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女兒的便當

2013/01/22 06:00

圖◎顏寧儀

◎方秋停 圖◎顏寧儀

掀開便當盒,微波後的菜香飄進鼻息,廚房裡精心烹煮的菜肴重現眼前。這一天,盒內裝盛的是雪裡紅炒肉屑、煎蛋和滷牛肉,想女兒此時正與我吃著同樣菜色,心裡便泛起一種幸福感。青蔬拌炒絞肉再一併散撒於飽滿的飯粒上頭,澀中帶甘融和著肉的香甜,綠意可口,感覺滿足而不油膩。而那牛肉更用一整個週末下午來燉煮,牛肉先經刀刃百般挑剔然後切塊,拌著薑片熱炒,將殘留的油脂逼出後再摻水,放進滷包文火燜煮,待醬汁絲絲扣進肉的肌理,滿屋子便彌漫家的馨香。

校園裡早不興攜帶便當,為鼓勵女兒吃我做的飯,苦心使出各種討好技倆。先到百貨公司購買可愛的保溫餐盒,緊接著巧思各種色香味和營養,粉紅色圓筒外殼內裝兩個精緻小盒,飯菜分裝,直徑不到七公分的圓碗,盛裝我廚藝的新變與固執。

爐火啪地點燃,全家的能量自這裡生發,掌管一口爐便持有一家溫飽,女性的平凡及偉大從此創造。童年時便喜歡拿塑膠杯盤裝土填沙,並用樹枝及豆莢充當筷子及湯匙。路邊扶桑花開得正豔時,順手摘來幾朵,青葉切條剁碎,花瓣一片片鋪在碗中央,便做好一桌繽紛佳肴。隨興再將花之鵝黃蕊心往鼻尖一貼,墊高的鼻粱讓人心情跟著愉悅起來。母親向來為生活奔波,我於廚房因此常有練習機會,烹煮興趣獲得足夠啟蒙,七歲的我便能將食物煮熟,並趁著爸媽不在宴起客來。記得那時經常邀約三五同學到家裡,自冰箱取些菜出來,切切洗洗,胡亂搭配,然後胸有成竹地站在爐前,滋地一聲將菜葉丟進熱油鍋裡,鐵鏟匡匡拌炒,香氣氤氳,在眾人連連的驚呼聲中菜便裝盤端上桌。優越感一次次被鼓舞,搶食的歡樂往往超過食物本身。

生活離不開廚房

那時家中無啥可供玩樂,就屬廚房最具實驗樂趣。一口可供操控的爐火,一塊熟練刀法的砧板,葷素生熟變化不已,鹽酒糖醋隨意添加,理想滋味屢經嘗試然後確定。刀工和火候是廚房的兩件基本工,嫻熟此兩端便能主掌中饋,而初次舉刀心情難免戒慎恐懼。猶記第一回右手操刀,左手如何也不敢靠近,兩眼對準臥躺砧板中央的食材,刀下處總和預期有出入。菜葉或大或小,更別提圓滾如洋蔥玉米者要如何處置!火候控制自是另一項難題,儘管瓦斯開關容易,隔層鐵鍋,再加上熱油的變化和挑撥,情勢往往便就失控。最慘烈的是油煎虱目魚那次,眼見鍋裡的油漸地轉熱,便將剖好肚的魚往裡扔,孰知那魚生性潑辣並似含冤,一進鍋裡便啵啵爆響,熱油隨之飛濺出來,我整隻手連著臉與脖子盡皆遭殃。此次意外讓我好久一段時間不敢進廚房,至今見著虱目魚猶然心存畏懼,認定牠一下油鍋便會興風作浪。

而生活畢竟離不開廚房,母親仍然忙碌,我年紀愈長,便被賦予更多的責任。之前放學可以沿路玩耍,四處尋覓小野花、含羞草;之後則須匆匆趕回家裡,挑菜切洗,必要時還得煮好端上桌。從備料到炒煮過程,漸地學會須多留點時間浸泡,好讓菜裡沙泥能夠逸出沉澱、鍋蓋也要善加利用,以便將菜梗燜煮熟軟,醬汁深入食物內裡。除了煎煮炒炸,我也學會了涼拌與勾芡,烹煮技藝日漸增長,母親從皺著眉將含沙菜肴吃進嘴裡,到嘴角微微上揚,忍不住有感而發地說道:「教到妳會曉煮,已經在別人的灶腳啊!」我聽不出母親話中帶著無奈,只繼續探索青蔥與蒜泥的轄區、雞肉和魚適合的火候、以及醬油和糖對食物的加減分效益。

