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洛杉磯傳真】 一個美國左派的轉變

2011/12/21 06:00

◎王丹

在建立的早期,中共還算是理想主義的政黨,很多參加共產黨的青年,都是抱持理想主義和「五四」精神,從愛國主義出發走上革命的道路的。但是經歷了幾十年的武裝鬥爭和各種內部的政治角力,中共逐漸轉變成了強調紀律而不是理想的政黨。這個黨的性質的轉變,早在延安整風運動中就已經展現,到了中共建國之後逐漸完成,而最終的確立,就是1954年憲法制定以後,一黨專政體制的徹底成型。

對於這樣的轉變,也許一位外國人的觀察更為犀利和深刻。這個人就是曾經在普林斯頓大學長期任教的美國著名漢學家林培瑞(Perry Link)。我們都知道,林培瑞教授因為曾經支持中國的民主運動而長期被中國政府拒絕入境,但是我們很少知道,其實這個今天被中共視為敵人的西方學者,年輕的時候也曾經是一個狂熱的「毛主義者」。他的思想轉變過程今天聽起來幾乎有一點喜劇色彩。

1973年中美開始恢復交往之後,一些美國的漢學家被邀請到中國訪問,其中包括當時在普林斯頓大學讀書的林培瑞。據林培瑞自己說,受他的父親──一位很激進的左派教授和毛澤東的崇拜者──的影響,他自己當時也是反戰學生運動的積極分子,是典型的美國「左派」,「對社會主義中國抱有極大的希望」。這次中國之旅,卻使得他開始懷疑並最終拋棄了對社會主義中國的那種崇拜。都是一些生活中的小事:

有一次官方安排他們去唐山煤礦參觀,「我們一行乘坐電梯到地下的礦井,然後又乘坐地下小火車在隧道裡轉悠。」林培瑞注意到一個現象,那就是坑道裡各種各樣的路標,例如「慢行」、「鳴笛」等,都是用繁體字寫的,而且「周圍看不到一句革命口號」。在「文革」還在轟轟烈烈進行之中的1973年來說,全國各地的生產單位裡,都是到處張貼革命口號和標語的,為什麼礦坑裡卻沒有呢?林培瑞直接問導遊,「地下那些礦工們,他們工作的地方怎麼沒有毛主席口號呢?」結果導遊不假思索地回答:「因為那個地方太髒了。」

這個回答使得嚮往社會主義的林培瑞內心震撼,他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在內心中想:「骯髒的煤礦,工人們可以在下面做工,但是卻不適合張貼偉大領袖的口號!」正如林培瑞自己所說:「在六十年代後期我崇拜毛,因為嚮往的是和平,自由,公正,真理,包括弱勢群體在內,人人機會均等的社會。」結果他來到中國,在生活中的小事中可以看到,「平等」,這個毛式社會主義最能打動人心的主張,其實在現實中完全不存在,那個口口聲聲主張人民領袖是人民公僕的社會,製造的是最大的不平等。

林培瑞從此開始懷疑社會主義,最終走到了批判社會主義的道路上。了解,不一定會使得別人親近你,有的時候,我們就是因為了解而分開。●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