛的笑容,因為在眾多現有的神祇中,她又多了一位守護神。

個性美與文化美

從以上各個民族的居家生活裡,不難看出,居家環境的好壞與否,與國家乃至個人的富裕程度沒有任何關連,無論是融合多元種族文化與注重自然生活的瓦哈卡人、是著重女性歷史的馬雅女子的家,以至強調傳統文化之美的布里亞特民族的現代居所,或努比亞人的Design House,都顯現出金錢並不代表「生活品味」,唯有發展獨特性,重視自己的傳統文化,才可能豐富個人的生活,帶來愉悅而美妙的感覺,當我們的社會中每個人都以不同於他人為榮時,將可營造出多元而創意十足的環境,也唯有鼓勵多元文化與個人創意,才能打造出兼具個性美與文化美的「家」。●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