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旅遊】紅與白的文明印記-----觀印度阿格拉世界遺產

2009/11/16 06:00

沙賈汗晚年遭囚禁在紅堡八角塔下方,僅能遠眺泰姬瑪哈陵。

撰文˙攝影/林丁帆

潘契馬哈勒為宮女居住之地,為勝利之城內最高的建築。

法國大文豪羅曼羅蘭曾說:「如果世界上有一個地方是人類所有夢想的開端,那就是印度。」

阿格拉紅堡集城堡與宮殿為一身,外觀粗獷厚實,為蒙兀兒帝國

對於印度,往往聽到的是兩極化看法:愛之者恆愛者,恨之者恆恨之。愛上印度的人,去百次也不厭倦;視印度為「終極旅程」,打死不會再去第二次的人也有。

阿格拉紅堡外有護城河與高牆,具堡壘特色。

印度的複雜、矛盾、對比與衝突,幾乎無所不在。兩極化的意見,同時隱喻這文明古國在傳統與現代間的拉扯,在「夢想的開端」裡,同時充斥著新與舊、富裕與貧窮、混亂與秩序,人車與動物同時在馬路上齊頭並進,如廢墟般的公共建設與民宅就在前往世界文化遺產的路上。

泰姬瑪哈陵兩側都有紅砂岩打造的清真寺。

旅遊雜誌將印度選為畢生要造訪的國度之一。在印度,最不容錯過的當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出的世界文化遺產,在阿格拉可目睹泰姬瑪哈陵、阿格拉紅堡、法第普稀克利,是印度最熱門的世界遺產景點,蒙兀兒帝國的歷史與文明得以凝結在建築之美裡,供後人低迴詠歎。

泰姬瑪哈陵具平衡、對稱、和諧之美,在藍天襯托下更顯耀眼。

一滴愛的眼淚 泰姬瑪哈陵墓

提到印度,浮上腦海的是純白無暇的泰姬瑪哈陵(Taj Mahal)。印度詩人泰戈爾曾形容泰姬陵為一滴愛的眼淚,在歲月的長河中永遠光彩奪目。這滴愛的眼淚的確不同凡響,不但入選「世界七大奇景」,還有「完美建築」的封號。不少人認為沒到泰姬陵,不算來過印度,直接點出泰

姬陵永恆不墜的歷史地位。

1983年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泰姬瑪哈陵,完美融合中亞、波斯和印度風格,以對稱、和諧、平衡,設計出莊嚴陵墓。遠望如精緻袖珍模型,一踏入卻是寬闊巍峨的華美陵寢,內部一大一小的石棺皆為空棺,地底土窖才是國王、王后的最終歸所。

泰姬瑪哈陵之可貴,在於主體建築以雪白大理石打造,中央有半球型巨大圓頂,周圍有4座小圓塔。在主基座的四方角落屹立著4座高聳尖塔,造型為清真寺的拜喚樓;4座尖塔在視覺上具平衡效果,為避免地震時傾倒壓壞主建物,尖塔均向外傾斜12度。試想,要重新整建陵墓主體,光要找到夠大夠多的雪白大理石重現大圓頂,就是困難重重的超級任務,為了避免人為破壞,進入泰姬陵前,也必須經過嚴格安檢。

泰姬陵建於1632年至1654年,歷時22年,由2萬2千多名工人打造,是蒙兀兒王朝沙賈汗皇帝為紀念愛妻逝世,在亞穆納河畔興建的陵墓。除採用白色大理石建造外,牆面還用水晶、翡翠、孔雀石等鑲嵌出花草植物、經文圖案,藝術工藝的成就舉世無雙。

用寶石鑲嵌出許多精緻圖案的泰姬瑪哈陵,在一天中依陽光照射角度不同,綻放出奇異光芒。日出時是薄霧迷濛,白天在藍天襯托下潔白耀眼,日落時顏色從灰黃到金黃、粉紅,柔美夢幻,待夜晚銀光灑落,幽然中宛如鑲嵌入滿天星斗,讓泰姬陵更顯神秘。沙賈汗驚訝於泰姬瑪哈陵之完美,晚年想在河的對岸興建屬於自己的黑色大理石陵寢,但最終未能如願。

泰姬瑪哈陵基座兩側各有一座清真寺,為蒙兀兒帝國典型建築,由紅砂岩加上白色圖紋為主,前面設有水池為淨身用,但兩旁清真寺並不具有實際功能,僅是為了符合伊斯蘭建築美感。泰姬陵前方的美麗花園,由長形水道和噴泉將花園分成4等份,庭園結構源自《可蘭經》的「天堂樂園」,具有神聖與和平的象徵意涵。

