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私影記】 焚書

2013/06/17 06:00

◎陳雨航

最近政府提出幾個將會影響言論自由,甚至箝制思想的法案,不知是測試民意水溫亦或已鐵了心一意孤行?如果有一天,政府築牆了,我輩必定會想方設法反制而翻牆吧,怕的是人民都安於籠罩中的幸福而不思。

這種時候總會聯想到喬治.歐威爾的《一九八四》和雷.布萊伯利的《華氏451度》(Fahrenheit 451)兩部小說。日本當代小說家小川洋子的《祕密結晶》也有相似的主題。

《一九八四》搬上銀幕好幾次,我只從影碟上看過1984年麥可.雷德福導演,約翰.赫特和李察.波頓主演那一部,彩色電影帶來的是內心深處灰暗的恐懼,納粹時期的氣氛很重。《華氏451度》1966年由楚浮導演,奧斯卡.韋納和茱莉.克莉絲蒂主演,因為結局帶給我們希望罷,看完心頭比較不會那麼沉重。

華氏451度是紙張的燃點,說的是未來世界的消防員職司的卻是焚燒書籍,因為閱讀產生知識,使人們難以控制。消防員主角後來接觸書籍,違法加入保存書籍的組織。那個組織有個保存書籍的方法――每個人背下一本書的內容,於是每個人就是一本書了。(要不要想一下如果有那麼一天,我們要選哪本書背誦呢。)

談到焚書,《華氏451度》而外,不要忘了《明天過後》(The Day After Tomorrow)。這部電影也是科幻題材,但與思想箝制無關,說的是突然到臨的地球嚴寒帶來的大災難。電影裡有一場戲,當幾個年輕人在紐約的公共圖書館等待救援時,為了度過低溫,他們就地取材,在壁爐裡焚燒書籍,但他們留下了《聖經》。

最後說一則和電影無關的「焚書」故事。冷戰時代的1948年,蘇聯封鎖了西柏林對外的聯絡道路,美國只能利用空中運補進入這個「孤島」。物資這樣缺乏,如何度過寒冬呢?關於柏林危機的書《天橋》裡面有段描述,某位女記者在燃料不繼之下,燒了她舊情人的情書來煮食,但「昔日的熱情已不足於炊熟一碟馬鈴薯」。●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