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我的豆腐思考

2012/07/30 06:00

做豆腐的鋼板。

文.攝影◎劉克襄

有機豆腐放置在檜木上。

有陣子和內人經常在金華街周遭散步。公園旁一家有機食品店氣質脫俗,我們心存好奇,有天終於繞進店家。未料一進去,便被豆腐吸引。

名豐有機豆腐製作工廠。

眼前的豆腐悉心地放在榫接的木製模具上,從紋路和質地即知,那一定是上等的木料。再觀看那豆腐,色澤米黃,表面散布大大小小的孔隙,委實不如市售傳統豆腐細緻。側剖面粗糙更甚,凹凸不平。惟感覺內容結構相當扎實,如上好米白色的清水磚。

名豐有機豆腐製作。

多年前曾聽聞,某單位邀請一位日本豆腐師傅來台教做豆腐,當時要求參加學員事先購買三種材料,有機黃豆、有機棉布和檜木模具。這三種材料備便了,才可能做出安全衛生、風味道地的豆腐。

花蓮公正街菜市場木板豆腐。

我緊盯著,剛好店主走過來,順便提問道,「這是檜木嗎?」

池上一家豆皮工廠。

她聽到興奮地點點頭,「是啊,這是檜木。我們的豆腐是用有機黃豆做的,很好吃喲!要不要買一塊?」

尋常菜市場豆腐。

看來大家對製作豆腐的材料和工具都有共識,我猜想這家用的棉布一定也非常講究。果然,還未再開口,她已經熱情地解釋了。接著,繼續慫恿我購買,「我們的豆腐真的很好吃耶!要不要買一塊?」

我在超級市場看過非基改黃豆的豆腐製品,不過二十多元。心想,眼前的豆腐說不定是店裡最便宜的產品,當下應允購買兩塊,從口袋裡抽出百元準備付帳。店主高興地遞給我,「總共三百元。」

乍聽下,我臉色雖鎮定不變,心頭卻是駭然。但已經出口,不好意思反悔。只好咬牙忍痛再抽出兩百元,買回這輩子見過最貴的豆腐。

回家後,內人將豆腐盛裝在瓷盤上,小心地分切,彷彿處理的是珍奇的起司。或許是太貴了,我們竟忘了它的滋味如何。一邊吃,我們也急切討論。這有機豆腐的成本理所當然不低,但是否也因少量製作導致售價趨高?傳統市場販售的板豆腐一塊只要八元,究竟真是物美價廉,還是另有不能說的祕密?話說回來,一塊百來元的豆腐,市井小民恐怕無法天天負荷,但想到菜市場的板豆腐,我們又充滿疑懼,不敢隨意購買。

衛生美味如何雙贏

一般傳統市場裡,販賣豆腐的商家,通常會兼賣其他相關豆類製品,諸如豆皮、豆角、豆干、油豆腐和臭豆腐等,而最重要的,最常見的景象仍是原樣的木板豆腐。以一塊塊木板,置放著白嫩的豆腐,層層堆疊,在攤位販賣。有些心細的店家,還會在豆腐上覆蓋棉布,以示清潔衛生。

一板豆腐售罄,空蕩的板模便往旁堆放。等結束營業,再一起徹底洗淨,擱在空蕩處,讓陽光照曬,或任由風吹乾,準備隔天再度使用。

一塊豆腐的完成,除了黃豆質地良好,還需要好水、適當的凝固劑、壓製的木板模具和棉布,加上師傅熟練的手藝,才能製作出綿密風味的傳統豆腐。可是現今多數的豆腐,很明顯地在某些要素裡,無法達到此一起碼的水準。

先說棉布好了。若不採用有機材料或未經漂染的胚布,而是誤用了含螢光劑或甲醛的布質。接下來的緊實包裹,沉重壓製的過程,你會安心嗎?

