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洛杉磯傳真】 遙想60年代

2014/06/25 06:00

◎王丹

美國最有文化的城市,一是波士頓,二是舊金山,而且各有風格。如果說波士頓展現的是學院風,充滿精英氣息的話,舊金山則體現了多元文化和草根氣息,代表著做為一種社會叛逆的精神氣質。曾經在波士頓久住的我,每一次到舊金山,都會產生鮮明的對比感,而舊金山的這種文化特質,常常令我怦然心動。

最喜歡駕車行駛在舊金山的街區中,尤其是在夜晚。與波士頓精緻的大學社區和洛杉磯大片曠闊的土地不同,舊金山這座城市建在連綿的山丘上,路勢崎嶇繁複,街巷錯綜複雜,更顯得像一個年長者,太多的過往和回憶都掩埋在城市的皺褶中。

典型的就是舊金山的北灘(North Beach)。這裡百轉千迴的街巷中,曾經孕育出美國嬉皮文化絢爛一時的風景。早在50年代,Peter D. Martin及詩人Lawrence Ferlinghetti在這裡創辦「城市之光」書店,出版「敲打的一代」(Beat Generation)作品,比如詩人艾倫.金斯堡的〈嚎叫〉(Howl)。而今,這家書店所在的街道,還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各種咖啡,酒吧把夜晚的城市點綴得五彩繽紛。更遠處,是漆黑的海面,點點燈火在遠方閃爍,更增添了一些迷幻色彩。迷幻,其實就是舊金山文化風景的寫照之一。

60年代初,剛寫完小說《飛越杜鵑窩》(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而成名的作家Ken Kesey在舊金山開始推廣迷幻藥(LSD)帶來的迷幻經驗。1963年,白人女歌手Janis Joplin從德州來到舊金山,更加增添聲勢,這裡遂成為嬉皮文化、迷幻搖滾最重要的象徵地。以後人們遷居海特區(Haight-Ashbury),靠近舊金山大學。來自全美各地的內心狂野放浪,尋找自由解放的青年,紛紛雲集此地,彼此尋找溫暖和共識,分享自己創造的生活韻律。一名記者在1965年稱他們為Hippie,這起源自作家梅勒(Norman Mailer)的小說《白色黑人》(The White Negro)用Hipster來稱呼他的主角。

1965年是迷幻搖滾元年,這一年,Jefferson Airplane成軍,Grateful Dead開始表演。1966年1月他們舉辦「旅程音樂會」(The Trips Festival),在詭異的燈光下演出並結合了藥物。10月,嬉皮們在金門公園舉行愛的遊行(Love Pageant Rally)抗議LSD成為非法藥物。1967年1月在同一地點舉辦規模更大的「人的聚會」(Human Be-In),萬人參加。哈佛大學教師利里(Timothy Leary)和金斯堡發表演講。1967年6月,在舊金山南方舉辦蒙特婁流行音樂節(Monterey Pop Festival)。7月,披頭四專輯《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登上冠軍。這批對政治社會議題有高度敏感的青年,這批崇敬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的《單向度的人》(One Dimension Man)和切.格瓦拉(Che Guevara)的嬉皮,也被稱為花之子(Children of Flowers)。知名樂團The Mamas & the Papas成員之一John Phillips寫的〈San Francisco(be sure to wear flowers in your hair)〉,由Scott Mckenzie演唱,其中名句是「If you go to San Francisco, be sure to wear some flowers in your hair(如果你來到舊金山,不要忘了在頭上戴上花束)」。1967年夏天遂被稱之為summer of love(愛之夏)。而今這些嬉皮已經老去,不知道是否還散住在Sausalito這樣的海濱小鎮上,他們創造的傳奇,至少還被人們記憶。

那個時代過去了,但是遺跡猶存。一個曾經如此文化的城市,文化的氣息就會深深地浸透進城市的肌膚。那種味道,似乎飄散在每一個街區的各式招牌上,讓我們這些後來的朝聖者四處搜尋。●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