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詩的裝幀與拆卸 ──2011年詩壇現象之我觀

2012/01/11 06:00

詩的裝幀與拆卸──2011年詩壇現象之我觀

◎蘇紹連 圖◎歐笠嵬

在總統大選如火如荼的當下,建國百年的慶典也已接近尾聲,身為小眾詩壇的詩人們,似乎在創作上避開了國家盛事這一主題,到底詩人誰冷漠百年?

文字才是最佳的裝幀

2011年是中華民國建國百年,慶祝百年,夢想在藝文界鬧得沸沸揚揚,那麼詩壇呢?擔任文學編輯的,最怕設定一個生硬的徵稿主題,或怕設定的主題是某種政治性的裝幀。可是,「吹鼓吹詩論壇」甘冒這個極惡極劣的忌諱,發起了一個響應建國百年的以「國家」為主題的徵詩活動,其理由很簡單,即是:「詩人,你如何看待自己的國家?」詩人,當然不會明說,從徵來的詩稿看,絕對都是超脫為政治服務,少有歌詠和讚譽,多的是省思和惕厲。這樣的一個專輯詩刊《百年阡陌》(國家.詩),以厚厚的二百五十六頁於2011年3月出版,總算整個台灣詩壇裡,有「吹鼓吹詩論壇」為百年的「中華民國」留下現代詩人們的詩眼看國家的詩誌。相對於整個台灣詩壇,顯然其他詩人的「國家意識」似乎淡薄了,或是冷漠了,太多的大小詩人們都不願碰觸百年建國而在這個主題缺席了。

詩人們拆卸了國家盛事這一主題,當然關注的是詩創作和詩集出版。今年的詩創作大事,則是「無意象詩」的發起。「吹鼓吹詩論壇」以「無意象詩」的闡揚一反過去近百年來新詩傳統中獨厚「意象」的風氣,在被隱埋被忽視的「無意象」這端揚起旗幟,為拆卸意象的束縛而吶喊,讓創作者懂得詩不需要意象的裝幀,知道詩有「無意象」的面貌和風采。「台灣詩學」詩社在9月出版了《無意象詩.派》專輯,近三百頁的詩刊,可謂前所未有的大製作,詩和論並行,總共有六十多位詩人用一百多首的詩作證明無意象詩的可行性和存在性。這次的徵稿過程就引發了「擁意象者」的反彈和質疑,刊物未出刊即在臉書上遭受攻訐,這種現象也可謂前所未有,可見一個顛覆傳統的詩創作觀要掙出檯面是多麼不容易的事,在2011年以新詩創作思維的變革而言,自是數十年來難得的一件大事。

跳脫了詩刊或網路論壇的集體發表,詩人最關心的還是個人的展現,詩集無疑是詩人最夢想的展現舞台,所以2011年出版詩集蔚為風潮,尤其是詩人的第一本詩集在今年出版得特別多。多是好現象,但如何在眾多的詩集中引起注目呢?這時,詩集裝幀秀便出場了,2011年的書籍外表,不只是書衣上的封面和封底圖像設計而已,今年竟演變為裝幀製作,亦即加入裁切、黏貼、摺疊、刮皮等勞作性質的設計,把書籍的書衣變得立體、可玩,增添不少書籍的風采,引發消費者的好奇心,也像走向伸展台的服裝秀,令消費者的眼睛為之一亮,銷售量因而增加,為出版社賺進鈔票。但從詩的本體上來看,詩集對詩人和詩壇的意義不在於外表包裝,最值得考驗的是直接拆卸書衣,讓內文赤裸裸呈現,唯有內文才是詩人見真章的地方,換句話說,詩的包裝,不靠封面裝幀;詩的包裝,是靠作者本身的「語言文字」魅力,優異的語言文字才是詩集的包裝,亦即是:詩集的內文詩作才有能否流傳及影響的價值。在書籍的裝幀大做文章,雖可增加設計感而炫目於消費者,但對於一本內容不怎樣而大肆裝幀的詩集,難怪會有消費者說:「我可以只買封面嗎?」這豈不是對詩作者和出版社的一大諷刺?

