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書與人】把人生再活一次 - 陳雪談《台妹時光》

2013/08/06 06:00

《台妹時光》。

專訪◎葉佳怡

作家陳雪及其新作《台妹時光》。(葉佳怡/攝影)

2012年初,陳雪(1970-)出版了長篇小說《迷宮中的戀人》,之後交出描繪婚姻生活的《人妻日記》。從巨幅著作到生活寫作,陳雪本人也從長鬈髮削剪為俐落短髮;無論是創作或生活,她似乎都選擇了一種更簡潔的姿態。然而簡潔並不簡單。在歷經了貧困、情傷、與家人關係的撕扯……陳雪只是選擇用不同方式療癒自己。

「我不會說現在的情緒比較不激烈了,不過,心裡那些痛苦與傷痛,在寫了好幾本長篇小說後,確實得到了紓緩。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狀態。在維修自己的時候,我只能每次處理一個部分。」

那麼,《台妹時光》呢?乍看書名,彷彿整本散文集充滿了青春活力與電子花車的歡快節奏。然而以上元素其實沉潛於文字背景,真正浮現在讀者面前的,卻是陳雪屢屢回顧過往,再一遍遍淬鍊出來的人生況味。

食物與生活

《台妹時光》中寫遍了陳雪在台中各地的飲食/戀愛回憶,全書共分五輯,分別是「河邊春夢」、「悲戀的公路」、「飄浪之女」、「花街舊事」和「少女的祈禱」。其中三輯使用的是台語歌名,如果一邊讀書一邊聽歌,那更是「台味十足」;再搭配書中描述的豆簽湯、沙茶魷魚羹、涼水攤、鐵板燒、流水席、熱炒、餐廳秀、冰宮、雞蛋糕、臭豆腐、菜攤車……彷彿所有氣味都能瞬間撲上臉面。

不過儘管談「食物」,《台妹時光》中的態度和城市人完全不同;那是一種深植於在地的人生軌跡。「比如『男子漢麵攤』,其實就像L(當時情人)的咖啡館。」「對工人階級來說,飲食是很基本的事,同時也是休閒和社交。他們不像城市人,還會把飲食場所分成餐廳、咖啡館、蛋糕店……」

這些和食物有關的故事與戀情都發生在二十到三十歲的階段。青春懵懂,如夢似幻。每位戀人的年紀都比陳雪大上不少,再加上工人階級不擅言語,於是常常帶著女孩到處吃喝,以一家家飲食店攤做為自己生命軌跡的名片。雖然有點笨拙,但在當時的陳雪眼裡,他們仍是「很懂吃」的人。這裡的「懂」有許多意涵:有戀人的滄桑,有她的年輕,還有當時不明瞭的江湖歷練與人情世故。

換句話說,儘管自身對食物抱持幾近禁欲的姿態,藉由這些欲望之外的食物體驗,陳雪的世故底蘊才足以豐厚起來。

我們是彼此的悲喜劇

人生實難,《台妹時光》描繪的更是一段過度劇烈的「生長痛」,陳雪卻刻意選擇了清淡寫法。無論是自己經歷的波折,或是身邊一個個生命的掙扎甚至殞落,陳雪都幾筆帶過,但仍在讀者心上留下了深邃刻痕。「我刻意揀選了一些『普通』的片段來寫。」這種彷彿「快照」的手法留下了許多照片外的想像空間,反而更能讓情感持續蔓延。

此外,「我在書中有刻意呈現一種對比。」比如曾經被她聘來幫忙奔波賣手錶的阿梅。因為老闆和員工的身分,兩人都對彼此的生活產生了各自的想像。「阿梅曾告訴我,每天早上,她都期待看到我從二樓住處走下一樓工作間,想知道我今天又穿了什麼不同衣服。」

「其實,只要看一個月,她就會發現衣服常常重複。」陳雪苦笑著說。不過到阿梅家作客時,她也會好奇地去觀察她的房間,最後發現阿梅的生活比陳雪稍顯艱難;但從更大的視角來看,兩人其實屬於同一階級。即便存在主雇關係,說到底也只是極細微的差異。

「我想說的是,我們對自己的生活似乎有所不滿、有所不如意、也被拖磨,但總是有人比你更無奈;但個人又有個人的苦楚。」

相反地,陳雪也曾在打工時認識一位醫科學生。那位學生家境富裕,聰明漂亮,因為對兼職薪水不甚在意,反而更有餘裕去討同事歡心。這種階級不停複製的戲碼始終未曾停歇。「她的存在只是造成我的困擾。」陳雪表情無奈。然而背後的情緒並非妒恨,而是關於人類緊密依存的必然磨損。

屬於夢中的台味

也因為曾與不同種類的人緊密依存過,對於所謂的「台味」,陳雪其實也有屬於自己的理解脈絡。「我的父母都講台語,可是小時候受的菁英教育都講國語,所以有很長一段時間,我聽得懂台語,在夜市幫忙賣衣服時也能進行基本對話,可是很少講。」

「一直到談戀愛之後,認識了很多沒有受過國語運動洗禮的人。他們講起台語來很自然、很驕傲,而且那種台語很古雅、很優美。」「我很崇拜他們身上散發出來的那股『台灣味』。」雖是意外取徑,但從此開始,陳雪開始偷偷練習台語,只希望能親近愛情,也重新親近屬於自己的一部分。

不過全書幾乎沒有使用「台語」書寫?「因為我想表達的是自己當時的狀態。那時的我還無法完全走進那個世界。我是一個走錯地方的女孩,只不過短暫切換了頻道。」回想起來,「那其實是一種『夢中的台味』。」

這種尷尬的「身分」情結也是陳雪必須一直面對的問題。「好學生」或「工人階級」?「鄉鎮人」或「城市人」?「小說家」與「社會人」……在種種衝突間,最後唯有「小說家」給了她安身立命的舒適感。至於究竟「台不台」,「一直到現在,我仍然覺得自己兩邊都不是。」

然而正因為格格不入,陳雪才能穿梭於各種生活,在精緻複雜的城市生活中保持質樸的習氣。

寫小說的準備動作

除了描寫不同階級與身分之間的尷尬,在《台妹時光》中,陳雪更想強調一種「淡淡的哀愁。」「大家都在想像一個能夠改變階級、改變未來的生活方式。」

在我看來,這也算一種小說家情懷。正如陳雪把寫散文當做「寫小說的準備動作」,為了克盡小說家職責,她連寫起散文也不放過自己。「因為是準備期間,所以我會給自己很多題目。比如這本的目標在於『淡』,所有技巧都不能使用得太過明顯。」

這種不停仰望未來而前行的苦修,幾乎和《台妹時光》中所有角色正正契合。只是創作仍算一種選擇,人生卻不是;當我們身陷其中,也只能倚靠有限的搏鬥不停超越桎梏。

如同〈芋頭番薯的牛肉麵〉中的外省中年人,他和本省阿伯學了牛肉麵手藝和台語,終於從幫派退出,開了一家麵攤;而陳雪的情人L似乎也因此開始想像未來擁有這樣一家小店。又像陳雪在大學聯考結束當日,看著父親疲憊又鬆懈地帶她去吃牛排慶祝,心裡知道「他盼望我將來能成功,能擁有他不曾擁有的人生。」

或許這是人類共通的情懷吧。那麼,各位不如就從閱讀《台妹時光》開始,說不定能就此找到一種力量,等待一次機緣,然後終於如同陳雪筆下的那位外省中年人:「學習一種語言,獲得一種手藝,把人生再活一次。」●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