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嘿,我要走了! - 〈下〉

2013/08/28 06:00

◎楊富閔 圖◎王樂惟

這又讓我想起林默娘的故事。小學三年級、等待暑假的6月期末,導師要我們攜帶課外讀物到校自修,那年父親從紡織公司帶回了一本說是朋友贈送的大書,真的是大書,比例近似於婚紗攝影集子,內文是銅版紙的漫畫故事,彩色印刷,書名叫《媽祖》,封面是媽祖乘風破浪裙襬撩起的身姿。

那也是父親唯一送過我的課外讀物,記得進入漫畫正文的附錄,羅列、介紹了台灣各地重點媽祖廟宇,如一部媽祖參拜指南。那時我就知道馬公天后宮歷史上悠久;鹿耳門的媽祖廟還分天后宮以及正統聖母廟,聖母廟隔壁是台南小孩都去玩過的悟智樂園。

那個6、7月之交,我就在教室靜靜讀起了《媽祖》,讀一名叫做林默的女孩如何賢慧於紡織、勤勉於家事;如何在颱風天來到岸邊為海上漁民擎起一盞光明燈,指引討海人避難與靠岸;如何從一平凡女子忽然被挖角至天庭忙碌起普渡眾生的故事。前半本畫出默娘與家人互動的故事精采極了,後半本篇幅轉向神異敘事,當時讀得不十分明白,只期待下一格、下下一格漫畫會帶出默娘成人升天、上演返鄉探望父母報平安的戲齣,就像姑姑與母親不過只是北上吃頭路,偶爾還是會回家住一陣子。直至最後一頁,故事軸心卻在默娘神蹟打轉,溢出現實的記述,錯愕地留下了閱讀中的我。

「媽祖」題材始自西川滿、龍瑛宗、葉石濤、陳千武以降直是台灣文學不斷操練的題目,媽祖傳說版本殊異,也許我讀到的只是最壞的一種,可在我心中媽祖故事其實是一樁骨肉分離的慘案──可以是紡織童工的成長悲劇;也可以是鄉村小妹一心出走圓夢、頭也沒回的不孝事蹟。我不在乎默娘如何升等為一代天后,在她勇敢做自己之後,留在家內那嗷嗷待哺的弟妹該如何是好呢?

這其實是阿嬤的故事了。如果當年不是她執意把將送人的小舅公藏到教室講台底下,一肩擔負起養育弟妹的責任,她會不會於日人培育下在數理方面成為珠算天才,日本時代早早走出自己的路;戰後說不定還能覓個小學教職,從此改寫曲折如曾文溪的生命史!

為阿嬤守喪期間,住家就在馬路旁,小舅公像巡邏員警,從早到晚機車騎過來騎過去,我被他弄得很緊張,只因有天他跑到騎樓下、板起臉孔說:「亭仔腳要有人在!不然別人送來白包、花籃袂安怎?」是有道理,可那幾天實在燒熱,燒熱到我躲進客廳將吊扇拉至最強一段兼吃芒果冰仍全身重汗。舅公最大,他大概在代替阿嬤教訓我們吧。

幾天後,他默默去做了一對花籃,說是獻給最愛的胞姊,隨後逐工攏來檢查他的天人菊開花了沒,還叮嚀我像園丁入夜要灑水、保持濕度。我輸人不輸陣,也跑去做了一對兩千元的香水百合來拚場。就這樣、小舅公和我不時如兩隻迷失蜜蜂,穿梭在喪棚下數十組公家機關送至的花圈花籃間澆水、修花、掃落葉、探頭探腦碎碎念,我們兩人鬼祟模樣在路人眼中大概就像在找什麼吧?

找什麼,不就是在找心愛的大姊、親愛的阿嬤,她到底跑去哪裡了。

跑到這裡了。

哪裡?

7月初我也帶著新書稿件,匆忙搬進位在永和的中興街,將自己沒日夜鎖入文稿,篤定地複習起這幾年來的事:〈機車母親〉、〈亭仔腳什錦事〉、〈讓我做你的猛男〉、〈人瑞學〉、〈發現阿嬤默默做的事〉……新的居所漸漸形成,新的著作一次意外出現了兩本,想到接下來新的日子我又能去做最愛的事:關在圖書館看古老史料、騎腳踏車經過你家門口,心情興奮如夜市兜售的擊鼓兔,內心簡直在開Party。

幾天後,離開了連續運作數日、燒燙燙的筆電,下樓至路口郵局刷簿子提神,同時慢慢逛起街來,立刻我就察覺到異狀──

中興街又名韓國街,長約三百公尺的街身,開設著各式韓國物事店面:什麼泡菜、人參、電毯,專賣進口衣飾林林總總開了三、四十家──這些衣種並不陌生,是的,在我所認識的婦女族群中,她們在菜市場、夜市仔添購的服飾,熟悉的紋路、大塊的花樣、輝煌的色澤,那些穿在阿嬤身上的基本款,出貨的上游即是在中興街。我是一間逛過了一間,心想這件姆婆好像穿過,那件姑婆、姨婆應該有,那件八嬸婆也有啊,我在中興街看見一代台灣阿嬤的樣子,好像都不在乎撞衫哩。

阿嬤五年前生病後,便不再添購任何衣飾,或說我其實鮮少關於阿嬤買衫褲的記憶,比較有印象是小叔的婚禮,她一人又默默至黃昏市場的地攤,買回一件零碼的毫無紋飾的咖啡色外衣,因行動不便,得請託外人載她一程。我聽她形容說,她就坐在車上跟頭家比畫啊,連挑選尺寸都沒有,這件事現在想來還是十分難受。

那天阿嬤出殯回來,我們依習俗在村口的荒地化掉阿嬤生前相關物事,當我看見阿嬤的衣褲一件件披掛在紙糊的靈厝上時,阿嬤的死亡突然變得具體,那些衣服阿嬤在哪裡穿過?在家裡、在學校、在養護中心,是冬天、夏天還是除夕夜,我統統都記得。

如今一件都沒給跑掉,它們展示在中興街上任何一家店舖,讓我想起當初為何執意搬到這條路,原來是此地有數以千計萬計的阿嬤守護著我。●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