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文學之母、撒愛的種子

2011/07/13 06:00

圖◎張韻明 〈故事〉,30F,2008。

◎李喬

2009年夏,甫讀齊邦媛老師的《巨流河》就認定,這本書的出版是文壇,也是歷史、文化界盛事。當時就想,希望能有日文譯本;因為跟台灣、中國居民一樣,日本人很需要讀這本書。

《巨流河》在台灣與中國旋起風潮,這表示「速度極快」的今天,這兩方讀書人仍未忘卻身世前因,而日文譯本決定於2011年7月問世,真教人欣慰。

基本上《巨流河》是文學底;內容放在歷史縱深,於是深藏的更是文化底。正因為如此,多難的中國,「歹命」的台灣,「了本」的日本——三地讀者勿論是現今秉權者或一般百姓,感受必然大大不同,而沉浸為心得卻是相似。這正是《巨流河》蘊藏無窮的地方,因為四海心同理同也。

「被湮沒了的莊嚴」

動亂時代中,一位堅毅小女子(無不敬意),在流浪、追尋、獻身文學,撒播文學種子;回首與展望並行,遵行終身,體悟了生命的奧祕;驀然領悟,足下就是立命安身最佳所在。美好的行程,偉大的文學就在這裡。

——中文本538頁,寫齊父世英先生坐在逝妻埋骨的三芝鄉墓前說:「我們是回不去了,埋在這裡很好。」

齊老師說:裕昌(師丈)與我也買下他們腳下一塊緊連的墓地,日後將永久棲息父母膝下,生死都能團聚,不再漂流。如今已四代台,這該是我落葉可歸之處了吧。

請世人凝思:齊世英先生怎麼能說出「埋在這裡很好」?齊老師說:「不再漂流了,這該是我落葉可歸之處了。」何以「可歸」?為什麼「很好」?令人仰止而不可逼視的地方在此!

生命行程不可變的悲劇,古猶太人被迫出離家園散落四方是代表。這個行程模式,成為文學巨大主題:「離散」(diaspora)的「原型」。這個主題,在台灣文學園地上,開花結果豐碩葳蕤,可是出現不少「水仙花」與浪漫化作品。相對的《巨流河》呈現的是另一境界。提問還是那一句:有人怎麼能夠說出「很好」與「可歸」?怎麼有人無法?

《巨流河》是個人史。喜歡歷史的人,可在作品背景看到許多「面目模糊人物」的側影,以及整個時代的倒影。其中齊世英先生以「父像點滴」形式呈現,卻是崇高而清晰的。《巨流河》在此提示一個「被湮沒了的莊嚴」議題:現實人間裡,「蔣介石中心」與「毛澤東中心」對峙;於是形成:蔣正則毛邪,毛正則蔣邪局面。然則:蔣毛身邊人,非蔣非毛人物,如何給予「比較公平」的歷史評價?《巨流河》悄悄點出這個嚴肅議題。

愛文學也愛土地

以下補述一項較私人領域的話題,卻攸關齊老師的清名,據說文壇有人質疑:齊老師有偏待李喬之嫌……

依據齊老師爾雅版《一生中的一天》乙書的〈鱒魚還鄉了嗎〉乙文所述:齊老師注意到李喬,是讀到爾雅版《六二年短篇小說選》中的〈孟婆湯〉之作。

齊老師自1972年開始開始英譯台灣文學作品。早期無李喬影子。1985年齊老師任柏林自由大學客座教授,曾簡譯一些《寒夜》梗概,影印給學生,學生頗為感動云云。

齊老師對《寒夜》的評語是:「我似乎第一次清晰地看到真正台灣的面貌;百年前先民墾殖生根的艱苦。史料詳實;我尚未見到有人用這樣時而凜烈,時而溫柔的抒情文體寫過;其中尤以人物刻畫最為動人……」

齊老師另一文以「抒情詩式小說」(Lyrical Novel)指述《寒夜》。齊老師為《寒夜》英譯苦鬥多年,可謂世人皆知。2001年英譯本出現,齊老師喜悅之情,似乎超越作者,每回思及,不由地「哽咽不能語」。

跟齊老師首次見面,是1990年9月,在北市「在室男咖啡室」。李喬是晚演講「反抗哲學」。齊老師特地前來,是鄭清文先生給李引見的。

從《巨流河》的流淌,可知齊老師心與情,可知齊老師的生命行程中,因愛文學,也愛土地,於是《寒夜》被錯愛(此詞非字面義,要查詞典),於是李喬占了便宜。至於是否錯見,齊老師只好負責到底啦。

回到《巨流河》,這本作者一生心靈風景的作品,背面是廣大亞洲意象,論胸襟:萬里輕存胸懷裡,看氣魄:澄江一望月分明。

至為期盼更多更多人拜讀《巨流河》,接受《巨流河》洗禮。●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