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旅遊】查爾斯河畔賞櫻─美國波士頓

2011/03/14 06:00

原味優酪冰搭配上新鮮水果一直是Berry Line最暢銷的產品。

撰文˙攝影/薰野

哈佛園內的校舍為清一色的紅磚屋,大多為大一新生的宿舍,哈佛大學規定新生入學第一年必須住校。

「I stood on the bridge at midnight, (夜靜小橋橫,)

朗費羅橋上兩端的小塔貌似鹽巴與胡椒罐,當地人因而稱此橋為「鹽巴與胡椒橋」。

As the clocks were striking the hour, (遠樹鐘聲。)

And the moon rose o’er the city,

Behind the dark church-tower. (浮圖月色正三更。)

I saw her bright reflection

In the waters under me, (橋下月輪橋上客,)

Like a golden goblet falling

And sinking into the sea. (沉醉金觥。)」

《The Bridge》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野橋月夜‧調寄浪淘沙》朗費羅,陸志韋譯

詩人朗費羅的《野橋月夜‧調寄浪淘沙》所描寫的夜景位於波士頓的查爾斯河河畔,為了紀念這位詩人,此橋於1907年命名為朗費羅橋。這座橋兩旁樹立著小小的塔,遠看貌似巨型的鹽巴與胡椒罐,因此有「鹽巴與胡椒橋」的暱稱。

朗費羅橋往西不遠,即為通往麻省理工科學院中心的「哈佛橋」,該學院的學生每天都往返於此橋,1958年,兄弟會的學長為了戲弄新來的學弟,便要求新入會的學弟找出最矮的成員,並且以他的身高來丈量此橋,奧利佛‧史慕斯(Oliver R. Smoot)因此雀屏中選,此橋總長364個史慕斯外加一個耳朵,至今丈量的刻痕都還清楚地遺留在橋上,連警察都用幾個史慕斯的標記來記錄出事地點,足見查爾斯河與市民的生活息息相關。

◆連結波士頓居民生活 查爾斯河

如果說塞納河是巴黎的靈魂,那麼查爾斯河便是波士頓的靈魂。查爾斯河總長42公里,有如一條蜿蜒的河濱公園,主要的功用是提供市民娛樂休憩的場所,河流的北岸坐落全美最高學府哈佛大學以及麻省理工學院。夏天的週日早晨,哈佛校區附近的河畔禁止車輛駛入,成為愜意的行人徒步區;7月4日美國國慶日則有上千人在河畔野餐,聆聽古典音樂會以及觀賞煙火;10月中全國最盛大的划船競賽於此河舉辦。

其實查爾斯河最嫵媚的時節在春季,春季的查爾斯河並不熱鬧,但真要欣賞此河的美,圖的就是這份難得的清幽,約莫3月底開始,河畔的櫻花便開始綻放,粉的、白的,朵朵生動,徜徉於斯,近望柳蔭下三五成群的學子,遠望河面上零星的小舟,范仲淹《岳陽樓記》中所謂的「春和景明,波瀾不驚」,大概就是描寫這樣的景致吧!

孕育無數精英 哈佛大學

「先有哈佛,後有美國」,一語道盡哈佛悠久的歷史,早在美國建國(1776年)以前,哈佛便於1636年創校,最初的校名為「新學院(New College)」,1639年3月13日,為紀念一位名叫約翰‧哈佛的牧師而更名為哈佛學院(Harvard College),約翰‧哈佛捐出他的圖書館(400本藏書),以及一半的遺產(779英鎊)給哈佛大學。

該校最初成立的宗旨為栽培青年學子成為牧師,自18世紀以來,哈佛逐漸世俗化,學術的領域也走出宗教的範疇,而成為各學科精英聚首的學府。今日哈佛的學雜費一年約莫38,000美元,早在17世紀,衣服、日用品、五穀雜糧,甚至是一頭牛都可以抵做學費,雖然現今的學雜費繳納制度沒那麼好康,但是自從1933年James Bryant Conant接任校長後,推出相當優渥的獎學金制度,替哈佛招攬了無數聰穎過人但家境小康的學子。 300多年來,哈佛栽培出的傑出校友更是難以一一列舉,師生當中共有8位美國總統,44位諾貝爾獎得獎者,以及62位億萬(美元)富翁。

