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2-2)【藝週末.藝週推薦特展】百年前西畫先行者 繪筆下的台灣風土紀行

2022/05/08 05:30

李梅樹紀念館「梅樹月」主題展

文/記者凌美雪 圖片提供/李梅樹紀念館

李梅樹兒子們賣地賣房籌款於三峽成立的李梅樹紀念館現址,已營運27年。

李梅樹紀念館小檔案

除致力於藝術創作與美術運動,李梅樹(1902-1983)從年輕就關心地方事務,窮盡一生為三峽的地方建設與文化生活奉獻心力,1935至1958年間,陸續以議員身分服務鄉里,後於藝專(現台藝大)、文化、師大等校任教。終其一生,身兼藝術家,教育家,政治家與廟宇建築家。

其中,自1947年開始投入的三峽祖師廟重建工程,堅持傳統古法建築雕刻美學,李梅樹曾在晚年自述中提到,「對故鄉有著一份深厚無比的感情……尤其是主持三峽清水祖師廟30多年來的重建工作,對台灣民間藝術更有了進一步的深切了解,從而對環境周遭的一切,產生了微妙深刻的感情。」

或因這份熱忱感動了8個子女,李梅樹過世後,子女們於1990年設立「劉清港醫師(兄,過繼母姓)李梅樹教授昆仲紀念館」,1995年4月遷入三峽祖師廟附近現址,並正式定名為「李梅樹紀念館」,隨後亦成立李梅樹文教基金會。

紀念館除展出李梅樹不同時期畫作,另有李梅樹生前的書信文件,畫具和畫稿等。2012年起於每年3月舉辦「梅樹月」(今年因疫情延後開展),從各種不同面向主題性策展,呈現李梅樹及其時代相關的藝術家作品,跨國跨館際借件,堪稱每年最大型特展。

李家8個兄弟姊妹,於長男景暘結婚時全員到齊的全家福照片。當時景光(後排右4)還是高中生,景文(後排右1)是國中生,包括李梅樹(前排右2)與妻(前排左2),一起合影。

專訪李梅樹紀念館館長李景光與李梅樹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李景文

關於前輩畫家的作品,過去有很多後代都曾發願成立美術館或紀念館,但真正運作之後才發現,在經費與人力上都是一大負擔,能真正持續的實在寥寥可數。

今年80歲的李景文是家中老么,李梅樹紀念館成立後,哥哥李景光(85歲)擔任館長至今,李景文則是基金會董事長。「我們這一代人就是傻傻的,為了堅持爸爸的心血,一直堅持做了31年,話說回來,我爸爸可以堅持36年修祖師廟都不拿薪水,我們當然要傻傻地跟隨著他的精神。」

談到心中最理想的願景,是希望這個紀念館雖以李梅樹為代表,但同時能成為三峽的一個藝文平台,帶動三峽成為活躍的文化風景。但兄弟倆也坦承,下一代對「李梅樹」的情感已不像他們這一代深,加上紀念館營運所費不貲,有人曾提議捐贈,有人思考是否可賣,或有人突然願意承衣缽接管紀念館的營運,目前沒有定論。

為何堅持在三峽設立紀念館?「我不能跑到新北市立美術館,因為怕三峽的地域情感會稀釋掉,這也是我們幾個兄弟在情感上的弱點吧?」那捐給國家呢?多年來觀察其他前輩藝術家作品捐贈後,多數很少有機會展出,似乎也不是兄弟們希望看到的結果,因為做這個紀念館「是希望爸爸的作品隨時可以看得到」。

但畢竟這一代的理想未必是下一代的願望,李景文感嘆時代不同了,「以前提到三峽就提到祖師廟,提到祖師廟就想到李梅樹,現在提到三峽是講牛角麵包。」只能說,只要自己還活著,每天都要為推廣父親的藝術及精神而努力,倒也不是多麼偉大的使命感云云,也沒有絕對的價值判斷,他形容自己比較自私一點,只是「傻傻地為了父親與母親的願望而做」。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