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洛杉磯傳真】 人文的意義

2013/08/14 06:00

◎王丹

年輕的時候去國外旅行,最看重的是山水、風景,甚至是美食;現在的旅行,我會比較在意當地的人文藝術。那些美術館、圖書館、博物館;那些音樂會、舞台劇和舞蹈。既然到了一個陌生的國度或者地方,我們當然是想對之有更多的了解,而我一向認為,人文藝術的景觀,是檢驗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的最重要的指標。我會比較感興趣的問題是:一個社會,如何對待人文藝術?我們來看看美國的例子。

今年6月中旬,美國藝術與科學學會向國會提交了一份長達六十一頁的報告,對於美國高等教育中人文科系的註冊狀況,以及在資源分配上對於人文藝術的挹注是否失衡等提出了分析與建議,這份報告呼籲在全美進行人文科學的優秀教師的培訓計畫,並提高對那些弱勢藝術科目的預算劃撥。顯然,重建人文藝術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已經成了美國立法者關注的議題。這份報告的題目就叫做「問題的核心」。

為什麼會提出這個問題?《紐約時報》上的一篇文章提供了一組數據:五十年前,美國高等院校入學學生中有百分之十四選擇的是文科科系,而現在,這個比例降低到了百分之七。以我的母校哈佛為例,在過去的十年中,申請文科科系的學生人數下降了三分之一。這種情況的發生,當然跟整個社會愈來愈急功近利,愈來愈被經濟至上主義所影響,而國家和社會資源也偏向理科有關。

這種現象顯然引起了有識之士的擔憂。這篇文章的作者就呼籲說,人文領域的知識「是一個人最內在,最基本的部分」。他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當我們去參加一個人的葬禮的時候,悼詞並不是簡單的一個人的人生履歷,通常悼詞裡提到的都是這位死者的生活經驗、勇氣、智慧和對真理的追求。其實如果我們翻閱《紐約時報》或者《經濟學人》上的訃告欄的內容,就會發現事實確是如此。當然,在華人社會,情況可能有點不一樣,我們的訃告大多是四平八穩的生平介紹。這也體現出了不同文化的內涵。

洛杉磯最富盛名的教育機構就是蓋提美術館,其館長James Cuno也針對上述報告,在《洛杉磯時報》上撰文表示,文科科系──語言、文學、歷史、法學、哲學、宗教、藝術等等──對人類的未來來說意義重大,因為這些知識為人類了解更為廣大的世界提出基礎,訓練一個人與其他人溝通與合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培養人的創造力。所以他大聲疾呼,社會應當增加對於文科科系的教育投入。

我認為,對文科的忽視甚至歧視,是來自於對於創造力的重要性的缺乏了解。一般而言,我們都知道對於一個社會來說,創造力是發動機。但是我們卻往往忘記,創造力來自於人類的想像,來自於夢想,甚至是幻想。而想像,夢想乃至幻想,都是講究研究和邏輯的理科所無法培養的,這項工作,正是人文學科的強項。即使是科學的進步,也是來自於人文環境的形成。

我堅信,一個社會,是否重視人文藝術,決定了這個社會是不是擁有未來。●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