談起哈佛校園當中最熱門的景點,莫過於約翰‧哈佛的雕像。據說摸約翰‧哈佛的左腳尖便會金榜題名,因此約翰‧哈佛的左腳尖總是被摸得金亮。其實約翰‧哈佛先生過世後並沒有肖像傳世,19世紀雕刻家Daniel Chester French以他的學徒Sherman Hoar做為模特兒雕出此雕像,所以約翰‧哈佛先生本人並不是這副模樣,再者,此雕像上刻著「約翰‧哈佛,創校者,1638」,這又是一個謊言,哈佛大學是由當年麻州殖民政府創辦,而非約翰‧哈佛本人,創辦年份為1636年而非1638年;最後一個謊言則是雕像上的校徽,哈佛的校徽為一盾牌,盾牌上有3本打開的書,寫著「VERITAS」,為拉丁文「真理」之意,仔細看雕像上的校徽,便會發現正下方寫TAS的那本書跟官方校徽不同,不是打開的書,而是書背。關於這點,也有哈佛的學生為此辯駁,聲稱偶爾要把書本關上,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才是最佳的求學之道。

莘莘學子書房 懷德納圖書館

貌似希臘聖殿的懷德納圖書館(Widener Library)位於哈佛園(Harvard Yard)的東南方,於1915年落成,以紀念鐵達尼號船難喪生的傑出校友懷德納(Harry Elkins Widener)。懷德納的嗜好為蒐集珍貴的書籍,船難之後,他的母親捐出200萬美元以及他所有的藏書,以建造這座圖書館,目前藏書書架共計長達80公里長,僅次於美國國會圖書館。

據說懷德納的母親對校方提出了一些要求,其一為「將游泳課列為必修,以提高學生遭船難的存活率」,令人莞薾一笑。這個要求因為與行動不便的學生之權利相牴觸而未實行。除了此圖書館外,哈佛大學圖書館在紐約、華府都有分館,而且學生如有需要借閱任何位於紐約、華府等分館的藏書,圖書館都可以連夜快遞該書到波士頓校區;如果學生需要某本書學校的圖書館沒有,則可以跟圖書館要求,圖書館就會出資購買該書。此政策對於哈佛學生而言可非百利而無一害,如此一來,學生就不能用「我在圖書館借不到這本書」做為遲交作業的藉口了。

風行哈佛學區 優酪冰

在台灣,大學校區附近總少不了美食:師大夜市、逢甲夜市,台灣大學附近新生南路上的臺一冰店,以及汀洲路上的藍家刈包都是最好的例子;在波士頓,哈佛學生的口福也不淺。

先談吃冰,目前風行哈佛的冰品為「優酪冰(Frozen Yogert)」,緊鄰哈佛宿舍的小巷子Arrow St上的Berry Line最受學生歡迎,雖然位於不起眼的巷弄當中,每到炎炎夏日Berry Line可是門庭若市,為了買上一杯優酪冰可是要排上一兩個小時的隊呢!

Berry Line自從2007年開幕以來生意興旺,於2009年5月於波特廣場(Porter Square)開第2間分店,7月於芬威區開第3間分店,而且創業的老闆還是年輕有為的台灣囝仔楊博鈞和他的昔日同窗馬修‧瓦勒斯(Matthew Wallace)。楊博鈞與馬修皆為加州大學生化博士,畢業之後,分別於哈佛大學以及麻省理工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並且決定一起實現開冰淇淋店的夢想。

楊博鈞認為做冰淇淋一如做化學實驗,他和馬修花了不少時間在家「實驗」,最後選出味道最佳的3種優酪冰口味,然後邀請眾多親朋好友來家裡品嘗,最後投票表決,優勝的口味便是今日的「原味優酪冰」。優酪冰跟一般的冰淇淋不同,味道清甜,還帶有優酪乳的微酸,酸酸甜甜不膩口,佐新鮮水果、杏仁、核桃、或是巧克力餅乾都很不錯。最近楊博鈞還發揮創意,引進香草以及椰香手工麻糬做為佐料,相當受顧客歡迎,而且優酪冰的卡路里不高,一小杯優酪冰只有125卡而已,搭配新鮮水果,算是健康又美味的夏日甜品,難怪旺季時一天賣上上千杯是常有的事。

除此之外,哈佛廣場上的Mr. & Mrs. Bartley’s Burger Cottage總是擠滿川流不息的饕客,等著吃「總統牌」漢堡。店裡的漢堡共有近30種口味,每種口味都是以美國總統、政治人物、名媛、運動明星等命名,近年來也順應時尚,推出「臉書」口味的漢堡。

1960年巴特立夫婦於哈佛園對面創立此店,創店宗旨為「製作完美的漢堡」,此店的漢堡不但登上《紐約時報》以及《華爾街日報》,更吸引了許多名人到此嘗鮮,第一夫人賈桂琳、影星艾爾帕西諾,以及亞當‧山德勒都曾為座上客。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