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面臨挑戰的芥川獎與直木獎

2011/04/12 06:00

◎林水福

儘管不斷有人批評直木獎與芥川獎,兩獎的聲勢似乎也沒有以前那麼大,當然,這是非常主觀的。

就兩獎的發展史而言,其實也有過坎坷時代,並不是一路平順直線上升;遠藤周作曾經說過他們那個時代得芥川獎或直木獎,沒有那麼多媒體報導,作品銷售量也不會因此大增,換句話說對現實生活並無太大的助益。但不容否認地曾有過輝煌時代,不知多少人因為獲獎而「飛上枝頭變鳳凰」。一旦貼上芥川獎或直木獎作家的標籤,等於取得文壇通行證,四處暢行無阻,生活也因此而無虞。

要檢驗目前芥川獎受到多大的衝擊,不是件容易的事;不過,這一次增聘島田雅彥當評審委員,或許可以說明「芥川獎也不得不思有所改變」。怎麼說呢?

島田在日本文壇算是比較異類,1983年以《為溫柔的左翼而作的嬉遊曲》(我曾在《聯合文學》介紹過,當時文壇新秀,目前皆已茁壯成為文壇中堅)登上文壇,被列為芥川獎候選作品,之後連續六次被列為候選作品(目前是項紀錄),可惜始終未獲青睞,留下無限的殘念!島田為了終結芥川獎的「歷史性任務」創設「Z文學獎」(注:芥川的羅馬拼音開頭A,是二十六個字母的第一個;而Z是最後一個,隱含諷刺之意。)島田與芥川獎的「糾葛」,日本文壇人士當不陌生。

芥川與直木獎的評審委員除非自行退出或逝世,否則幾乎不會更換。同一批人評審,久而久之自然形成一種類型,與這類型差距過大的,獲選機會相對而言就非常小。這次聘請島田加入評審陣容,除了他本身的文學成就受到肯定之外,與最近擔任文學界新人獎、三島獎的「表現」不無關係。簡言之島田給人的印象很難與芥川獎評審委員結合在一起。島田的評審「原則」是「不一定要選自己喜歡的」,希望能找出文章迷人處或情節的巧妙安排。無論自然界或人工製品,我想應該遵守「承認多樣性」的原則。

另一方面與直木獎對抗的是,2004年設立的書店大獎。這是由日本全國書店店員投票選出來的,選的是自己想賣的作品。2010年約四百位書店店員選出的作品是冲方丁的《天地明察》(角川書店)。有趣的是該作品雖被列為直木獎候選作品,但未獲獎;獲書店大獎後銷售了30萬本,前後共賣出38萬本;而去年獲直木獎的白石一文的《給不可取代的人》(15萬本)、佐佐木讓《在廢墟中祈求》(11萬本)、中島京子《小小的家》(11萬本)皆不到《天地明察》銷售量的一半。

這幾年書店大獎作品與直木獎作品銷售量差距較大的是2007年佐藤多佳子的《轉瞬為風》(102萬本)對上直木獎的松井今朝子的《吉原手引草》(12萬本)。書店大獎銷量最大的是2006年利利.佛郎基的《東京鐵塔》(220萬本),遠遠超過當年直木獎作品,東野圭吾的《嫌疑犯X的獻身》的65萬本。

利利.佛郎基(Lily Franky)本名中川雅也,1963年生,寫的是與母親之間的半輩子,帶有濃厚的自傳味道。容易與江國香織的《東京鐵塔》混淆;其實佛郎基作品的全名是《東京鐵塔——老媽和我,有時還有老爸》(Tokyo Tower: Mom and Me, and sometimes Dad),後來改拍成電影和電視劇。

從2004年起有書店大獎之後,到去年2010年為止,純就銷售量而言,顯然直木獎落敗。或許有人會說書店大獎是店員票選出來的,難免他們會特別推銷,這是可以想見的;可是,另一方面由作家(專家)選出的作品,照理說應該較有說服力,對一般讀者而言有「品牌保證」的作用,對銷售量會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兩者可說各有優勢,彼此加減之後,直木獎銷售量遠不如書店大獎,這是否意味著作家與讀者之間品味差距相當大呢?

國內現有的文學獎大多採應徵制,只能從應徵者之中挑選;直木與芥川獎經過初選之後,評審委員也只能從最後的幾部候選作品中挑選,這方面相差不大。不過,從直木獎與書店大獎的銷售情形來看,同樣從「大眾」的角度挑選,為何產生這樣大的差距呢?評選取向與大眾品味之間能否縮短差距呢?如何選出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是否值得徵文主辦單位與評審委員參考呢?●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