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身口意三業〉成佛教育 孩子慢慢來

2018/07/30 06:00

圖/swawa.com

文/呂政達

小學五、六年級,班上來了個程度很好的轉學生。他的程度很快就在數學課上嶄露無遺,數學課變成老師和這名轉學生的對話,我記得很清楚,有次這名轉學生跟老師說:「可以這樣這樣解題。」老師說了一句:「對啦,可是其他人聽不懂。」

在漫長的學校教育路上,多數的人都屬於「聽不懂」的其他人吧,老師應該喜歡這種根器好、悟性高的人,也會給他們更多的青睞。佛法上,這就是頓漸根器的差別。

華嚴經說:「譬如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次照平地。平地不定也,幽谷漸也,高山頓也。」就說佛法好像日光,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再照平地。

這是用譬喻來判教,佛陀成道後,最初說華嚴經,教化頓大的菩薩;幽谷喻佛在鹿苑說小乘經教,教化聲聞緣覺;平地喻佛最後說方等經和涅槃經,教化一般大乘漸入的根基。

我用這個譬喻請教法用法師,得到這樣的回答:「日出日中日落皆是因大地眾生的習氣坑壑有別,眾生覺遲覺速等差異,非日有異,所以說:體性空、自性昭、大悲周遍。」

太陽都是一樣的,但在全世界的宗教中,都有日神的信仰。我相信這個把佛法當做日照的比喻,肯定是釋迦牟尼早年在印度的旅行中,每天望著日出日落,得到一種篤定的感覺,佛經說「遍照的智慧」,照明三昧,還有哪種教育能像日照那樣的普遍?

我注意到早前,靈鷲山推出4期教育,用阿含,般若,法華,華嚴這4個階段,涵攝成佛的教育歷程。我對這種教育課程感到好奇,曾前去訪問心道法師,他說佛陀的生命歲月就是循著這個歷程悟道成佛。

很多靈感,都是在旅行中得到的。許多佛教徒前去印度,追隨佛陀當年形跡的朝聖旅行,在印度,身處在聖地,一名聖哲處過之地如此透明,好像連時間是透明的,但我相信每個人的體悟都不一樣,我問心道法師,是不是早在旅程間,就想著要依照佛陀的一生來設計教育課程,他淡然微笑。

佛陀駐世時,教化弟子和世間有緣人,常許諾他們幾世幾劫後就當成佛,每個人都能成佛,當然時間要在很久很久以後。對於後世教育工作者的啟示就是,只要秉持著精進的心,每個人都可以是人才,都有成功的資糧。

作家龍應台寫過一篇文章,「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我知道,這也是佛陀的教育。

但是,在我們的學校歲月,在我們的佛法學習路上,我們是個願意被等待,說一句「孩子慢慢來」的人嗎?

離開福隆山上的清風暖陽,步伐不禁放慢,彷彿心道法師在我背後叮嚀,孩子,你慢慢來,世界會等著你。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