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自由副刊.鬥陣寫作俱樂部.短篇小說篇】 范銘如/大中至正裡的一點惡趣味
◎范銘如
◎范銘如
2005年林榮三文學獎開辦時,我有幸受邀參與小說評審。記得在討論評審標準時,大家還在討論林榮三文學獎做為一個新設的文學獎,是否該有不同的文學標準和參賽規則、是否該成為老將和新人共同競技的平台?隨著其他機構的文學獎逐漸轉型或退場,當初的擔憂顯得那麼多餘。林榮三文學獎的重要性與時俱增,早已成為文壇新秀們志在必得的勳章了。不少當年鋒芒初露的得獎者,紛紛茁壯為中堅戰力。時間顯露的奧義那麼簡單又那麼困難,跟文學有關的行業,站穩腳步的祕訣不外乎堅持。
觀察這十幾年的投稿趨勢,女性、同志和原住民這幾個主題,一直沒有缺席。這個大勢跟台灣當代對人權議題的關懷可以說相互呼應。不過這幾個長青類型的經典門檻已堆積太高,即使參賽作品都有一些變化巧思才能夠打進複審,最後決賽中並不容易奪得大獎。本土題材也是林榮三文學獎的常見類型,也是我覺得最有進展的一環。此處不單指鄉土背景的故事,而是廣泛的本土素材,包括母語的使用、民俗知識與技能,甚至是基層職能的設定,都有較以往更多元化和深度的描述。例如〈魚的境況〉裡的是遠洋漁船觀察員、〈四十度的夏天〉的勞保黃牛或〈地仗〉裡廟宇工藝修繕師,都讓人印象深刻。藉由不同的專業視野,結合生態學、民族學或美術史,書寫出台灣社會文化更細緻具體的內容。整體來說,社會寫實小說有捲土重來的態勢,只不過所謂的「寫實」形式和感覺結構正在變化中。遺憾地,實驗性小說銳減,競賽作品的形式集中單調了些。
學院派的評選標準中,小說結構的完整、布局的考究縝密,算是基本款,推陳出新也是吸睛的必備元素。因為台灣文學數十年來的主導風格崇尚文字華麗鋪張、情感濃烈外放、主題嚴肅悲傷,反其道而行的作品歸在我的推陳出新的定義中。冷門小眾的作品我會多少加個分,讓主流文學獎兼具些獨立影展的精神。談到私人化的閱讀品味的話,我這個人有點惡趣味,適當的搞笑、惡搞、跳tone,有助於從審美疲勞中解放,讓我重拾閱讀的單純樂趣。只是上乘黑色元素的小說,可遇不可求,更難入大多數評審的慧眼,參賽者宜三思。●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