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書與人】 不要害怕安靜: - 羅任玲談新作《一整座海洋的靜寂》

2012/11/13 06:00

詩人羅任玲及其新作《一整座海洋的靜寂》。(楊宗翰/攝影)

專訪◎楊宗翰

《一整座海洋的靜寂》。

台灣的「五年級」詩人隊伍中,羅任玲(1963-)一直敢於與眾不同。從台灣師範大學畢業後,她先盡義務當了三年國中老師。最後還是覺得勉強不來,自願賠了公費、放下鐵飯碗,轉赴媒體圈服務。雖然趕上了媒體黃金年代的末班車,但她還是早早「跳車」,並在1999年一次偶然機會裡遷居淡水,從此開啟了全新的生命視野。詩人在淡水河畔作息起居,既震懾於大自然的力量與美,也看盡十餘年來此地如何逐步被文明給肆意霸凌。在她眼中,甫結束的新北市國際環境藝術節,正是最為破壞環境寧靜、製造喧囂的可怕活動――雖被標舉為「淡水奇幻之旅」,卻不知早已淪為在地居民的詭異噩夢。而淡水河岸各種破壞環境生態的工程,更彰顯出執政者的短視與對大自然的極度不尊重。

現代人失去了安靜的能力

對羅任玲來說,寫詩,從來就不是一件風花雪月的事。她從創作初期就告別了婉約、纖弱等女詩人的刻板印象,連在1986年9月《象群》創刊號上的少作〈寶寶,這不是你的錯〉,都毫不掩飾「有話要說」、「不得不說」的企圖。自然與文明的衝突,是羅任玲十多年來念茲在茲的創作主題。我很好奇,這本新書為何再度收錄舊作〈美食主義者〉?詩人說:因為這首詩,最能代表我「對文明與自然的一貫想法」。新書中重複收錄兩首《逆光飛行》與三首《密碼》舊作,亦是證明她關注自然與文明的衝突並非自今日始。

而面對海洋、進入靜寂,詩人想用這本書提醒讀者:現代人失去了安靜的能力――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失去了跟大自然和諧共處的能力。「現代人害怕安靜的程度,已經到了令人吃驚的地步。」她語氣中滿是不捨及惋惜。書名中「靜寂」兩個字,正是用來與現世的喧囂做對比。其實在1998年的詩集《逆光飛行》裡,「寂靜」就出現過許多次,堪稱是羅任玲詩作中的關鍵字彙。平日長居淡水的她,每逢假日為躲避觀光人潮的喧囂,反向前往台北,在市區的大街小巷安靜穿梭。為了與年邁的父母有更多相聚時光,這幾年間詩人比過往更常往返於淡海和台北之間。正因為這樣頻繁的出城/入城經驗與空間轉換,意外地豐富了她的生命體會,也讓作品的角度更加多元。

三年前的中國廬山行,使詩人的生命經驗再度起了重大轉變。那原本只是一個單純的文學營與參訪行程,卻讓她不斷叩問自己:面對死亡與自然,一代名人又如何?爭權奪利有何用?甚至連作品發表,好像也不是那麼重要了。1999年的淡水、2009年的廬山,相隔十年的兩次衝擊,一個是海、一個是山,歸結到最後其實都是大自然帶來的無窮啟示。

最吃力的一本詩集/攝影集

這本新詩集裡,有不少貼近作者生命成長歷程與在地觀察書寫的作品,這是前兩本詩集所罕見的。如〈月光廢墟〉與〈佐倉沙古拉〉,都與詩人的生命成長史密切相關。〈仙跡岩〉最末註釋提及「中壢事件」,那更是詩人生命歷程中重要的轉捩點。親身經歷了中壢事件的羅任玲,很早就開始思索國家機器、政治汙穢及人性黑暗,詩風自然趨向前輩詩人所評的「森冷犀利」。早在十多年前她就想用散文來寫中壢事件,但因為牽涉面太廣、太複雜而始終未完成,沒想到詩卻以節制的語言先一步誕生了。她自承比較偏愛新詩集裡〈雨鹿〉、〈風之片斷〉、〈佐倉沙古拉〉、〈夏日將盡的賦格〉、〈臥雲峰〉、〈無言歌〉、〈明日的居所〉、〈在天明時刻〉等作,因為它們在某種程度上趨近了「與大自然契合」,或者莊子所言「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生命境界――這也是羅任玲對詩最終極的追求目標。

攝影是她喜歡的另一種藝術形式,也是呈現大自然的利器。她經常把攝影視為「攝影詩」創作,《一整座海洋的靜寂》更被她當做出版一冊攝影集般對待。書中詩/影互涉,結構有序,上輯「風之片斷」著重咀嚼與大自然對話之感悟,下輯「玩具墳場」聚焦批判文明假面之荒謬。為了做好這本書,作者幾乎親手完成印前的所有工作,整整兩個月每天工作到凌晨2點。她不厭其煩地處理攝影與詩作結合的每個細節,嘔心瀝血只為了讓兩者能夠更完美地呈現。本書後記原擬做為序文,並詳述編輯過程中的苦樂;但生性低調的她,最後畢竟還是選擇了沉默。這是個明智的選擇:讓詩作與攝影自己說話,放它們跟讀者闢室密談吧。

期待散文的羅任玲

誠如瘂弦所言:「在詩的羅任玲之外,我們還有一個散文的羅任玲。」詩人新書的自序與後記,在在提醒我們「散文的羅任玲」絕對值得期待。兩度榮獲梁實秋文學獎的散文力作,其實一直沒有收入個人著作中。這次要等多久呢?上一本散文《光之留顏》竟已是1994年的事。事實上,第一部詩集《密碼》與第二部《逆光飛行》相距8年;而從《逆光飛行》到這部最新詩集,更讓讀者等了13年。一個作家,能有多少個13年呢?但渴望安靜生活、討厭一切喧囂的羅任玲,依然堅持創作這檔事理應默默蓄積,慢慢咀嚼。

面對我的追問,她只透露一點線索:她手邊確實有不少可以書寫的題目,只希望自己有充分的時間,能把這些題材一一化為文章。看來那個「散文的羅任玲」在牛棚熱身已久,早有「不得不說」的登場準備了。●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