再說木板模具。通常用來壓製豆腐的模具,多半採用便宜的杉木。夏天時,陽光強烈照射,這些木板或能曬乾。若冬天或陰雨不斷的日子,恐怕都難以達到徹底乾燥的狀態。久而久之,很多木板滋生黴菌,形成不易消除的斑漬和汙垢,此衛生問題一衍生,更教人驚心。

檜木質地雖優於杉木,惟經旬累月沾濕,恐怕也避免不了黴菌伺便發威。對於這個棘手問題,金華公園那家有機店如何處理呢?後來我們方知,為了防潮禦霉,生產者還一度捱受過敏發作的危險,自行萃取天然漆,再細心塗抹在檜木模具裡外。

除了防潮難以克服,一般豆腐板都使用鐵釘密合,也常遭人詬病。豆腐包裹棉布的壓製過程裡,經常會擠壓滲出水分來。水會和鐵釘接觸,產生黃汙鏽水,滲進豆腐裡。

做豆腐的人當然忌諱此一狀態。但木板不用釘子,恐怕只能使用榫接。如此一來,模具的成本勢必高漲,小本生意窮於應付,我們自然會吃到昂貴的豆腐。

難道沒有雙贏的辦法嗎?為此除了菜市場,我和內人後走訪、詢問過好幾家豆腐店。做為生產者,他們跟消費者的我們,或許有不同的思考,但擔心的問題相似。新竹的豆之味採取了折衷的辦法,將清洗好的木板模具冷藏,藉此抑制細菌滋生。新莊的名豐和花蓮的味萬田,兩者的應對之道,我們的印象最深刻。

木板模具的確有好幾項優點值得青睞,比方質地輕、洩水性強、價廉,但為了解決衛生問題,他們還是放棄了傳統方式。選擇以鋼板取代,去除木板必然帶來的汙染問題。兼之以環境潔淨的注重,製作豆腐的工作人員,不再走進過去髒亂如工廠的環境,而是進入如實驗室的空間工作。

豆腐的改革之路

當然,最根本的還是食材本身的安全和衛生。如今偏好豆類製品的亞洲國家,製作的食材,基本上都是使用外來的黃豆。眾所周知,台灣的黃豆幾乎從美國進口,大陸則泰半仰賴南美洲。這些引進的黃豆,基因改造的散裝豆居多,再篩選為飼料、油榨和食物三個等級。

我們所喝的知名豆漿,很可能都取自這等原料。只是在熬煮的階段裡功夫下得深,加上新鮮現飲,我們因而尚能品嘗出香醇。儘管現今的科學難以證明,基改黃豆對人體有何影響,但不少人愈來愈偏好非基改的製品。

如果要購得非基改黃豆,勢必得付出更高的價錢。近年台灣有幾家豆類製品廠為了求得好品質,都直接跟美國廠商簽約契作非基改,食品級,甚至自然栽作的黃豆。大家咸信充分掌控原料品質,豆腐製品方能穩定。

既然講究了黃豆的品質,在意模具的衛生,這幾家新興的生產者,自然不會在製品裡添加抑菌劑、抗氧化劑、防腐劑,有的甚至連消泡劑都改為有機配方。如是層層把關,他們製作的豆腐風味勝出,價格亦在合理的範圍,不再動輒二、三十倍。

從過去到現在,一方豆腐的質變,如實呈現了社會的遞嬗。晚近豆腐的改革之路,大抵呼應健康、原味、自然等意識的抬頭。雖然在豆腐龐大的生產量之中,身影極為稀寥,但這不一樣的豆腐,提示著諸多美好的傳統和未來。弦外之深層的意義,或該是,現下這塊講究的豆腐並非改革終點。不少有心人士,在追求好物的過程,最後都直指黃豆本身。

黃豆是豆科家族成員,與其共生的根瘤菌,能固定空氣中的氮。早年有些農民在稻米收成後輪種黃豆,便是著眼於此綠肥之效。若有採收黃豆,除了自家食用,還可販售獲利。只是後來進口黃豆低價登陸,國產黃豆遂近乎匿跡數十載。

基於糧食自主、恢復地力等理念,2008年起合樸農學市集和豆之味豆腐坊,合作推出豆腐班課程。除了傳授豆腐知識、實際手作,最終目的在於推廣和實踐黃豆種植。這二、三年我便也陸續聽聞,欣喜地得知,又有一某某小農,在什麼角落,開始種植黃豆了,同道之人頗有蔓延趨勢。

說來奇妙,最初是風土醞釀了豆腐,而今豆腐卻引領我們找回風土。呵,這一輪換,恐怕也是我們食用這家常必吃之物,或者思考食物安全,不得不面對的口腹宿命。●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