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術文化】是投資,不是補助

2012/01/16 06:00

文/陳思宏(作家、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成員)

「外交空間有限」是被說爛的一句話,民間、官方都愛說。台灣外交空間被擠壓是事實,於是文化的確最值得被當做重點政策。文化具有極佳的滲透性與延展性,一場表演、一部短片、一本書、一個雕塑作品,都可穿過政治的牆,輕鬆來到眾多國際藝文場合。政治的展演難以殺出國際現實的重圍,文化的力道就應該被更加重視。就算是在文化場域裡被對岸打壓,也可以讓文化工作者、官方在交涉的過程釐清事實,若平常連抗議的舞台都沒了,壓迫時刻,肥皂箱就在腳下。

但談文化外交,我們把幾個劃錯的重點,圈點出來。這幾年的台灣文化外交,都在呈報、業績的壓力下,重點都放在「人數」、「盛大」的經營思維。駐外單位辦理任何文化活動,都要寫成果報告,駐外人員拍到的照片最好是滿場的觀眾、熱烈的鼓掌,才有助業績與考績。於是就有台灣表演團體來到了德國,在票房不佳的狀況下,外館大送票,只求把場面hold住。但這hold住的,只是一個很好呈報的文化外交假象。

文化的特殊性,在於精緻與深耕。柏林很多精采的劇場表演,來自叛逆十足的中小劇場,這些場合塞不進2百人,但後續的文化討論(媒體評論、其他城市的邀約、觀眾迴響)卻很深遠。一場台灣文學朗讀會,可能只來個幾十人,但若這其中有重要出版人、譯者、文學評論家,就可能會有決策性的發展,讓台灣文學找到翻譯出版的窗口。「滿座」真的不是重點,找對地點,找對人,讓台灣文化進場,才應是有關單位的政策方向。

還有,駐外單位成立文化單位,刻不容緩,對於文化的重視與認知,也需要加強。柏林的駐德代表處有個文化組,但很多文化人前去尋求協助時,才發現這個單位其實隸屬教育部,根本無法直接支援文化活動。我曾經對某駐外官員說:「這本朱天文的《荒人手記》德文翻譯版權頁,特別說明沒有來自台灣的補助,好尷尬是不是?」對方馬上答:「這不是我們負責的業務。」嗯,請頒予誠實推托獎。

德國這幾年也在講「文化產業」(Kulturwirtschaft),成立了官方網站(http://kultur-kreativ-wirtschaft.de/),加入了這波文化潮流。但其實在「產業」與文化聯姻之前,德國就有很值得驕傲的文化了,就算訴諸產業,重點依然在文化。於是藝術家、劇場導演可以瘋狂地發揮創意,不用把票房置於藝術之上。

政府出資支持文化,不是「補助」,而是對整個社會的人文投資。文化外交,也不是「補助」表演團體、文化人出國表演,浮誇「台灣之光」就結束的政策。「補助」有階級的解讀,以「投資」觀點推廣台灣精緻文化,外交的窄道,會多很多可能性。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