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術文化】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營運才是挑戰

2014/01/20 06:00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是南台灣第一座國家級表演藝術場館。(資料照)

設置條例三讀通過

台中國家歌劇院是否需要配置駐地交響樂團,仍是一大問號。(資料照)

記者趙靜瑜/特稿

兩廳院的養成,國家挹注甚多,未來衛武營跟台中歌劇院,文化部打算花多少錢讓這兩座表演藝術中心「熟成」,有待外界檢驗。(記者趙靜瑜攝)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設置條例已於立院三讀通過,截至上星期已經開過2次籌備委員會會議,在各界注目之下,在「法」的部分,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實施細則如何落實,如何稽核、監督;在「人」的部分,監督機關文化部如何慎選董監事提名名單,之後的董事會又將如何選擇藝術總監,藝術總監如何營運,三讀通過,意味著挑戰的開始。

學者:講國際都是狗屁

文化部表定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最快會在7月1日掛牌成立,這也是在行政法人法通過之後第一個以行政法人通過的組織,未來掌管台北國家兩廳院、台中國家歌劇院及高雄衛武營國家藝文中心,藝術規模與量體之大,遠超過過去想像。先不論還沒有完成捐地與捐建物的台中國家歌劇院,文化部身為監督機關,這段時間主導介入甚深,但文化部積極介入的結果,只看到口號,卻忽略了落實運作的階段性任務更重要,光是文化部長龍應台提出藝術總監可以是國際人才這個風聲,就讓表演藝術界臉上三條線,一位學者更直接嗤之以鼻:「講國際都是狗屁。」

這話並非情緒性字眼,過去台灣有多少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是外國人,而引發多少藝術與管理上的抗衡,台灣的藝術發展有自己的歷史,民情,只要有特色,在全球化時代,最本土才可以是最國際。光是現在可以想像的,三場館必須處於既競爭又合作的狀態,以董事會為合作平台,北中南三場館必須作出各自的特色,台北兩廳院受國家挹注多年,才有今日一點點成績,但仍有許多進步空間;以南部兩廳院衛武營的狀態來看,一開始也許迫於情勢,衛武營開幕節目就由中央廚房「調理」包辦,但這就等同於中央出錢把地方幹掉,要知道高雄表演藝術已經發展多年,但始終留不住人才,培養不出觀眾,衛武營國家藝文中心勢必要跟地方團隊一起合作,這是重點之一。

切忌與民爭利

衛武營國家藝文中心與台中國家歌劇院的陸續成立,對於表演藝術團隊來說的確是好事,一個節目適合的話,三個場館都可以演出,擴大了表演藝術的機會;後兩座演出場地提供了先進的劇場設備,可以讓表演藝術團隊靈活運用。但也不要忘記,行政法人本身還是「類公務機關」的身分,每年國家編列的公務預算就佔了一半以上,逐年提高自籌比例,固然不需要作到「自給自足」,但勢必會出現找贊助、找節目等更多與民間爭利的機會,公私資源一消一長之間,如何作到平衡,促進民間表演藝術產業的發展,這是重點之二。

每個部門都是利潤中心制

台灣表演藝術界最需要的,不是垂直整合,而是策略聯盟,舉例來說,台北兩廳院的場地租借跟作節目都屬於同一個體系,兩廳院自製的節目,可以優先排上檔期,其他才開放外租,表面上看似公平,事實上這個「優先權」就有了基礎上的差異。未來衛武營與台中歌劇院並不一定要採取相同管理模式,像美國林肯中心有專門管理場地出租的部門,紐約愛樂雖然在林肯中心做節目,還是要繳租金,場地管理公司有賺錢,就可以回頭捐助紐愛,每個部門都是利潤中心制,唯有如此才能檢討,也不會有霸一堆場地,節目生不出來的窘境,這是重點之三。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設置條例過關固然讓人欣喜,尤其是順利的話明年年底可以營運的衛武營國家藝文中心,更是南部一大利多,不少表演藝術相關人才都表示願意回鄉服務,這是好事;但作節目固然重要,觀眾養成,行銷更是不可或缺,文化部的基底如果只是依據幾年前表演藝術聯盟所作的大高雄地區藝文消費報告來抓明年總預算,那就不是挑戰,是災難的開始。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