集歷代恩怨情仇 阿格拉紅堡

蒙兀兒帝國在西元1526年由中亞帖木耳王朝的王子巴伯爾(Babur)建立,後為胡瑪揚(Humayun)大帝繼承,但建樹不多,直到西元1556年阿克巴大帝(Emperpr Akbar)以13歲之齡登基後,帝國才有了轉機,統治期間帝國版圖大幅擴展,文化和藝術成就達到顛峰。

第四代繼承者賈汗季(Jahangir)偏好享樂,對帝國貢獻不大;兒子沙賈汗(Shah Jahan)因痛失愛妻蓋泰姬瑪哈陵,留下極高的藝術名聲,卻遭兒子歐朗傑伯(Aurangzeb)奪取王位,餘生遭軟禁在阿格拉紅堡(Agra Fort)內,只能在宮廷八角塔下遙望泰姬瑪哈陵。蒙兀兒帝國到西元1707年歐朗傑伯去世後,已經逐漸衰敗,帝國名存實亡。

阿格拉紅堡採用印度特有的紅砂岩,具有宮殿和城堡的雙重功能,原為堡壘故處處有著防衛設計。城堡四周護城河長2.5公里,牆高20餘公尺,入口的斜坡與城牆上投擲石彈的洞孔,都是為抵禦敵人入侵。紅堡氣勢宏偉,壯觀粗獷的城牆,是帝國典型的代表建築。

阿克巴大帝將首都、機關從德里遷移到阿格拉,但在紅堡只住了幾年,又將首都遷到40公里外的法第普稀克利,後因當地缺乏水源,再度遷回。歷代君王喜好的藝術風格不同,如偏愛白色大理石的沙賈汗不但造了泰姬瑪哈陵,在紅堡內以白色大理石為底,搭配彩石、鏡片鑲嵌出圖案裝飾,打造出流露個人美學品味的建築。

阿格拉紅堡內包含紅色砂岩蓋成的賈汗季宮,牆壁和門扉上鑲嵌著白色大理石圖案,以廊柱式風格興建的公眾大廳,為白色大理石打造,傳聲效果良好,且可眺望優美的明珠清真寺。紅堡內最為華美的虛什瑪哈勒宮,以鏡片或彩石裝飾,充滿花草繁複圖樣。沙賈汗晚年遭囚的八角塔雖無法進入,但遊客站在塔樓旁眺望泰姬陵,可懷想沙賈汗晚年的悲傷之情。

除了宮殿壯觀華美,為克服高溫氣候,細部建築設計也相當人性化。另外,紅堡內還見老鷹盤旋、綠鸚鵡振翅翱翔,猴子行走於屋脊上,帶給遊客另種驚喜。

失敗的勝利之城 法第普稀克利

法第普稀克利(Fatehpur Sikri) 原意為勝利之城,阿克巴大帝在凱旋之後,興致勃勃要將首都從紅堡遷移到此,不料興建10餘年還沒蓋好,就發覺水源取得有困難,阿克巴大帝毅然放棄。由於風格獨特,融合各宗教特色,使得遭遺棄的勝利之城有「印度龐貝」之名,因從未有人居住,又有「鬼城」之說。

阿克巴大帝娶了4名王妃,分別信奉不同宗教,使得勝利之城融合伊斯蘭教、印度教、基督教等不同風格。勝利之城有3面城牆,全長6公里,含7座城門,動員數不清的工匠,由多所宮殿組成,包括久德哈拜宮(Palace of Jodh Bai)、黃金之屋(Golden House)、公眾大廳(Diwan-i-Am)、私人大廳(Diwan-i-Khas)、潘契馬哈勒(Panch Mahal)、迦密清真寺(Jama masjid)等建築。

私人大廳為2層式紅砂岩建築,內部中央有根放射狀的蛇形雕柱,上面為阿克巴大帝高懸的寶座,極具特色;城內唯一的5層樓建築,為宮女居住的潘契馬哈勒;宮殿頂層有圓頂式涼亭,最底層則有84根圓柱,充滿廊柱迴旋之美。

旅遊資訊

◆航班:可搭乘華航直飛印度德里(台灣直飛印度德里

約7小時),再由德里搭飛機、火車或汽車轉往阿格拉。

◆匯率:1盧比約換新台幣0.7元,1美元約換46盧比。

◆時差:印度慢台灣2個半小時。

◆簽證:需辦簽證,洽詢印度台北協會(India-Taipei

Association),地址:台北市基隆路一段333號2012室。

電話:(02)27576112。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