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隨筆台灣日子〉 變更地址

2013/04/09 06:00

◎木下諄一

很久以前,我租了一間套房當做我的工作室,常常收到一堆郵件。這些郵件基本上可以分為五大類。

有出版社寄來的當期雜誌,裡面刊著我寫的報導;電費瓦斯的繳費單;固定每個月從日本寄來的報紙雜誌;各式各樣的廣告傳單;還有幾封寄給聽都沒聽過的人的信件。

其中以最後一類的信件最多。

怪的是,那間套房除了我以外,沒有別人,但總是會有幾封寄給鄭先生、黃先生、朱小姐的信。收件人不只這些,還有某家公司,數量也不少。瞧瞧地址,沒錯呀,難道我是跟鬼住在一起?

雖然這些神祕事件三天兩頭發生,但日子久了,我還挺樂在其中。經由這些信件,他們是何等人物,任憑我隨意想像,有趣極了。

從那些來信可以歸納得知,常收到違規停車罰單和欠稅通知的鄭先生,應該不是什麼守規矩的人吧;還有訂閱《讀者文摘》等等書刊的黃先生,想必很喜歡閱讀;寄給朱小姐的總是高級名牌或舒壓按摩的廣告單或會員雜誌,猜她應該是個愛消費的摩登女郎。至於那間公司,由於不清楚它的底細,光從它的名稱還是無法猜出什麼來。不過只要有這幾個人物,如果把他們編成小說一定很有趣。我常常拿著這些信件,天馬行空地胡亂想像著。

但仔細想想,為什麼會發生這種奇怪的事?我左思右想,得到一個結論,那就是這些人都是在我之前住在此地的房客,搬家之後沒有辦理變更地址,所以那些不知情的政府單位還有廠商們,仍舊照著原登記的地址把郵件寄送過來。

人常常因為不重要的事件而無意間留下地址。像是因為參觀展覽、逛百貨公司時隨手填了問卷,廣告單便三不五時寄來家中……諸如此類的情況,我還能夠理解為什麼沒有去變更地址;但是像罰單、《讀者文摘》這類的東西,沒有寄到手上還不在乎,就超出我的理解範圍了。

總之,他們在離開之後並沒有做搬遷通知的動作。

幾年後,我自己也搬離了那個地方。為了和大家保持聯繫,也為了不讓自己錯失任何事物,我寄了上百封的地址變更通知。沒有找印刷店印刷,全是我一個字一個字親手寫的(還記得寫完的時候,右手麻痺簡直快和我分家)。雖然字醜,整體看起來又很簡陋,但意外地得到台灣朋友的讚美:「日本人好有禮貌。」這時才知,原來台灣並沒有這種習慣。

台灣人難道不會想到,如果不告訴大家換了新地址的話,不就有可能與朋友們永遠失聯嗎?

朋友笑著說:「你放心好啦,搬家之後都會打電話跟親朋好友通知的。」

我們總是會讓常聯絡的親戚朋友知道我們的動態,而那些不常聯絡的呢?會不會斷了訊息,從此永別?

有的時候打電話到某公司找人,接電話的人回答:「那位小姐已經離職了。」這下才知道她已離開的消息。什麼時候走的?為什麼沒有告訴我?尤其是我以為我和她很熟。突然離職讓我好訝異,一直擔心著會不會是因為發生了什麼事?

近年來電子郵件、臉書等電子工具帶給我們極大的方便,無論是換工作還是搬家,都不必再一個個通知,就算對方在天涯海角,也都能聯繫上。也許有人認為,我們再也不用為失去聯繫而擔心了。

但我總覺得,直接從本人口中聽到「我跟你說,我搬家了」、「我換工作了。你記一下,新的公司電話是……」,跟透過臉書得知,兩相比較之下,感受到的心意還是不同。

曾有幾個工作上認識的朋友在換工作的時候,寄電子郵件通知我。這時我一定會回信:「祝您今後有更好的發展。」一按下「傳送」鍵,不多久對方也回信給我。從此刻起,兩人之間產生了新的友誼,一股暖暖的友情在彼此心靈交流著。

是多美好的一件事啊。●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