在校園或校外的街頭巷尾,隨便問問走過的年輕學子:「你有寫詩過嗎?」幾乎十個裡面有八、九個會說寫過。2011年出版人看準年輕詩作者眾多帶來的商機,因而對著年輕詩創作者宣揚如何出詩集,強調搞出詩集的各種門道和祕笈,其背後目的無非是讓年輕詩創作者有了虛浮的憧憬,鼓舞躍躍欲試的熱衷情緒,但只靠作者自己三腳貓的功夫能做得成嗎?弄得年輕詩創作者人仰馬翻,最後還不是乖乖掏錢懇請出版社代為印製發行。結果在2011年,年輕作者的詩集傾巢而出,乃因出版社來稿多,詩集也出得多,營造了出版社的出版盛況,詩集銷售雖不賺大錢,但也不賠出版社的錢,所以出版社樂了,苦的是詩人得自己叫賣,到處呼朋結伴辦個自家人的發表會,或網路推銷拍賣,試圖收回成本。詩人的苦楚以白雨詩集《昨夜風》(2011年10月自費出版)為最,僅印五十本,送給至親詩友,一本詩集何以如此滄桑?這才是2011年弱勢詩人之苦。

如何評斷詩集價值

出版詩集過後,拆卸詩集的裝幀才要開始,2011年的詩集有多少本能在詩學定奪其價值?我們都知要從詩集內容上來檢視評斷,其主題上是否具有重大意義,此為評斷詩集價值的取向之一;其創作技巧是否有新法或創立,此為評斷詩集價值的取向之二。這兩種取向是屬於詩學的範疇,無關於裝幀美醜或銷售量多寡,也無關於詩集作者的年齡學歷或社經媒體地位。在詩集內容的形態上,大約有三種方式:主題性的詩集、技巧性的詩集、綜括性的詩集。一般最常看到的皆是把許多不相干的詩作彙集成冊,至多找出有關係的詩作再分成數輯。整本詩集內容基本上是零散的,就連詩集書名亦只是其中一首詩的詩題,並不能概括整本詩集的主題或內容。另有一種形態,即詩集作品是有系統的、有組織的、有整體性的寫作,一本詩集就是一種完整的架構,從這樣的架構可以看出作者的規畫及寫作策略,可能為的是某一主題的書寫,如5月出版的林婉瑜詩集《可能的花蜜》,即專以台北城市為主題的書寫,6月出版的陳黎詩集《我/城》書寫在島嶼城鄉族群遊歷的情境,而9月出版的方群詩集《縱橫福爾摩沙》,則是以穿梭台灣各地的感懷為主題,4月出版的林煥彰詩集《貓,有不理你的美》,每一首詩都以貓為書寫對象,還有貓的素描彩畫,或如我的《孿生小丑的吶喊》專以小丑為主題,書寫小丑的心聲,另外於7月出版的黃克全詩集《在最深的黑暗,你穿著光》是以台籍老兵為主題書寫的兩千行長詩。相對於上述以主題取向的詩集,更值得重視的是專為某一種創作技巧和形式而寫的詩集,例如7月出版的孟樊詩集《戲擬詩》,有意展現詩創作類型的範式,有如當年洛夫提倡而後來蔚為風潮的隱題詩;11月出版的瓦歷斯.諾幹詩集《當世界留下二行詩》,建構了二行詩的美學形式,與蕭蕭的三行詩、白靈的五行詩、岩上的八行詩、向陽的十行詩並列為小詩的典範。我於7月出版的詩集《孿生小丑的吶喊》則進行華語與台語的並置揉合,分行詩焊接了散文詩,讓兩種語言在詩中相互揉合、焊接。在12月出版的李長青詩集《給世界的筆記》開創筆記文學新形式,給散文詩領土拓寬了不少,也是2011年定奪於詩學的一冊重要詩集。

以上雖關注了2011年詩的創作和詩集出版,但也不得忽視台灣多場大型的詩學研討會、文學獎、兩岸詩學的交流、詩學講座、網路詩論壇、詩的影音傳播、詩歌節活動、校園文藝營詩展……等等,整體來說,這些都是讓詩壇活絡而興盛的要事,歷年來已裝幀了我們台灣文化人一部分的生活,詩人們關心的正是這些,期待能繼續下去,讓需要裝幀的或拆卸的,各適其所,因為詩壇不只百年,更要千年。●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