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隨筆台灣日子】 和大家一起分享

2012/10/30 06:00

◎木下諄一

中國話裡有一些詞很難翻譯成日文。有時候勉勉強強找到幾個意思相近的,但是其中細微的差異,硬是感覺差了那麼一丁點。

「分享」便是屬於這一類。日本人對於「分享」這件事,雖然能夠理解,但打從心底總認為那是個找麻煩的行為。

曾經有一家飯店找我翻譯,文案的內容是:「歡迎您將留宿於本飯店的美好回憶與畫面,上傳至本飯店網站,讓所有人一同分享您的快樂。」

當時我覺得挺奇怪的。並不是不懂句子的意思,只是懷疑,看陌生人的照片,怎麼可能「一同分享快樂」?再者,飯店不過是隨便說說,有誰會當真把自己的照片提供出來呢?即便有人把照片、心得貼在網站上,又有誰會接受這種「分享」呢?

我開始使用臉書之後,便常常看到「分享」這個詞。大家將喜愛的、從各個地方尋得的、五花八門的記述和照片,紛紛貼在自己的塗鴉牆上。瞧瞧那些內容還挺有意思。換個角度來講,我「分享」到他們的快樂,也是沒錯。

但是,一堆問號仍然存在心裡,沒有完全消除。是哪些疑問呢?舉個例子,譬如我貼一些照片、心得文章在網站上和大家「分享」,網友們看了真的會喜歡嗎?會不會這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被問號卡住的結果,想想算了。

某天,試問一位台灣朋友:「用一句話,談談『分享』給妳的感覺?」

她是這樣回答的:「大夥兒一塊旅行的遊覽車上。」一時之間,真聽不懂她在說什麼。但下一秒,一個畫面閃過我的腦中。

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了。當時我在觀光雜誌社工作,參加過幾次媒體同業的旅遊,成員包括觀光旅行相關的雜誌、報紙的編輯與記者,大約二十人組成的旅行團,到各地尋找值得報導的題材。第一次參加的時候,我坐在遊覽車的後段座位。車子一出發,前方便開始不斷向後傳送許多零嘴吃食,有糖果、有口香糖,記得還有仙貝。「木下,要不要來一點?」只見一個傳一個、前排傳給後排、左邊傳給右邊,每個人的手都忙著把東西傳過來又傳過去。如此熱鬧的盛況,初次參加的我有點被嚇到。在日本是看不到的。

啊,這應該就是「分享」的樂趣所在吧。

由此我還聯想出很多情況。除了旅行時的遊覽車上,在台灣隨處可見許許多多的「分享」例子。一次取出兩、三根菸邀同伴一起抽、吃飯時想喝酒也一定招呼同桌的人一起喝……

這些都是日本沒有的習慣。

倘若主角是日本人的話,在這種時候,會是怎樣的舉動呢?首先會猜想對方可能不抽菸吧,或是現在並不想喝酒等等。顧忌東又顧忌西、又怕對方不領情,結果什麼也沒做。

總是想到不要造成別人困擾、假想對方的反應,等考慮周全之後才行動的日本人很多。毫無疑問地,這是一種禮貌,但也等於是間接放棄了與別人「分享」的喜悅、人與人之間情感互動的樂趣。

日文版的臉書,是直接使用外來語「シェア」(Share)來表示「分享」這個字。或許由此可以得知,「分享」的精髓,的確在日文中找不到合適的詞彙來傳達。●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