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洛杉磯傳真】 王丹/童話永遠不會老去

2016/08/24 06:00

◎王丹

讓我們重溫幾段詩人對於美好如同童話一般的世界的描述和嚮往:

愛爾蘭詩人葉慈:「我就要走了,去茵納斯弗利島。搭起一個小屋,築起籬笆牆。支起豆架,一排蜜蜂巢,獨居在蜂響之地。我會得到安寧,因寧靜緩緩滴落。自朝霧落到蟋蟀唱歌的地方。午夜一片朦朧,正午一片紫紅。我要動身前往,因為我聽到那水聲日日輕拍湖濱,不管我站在街頭還是灰暗的人行道,我都在心裡聽到那聲音。」

中國詩人顧城:「我多麼希望,有一個門口/早晨,陽光照在草上/我們站著/扶著自己的門扇/門很低,但太陽是明亮的/草在結它的種子/風在搖它的葉子/我們站著,不說話/就十分美好」。

周夢蝶的〈孤獨國〉:「昨夜,我又夢見我/赤裸裸地趺坐在負雪的山峰上。/這裡的氣候黏在冬天與春天的接口處/(這裡的雪是溫柔如天鵝絨的)/這裡沒有嬲騷的市聲/只有時間嚼著時間的反芻的微響/這裡沒有眼鏡蛇、貓頭鷹與人面獸/只有曼陀羅花、橄欖樹和玉蝴蝶/這裡沒有文字、經緯、千手千眼佛/觸處是一團渾渾莽莽沉默的吞吐的力/這裡白晝幽闃窈窕如夜/夜比白晝更綺麗、豐實、光燦/而這裡的寒冷如酒,封藏著詩和美/甚至虛空也懂手談,邀來滿天忘言的繁星……」

最為經典的還是中國詩人海子的那一首:「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餵馬,劈柴,周遊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文學的生命力在哪裡呢?我想,至少有一部分,是在於對於人的精神世界和實際的生命歷程的某種充實,補充和完善。也就是說,在我們逐漸成長的過程中,當然有不斷豐富的部分,但是也有悄悄流失的部分。

例如我們對於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會逐漸消退,我們對於美若晨星的事情的激情不知不覺地淡去,我們了解的事實愈多,我們對未來的期待就愈少,於是我們學會了忍耐,學會了接受,更重要的是,學會了放棄,這,就是所謂成長。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丟失的是好奇,激情,與堅持。

有兩類人對此有不同的面對立場:大部分人把這樣的生命歷程當做必然,他們不斷地在對生命和生活的新的挖掘中滿足自己,他們享受賺錢之後的成就感;他們滿足於銀行儲蓄的逐漸增加,他們愛上了美食、美酒和旅行與探險,他們把全副心力投入到對子女的監護、幫助與關心上,這些人是主流人群,他們真正地長大了,他們向前走,沒有回頭的打算。

還有一部分人,他們的心中始終有一個小小的角落,仍舊留存著成長初期的時候面對世界的那種記憶而且依舊珍惜,他們在生活中戴上面具出門去工作和交際,然後在回家以後脫下面具,又回復到另外一種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中,他們試圖在荒漠中開拓一片綠洲,他們想像自己找到最神奇的一匹可以駕馭飛翔的白馬,他們會跌坐在黑暗中的沙發上胡思亂想,他們還會打開一本描述17、18世紀英國宮廷內部鬥爭的歷史小說,讓自己沉浸在過去的時間裡,總之,他們也長大了,但是他們還想保留童年的某些部分。

而文學,就是為他們而存在的。在文字的迷宮中,他們找到知音,得到啓迪和感動,並且能夠回到童年的某種精神狀態。在他們看來,那是生活中最神祕也是最美好的一部分。

文學,就可以滿足這樣的人,因為對他們來說,在文學的世界裡,童話永遠不會老去。●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