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遠離非洲之後
凱倫.布李克森故居

2006/02/09 06:00

文◎陳思宏

真正踏上非洲這塊土地之前,我腦子裡有各種文學與電影的想像,我的非洲是多麗斯.萊辛(DorisLessing)的《草原在歌唱》、德國電影《何處是我家》,當然還有凱倫.布李克森(Karen Blixen)的自傳小說《遠離非洲》(Out of Africa),與梅莉.史翠普在電影裡那一口丹麥腔英文。黑暗大陸在想像裡無限放大:成千上萬的紅鶴飛過湖泊,赤道銳利陽光割開皮膚,怵目驚心的赤貧。

帶著這些想像,我把《遠離非洲》一書和防瘧疾藥丸放進背包,親自造訪了非洲,體驗凱倫.布李克森筆下的肯亞。丹麥籍的凱倫.布李克森在1914年隨著瑞典丈夫來到了殖民時期的肯亞首都奈若比,經營咖啡種植事業,直到1931年因咖啡種植失敗,破產離開非洲。她回到丹麥以後,以Isak Dinesen為筆名,以英文寫出了震撼世人的《遠離非洲》,並在1985年被好萊塢改拍成電影,透過影像的傳播,讓更多人認識了她傳奇的一生。

凱倫.布李克森離開非洲之後,故居數度易主,在1963年由丹麥政府出資買下,送給肯亞政府當作獨立建國的禮物,才成為故居博物館。來到了位於奈若比郊區的「凱倫.布李克森故居」,此時我的額頭已經被赤道陽光曬傷,成行之前的想像被更濃烈的色調取代,上百隻的象群,幾千隻橫渡河流的水牛,貧民窟裡的成堆垃圾燒焦味道,愛滋小孩臉上的微笑,這當然已經不是20世紀初布李克森筆下的非洲,但是我了解了非洲的魅力在於濃烈,顏色潑辣刺眼,味道沖鼻令人暈眩,這是過了幾乎一世紀之後依然沒變的。

如今這個奈若比郊區已經成為高級住宅區,就取名為「凱倫」。走進故居,可以發現當初的家具都保存完好,電影拍攝的道具也陳設在此處,一台破爛的音響播放著約翰.巴瑞譜寫的電影配樂,有那麼幾秒的瞬間,我有時空錯置的虛擬感受,彷彿重回殖民時代的非洲。梅莉.史翠普在電影裡穿的狩獵靴子就安放在故居裡,但其實電影的拍攝地點並不是這棟故居,因為此處太小太窄不利拍攝,所以導演另外搭建了一間房子,如今已不復存在。

造訪作者故居的樂趣在於對照文字與真實場景。

《遠離非洲》整部電影的重點是愛情故事,但其實在原書中,愛情只是一小部分,最重要的是布李克森對當地原住民、黑人奴隸的觀察,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與英國對抗的戰爭背景。那是一個動盪的年代,一個女性貴族從寒冷的北國來到這個赤道下的大陸開墾,歷經了婚姻、疾病、戰爭、愛情、破產,在色調濃烈的大陸裡,故事果然也鮮豔異常。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