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俯瞰台灣平面設計四十年

2008/07/29 06:00

「變形蟲觀念展」海報,1972。

文.圖片提供◎林品章

《設計家》雜誌創刊號封面,1967。

2008年上半年,我因教授休假到日本筑波大學研修充電,大部分的時間都到圖書館看書寫作。在書架中偶然發現了一本《現代的設計》,作者是日本知名的設計評論家勝見勝。隨後我又在書架上看到紀念勝見勝所出版的五本系列著作,可以說見證了日本戰後以來設計發展的足跡。

《今日世界》雜誌封面上使用了高山嵐的作品,1962。

我也看到了許多日本知名設計師早期的作品集。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當然都是舊風格的作品,但是也不知不覺地使我回憶起從大學時代學習設計以來,發生於台灣的各種設計事件與令我印象深刻的作品面貌。

《今日世界》雜誌封面上使用了高山嵐的作品,1962。

戰後的台灣經濟,是以農業為主並呈現蕭條的局面。1949年國民黨政府來台之後,推動了一連串的農業改革與經濟振興方案,使得農民生活逐漸改善,經濟也逐漸穩定,1960年以後工商業逐漸發達,同時也提供了設計發展的環境。

廣告公司樹立典範

廣告代理公司的成立,象徵了設計環境的愈趨成熟。1950年代末期,台灣的工商業逐漸地發達,不過當時從事廣告的工作常被當做是畫廣告招牌的工人。1959年,東方廣告社成立,可以說是推動廣告現代化的開始年。1961年台灣廣告公司與國華廣告公司相繼成立,此後,廣告事業乃正式成為廣告代理的作業形式。1967年,台灣廣告公司曾以自己的財力,聘請了當時日本著名的設計家大智浩訪台,且安排至全台巡迴演講,為當時台灣的設計家帶來了一陣旋風似的影響。其留下的味全公司「五味俱全」標誌作品,更為台灣商標設計樹立了典範。

1960年代,廣告公司陸續設立,許多有美術背景的年輕人,也因興趣而投入廣告設計的工作,使得設計工作也自然而然地被稱為「美術設計」,而廣告公司則成為培植美術設計人才的場所。

為了使「美術設計」的地位提升與設計觀念普及化,由企業家王超光號召,並與當時一群熱愛設計的各界設計菁英楊英風、林振福、蕭松根、簡錫圭、郭萬春等人共同發起,並藉助日籍設計家田村晃、安藤孝一擬訂草案,以及國華、台灣、東方三家廣告公司的資金贊助,於1962年成立了「中國美術設計協會」。

展覽開啟設計新觀念

「中國美術設計協會」曾舉辦多項設計活動。如1981年結合「日本創作家協會」(JCA)、韓國產業美術家協會、香港大一設計學會等亞洲設計團體,共同舉辦第一屆「亞洲設計家聯展」。透過「中國美術設計協會」與日本JCA的連繫與交流,台灣當時幾位設計家如彭漫、胡澤民、張正成等人,以及變形蟲設計協會、美術設計協會等成員的作品也刊登在JCA的年鑑上。

1962年,除了「中國美術設計協會」的成立之外,七位年輕設計師高山嵐、沈鎧、林一峰、張國雄、葉英晉、黃成、簡錫圭等人,以提升國內的設計水準為目的,共同舉辦了台灣戰後以來的第一次設計展「黑白展」。

當時的《中國郵報》(China Post),以及當時在香港發行,且在台灣甚有知名度的《今日世界》雜誌第256期的封面上,不僅使用了高山嵐的作品,在雜誌的封底上也刊載了「黑白展」成員的作品。「黑白展」除了將設計正式搬上媒體舞台之外,也開啟了當時的設計新觀念。

1967年7月1日,郭承豐及其好友李南衡、戴一義等三人創立了《設計家》雜誌。可說是台灣有史以來第一本現代化的設計雜誌,但出了十期後停刊。1973年,郭承豐又創立了《廣告時代》雜誌,不久也因經費短絀而停刊。

1971年11月,五位曾在廣告公司任職的年輕設計師吳進生、霍鵬程、楊國台、陳翰平、謝義鎗等,在台北市武昌街的精工畫廊舉辦了「變形蟲設計展」,並藉此展覽宣告「變形蟲設計協會」的誕生。此五位設計師展出當時的年齡都不超過二十六歲,他們以「變形蟲」自居,尋求純真、原始,以及一切視覺藝術的最基本原則。該協會也陸續在韓國、台灣兩地舉辦多次展出,進行韓、台現代設計理念的交流。

官方力量的介入

自1970年代以來,台灣的產品出口逐年增加,但是大部分的產品卻是以貼上外國商標的OEM方式運往各國銷售,因此其利潤也由外國品牌所剝削。政府有鑑於此,便於1979年在外貿協會下成立了「產品設計處」,隨後又更名為「外貿協會設計推廣中心」,以組織的力量,配合官方的政策,積極推動產品設計與平面設計。1981年,該中心開始舉辦「台灣產品優良設計選拔暨展覽」,並仿效日本G Mark的做法逐年改進,成為提升台灣產品品質的重要推動工作。不僅帶動了台灣產業自創品牌的風氣,同時也間接杜絕了台灣產業界向來令人詬病的仿冒行為。1992年,該中心又舉辦了「國家精品標誌」的選拔活動,且隨著「It’s very well, made in Taiwan.」的宣傳標語,向國際社會宣傳。

成立於1981年9月的「台北設計家聯誼會」,是國內另一個由少數設計界菁英組成的團體,該會成員都是當時台灣頗具成熟度的設計工作者。1982年該會受文建會委託,規畫了海報張貼辦法,並制定「文化海報規畫書」,使得文化海報的張貼有法源依據,也帶動了文化活動的推廣。

1986年,《印刷與設計》雜誌創立,以報紙的形式出刊,並以半贈閱的方式,廣發給各級學校設計相關科系,以及設計與印刷相關業者;到了第三十六期,便以精美印刷的單行本問世,成為台灣第一份以「設計」與「印刷」結合的專業性雜誌。1991年起,此雜誌陸續策畫出版「創意百科」設計年鑑,目前此雜誌已更名為《印象設計》。

設計是文化運動

綜觀上述幾件設計重要事件,均有個共同的理想與理念,那就是希望把台灣的設計水準帶到更高的層次。文化發展上所謂的「運動」,並不是以一件單純事情的發生來看待,它必須要有一些思想的主導,並企圖以達到某種理想的境界為目標。因此,上述各項設計重要事件,都可以看成是台灣戰後平面設計發展上一項文化運動。

人類的歷史發展,隨著知識累積與環境改變,會有向上提升之必然性的發展。此外,在必然性的歷史發展軌道上,也會由於人類的理想與理念的產生,而形成了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歷史」。俯瞰台灣近四十年來的平面設計發展,也可看出這種現象。●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