煮飯雖然重要,倒不見得能夠時時上場!之後離家到外地求學,長年見盤不見鍋,舉筷不拿鏟,廚藝於是日漸生疏,再入廚房已是婚後的事。

婚後跟隨夫婿遠渡重洋,旅美那些年,瓦斯變成電磁爐,超市完全不是熟悉的景觀。那時經常拿著字典逛超市,比對實物與圖譜,為看似野花雜草的菜蔬驗名正身,並幫一盒盒分裝支解的豬牛部位重新安排用途。廚房二度成為實驗室,我積極融入當地文化,學習各種西方烹調方法,而煮得既沒信心也得不到正面回應,幾回不對味的氣餒之後,便就改弦易轍,硬將萵苣、蘿蔓葉用熱油快炒,或將披薩麵皮拿來做成蔥油餅,創意及想像發揮到極致。而身陷困境的可不只我一人,思鄉情緒集體經由味蕾發作,留學生太太們聚在一起,討論的盡是如何尋找類似食材,好於異國料理出家鄉口味。廚藝這時不單只用來裹腹,更肩負起撫平鄉愁、安慰情感的責任。那些年我勤於綁粽子、包水餃、炒米粉,甚至燉蹄膀、燜煮三杯雞……能做多少就算多少。

那時週末總要跑好幾家超市,老外的超市生鮮熟食花卉廚具應有盡有,美則美矣,而鹹甜失當,軟硬不如預期,吃進嘴裡總是怪異。中餐館為迎合老美口味偏好油炸,千篇一律的酸甜滋味教人厭膩。配菜多採當地時蔬,美國芹與荸薺切片拌炒主食,遠不如四季豆或豆苗來得細緻。

蘸滿鄉情粉末的雙手牢牢抓住夫婿胃口,我備受依賴的廚藝於是更顯重要,也更不願放手。

用鍋鏟寫家書

雞蛋一顆顆打進碗裡,圓潤滑嫩聚集一起,放少許鹽調味,筷子舉將起來順時針打起一圈圈漩渦,女兒喜歡吃煎蛋,我三天兩頭便重複這看似簡單的動作。爐火不可太過猛烈,須以溫柔將稠狀蛋汁一分分煨熟,油量過多會影響擴散,過少則易沾鍋,持鏟手勁須得理性節制,計數好時間及火候,輕提側翻,一面將內裡未熟的蛋汁擠壓出來,香黃漸地凝固,層層疊合,一片宜人風景便可裝盤入盒。最純粹的滋味,最被肯定。

香味俱足還要顧及美觀,黃色旁加幾葉青蔬,再添上如花之紅,才能滿足視覺需求。蝦味鮮美並具質感,是我樂意使用的食材。將其置放水龍頭下清洗,手指靈巧去殼,以牙籤將腸泥抽出,再置於冷水中拍打,以紙瀝乾,下鍋後才能炒出爽脆口感。紅潤蝦仁裝進女兒的便當,我如完成一件滿意作業,心裡有著踏實的喜悅。

滿滿的愛心隔天一早須得算好時間加熱,既怕過熟變硬,又怕加熱不周餐時涼冷,兩只小盒在微波爐裡一圈圈繞轉,我心跟著懸念不已。

到底女兒愛吃的是什麼?有哪些食材適合盒裝,冷藏之後再加熱?拉著菜籃車到市場,心事牽連著目光,於攤販與攤販間徘徊。兒子到外地讀書後,家中吃飯的人愈來愈少,女兒晚上留校自習,餐桌前一家人難得團聚。紙鳶隨風高飛,手中線輕易便就鬆脫,空蕩蕩的屋內,能夠使力的還是那口爐。

當年母親無法經常下廚,卻有幾樣拿手絕活讓我印象深刻。天涼時她會將麵粉倒進鍋裡,小火慢燒,待鐵鍋燙熱,便拿著鏟子不停翻炒。手心熱力透過鏟子傳進鍋裡,淨白粉末顏色漸地加深,含融母愛的溫暖滋味散發出來。那時總喜歡帶一小包到學校,小口含在嘴裡,感覺其於喉間慢慢化開,將親情滋味一口口地還原。母親也會將鬼頭刀或狗母魚煮熟、去骨、搗碎,再放進鐵鍋裡熱炒,一邊炒一邊加壓,待水分收乾,五香粉往當中一撒,媽媽牌魚鬆便是我便當裡的珍饈。

便當受限於準備時間及裝盛容量,許多理想必須割捨。麻婆豆腐香嫩下飯,一向是女兒的最愛,那回忍不住多舀一匙淋進她的飯盒,油汁流出弄髒袋子,是為敗筆;而再熱過的炒牛肉往往太硬,炸雞塊則太軟,也不適宜。

青菜豆腐肉類和魚蝦,我如處理裝置藝術般面對那兩只小盒,太多的盛情裝不進去,只能一天天慢慢呈現。除了口味和美觀,亦要留意旁人觀感。女兒平日愛吃的大腸和豬血絕對不可以出現;涼拌小黃瓜有助美容且具綠意,是不錯的選擇;至於鮭魚炒飯,則是我最有把握的佳肴。

油鍋燒熱,去骨鮭魚輕輕放進油中,於熱油濺開前將鍋蓋蓋起來,再以鏟為刀,自鍋與蓋空隙中將魚肉一片片切開,待豔橘色肉片轉成粉紅,一邊施力加壓,一邊將高麗菜丁及米飯倒入,鍋鏟呼呼翻炒,嗶嗶啵啵的不安聲響漸地沉寂,魚菜與飯香混合一起,便可裝盒。

有便當可做,生活彷彿有了著力點。我將最後一口飯吃進肚裡,想女兒此時應也吃完盒中飯菜,心底便暖熱了起來。●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