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 潘家欣/圍棋幼幼班

2022/12/22 05:30

圖◎吳怡欣

◎潘家欣 圖◎吳怡欣

從來沒想過自己會迷上圍棋。

數學不好,對於下棋這種需要計算力的遊戲,自然生出一份畏懼。另一方面則認定人生苦短,追求太多,何必浪費時間玩遊戲(當然,也就從來沒有迷過電動遊戲,虛擬世界不夠滿足我務實的野心)。但現在每天醒來,就急著開手機軟體看人下棋,自己亦固定下個四、五局,練基本功,比寫作還要勤奮。

一開始,是為了孩子學棋,自己也報名,心想在家可以陪著孩子一同練習。沒想到孩子學個把月,不學了,我卻一頭深深栽進去,把買得到的圍棋練習本(是的,圍棋就像數學,有習題本可以寫)全部買回來,沒事就拿出來用功解題,彷彿回到求學時代狂嗑參考書的生活。

圍棋的遊戲規則非常簡單,黑子與白子棋盤對殺,以己方棋子,將對手的棋子徹底圍困,直到對手無路可走,那便成為你的地盤。圍棋的勝負在於誰圍的地最大,倒不在於吃下對方多少子――當然,吃子本身就是圍地的一種手段。將對手的子掃蕩殆盡,他的領地自然變成你的領地。

學棋第一堂課,我沉迷於吃子。吃子有殺人越貨的快感,專注於獵殺對手,能讓內心血色的欲望歡喜尖嘯。但那是錯誤的下法,貪於吃子,往往貪於進攻。一味進攻卻不守地,結果就是全軍覆沒。老師只提醒一件事:「不要急著殺對手,自己先活下來,比較重要。」

第一堂課,老師不知道,一句話就給成年人當頭棒喝。

我向來秉持著貪勝的價值觀過活,將近中年,就算表面修養得圓滑,擺出一副溫良恭儉讓的無害姿態,內心卻清楚自己本性好鬥,一心想證明我比任何人都更強大。早已懶得追究是什麼未能解決的心理衝突,把自己搞得如此激進,反正蒙著頭向前衝就是了。搞創作的人,對世界不滿足、有野心,那是好事,創作本來就需要源源不絕的心理動能。但是人生不是一個單向的舞台,只有襁褓中的嬰兒,才會認定世界應當完全滿足自身需求,讓自己時刻稱王。事實上人生的真相是:當你走出一步時,世界便予以回應。而每一個或是、或否的回應,都將促使你改變、走出下一步,直到終點。

圍棋正是如此:遊戲開始,互動,走向終結。若想要繼續玩這一場、玩得久而有趣味,前提是你得先活下來。活下來意味著空間,要有充足空間,你才活得下去。圍棋的空間,稱之為「氣」,也就是棋子可以自由放置的交線處。當你的氣逐漸減少,就意味著正面臨被窒死的危險,必須自保,不能放任對手進逼、緊你的氣。

所以第一課不是殺,是活。

活下來,是有方法的,這些方法即是圍棋的基本棋形。棋形一來一往,發展出固定的應對公式,則稱為「定石」。在圍與解圍的過程中,變化疊加,排列組合,使用恰當的定石,能讓攻擊和防禦更有效率,老師教我的第一個棋形,是「虎口」。

虎口的棋形很簡單,讓三顆棋子排成三角形,只差一顆,就能排成菱形。這樣的形狀稱之虎口。對手若是敢走進虎口,下一手,你便能擺上第四顆棋子,將對手窒死。虎口是防禦手段,威嚇對手:不要靠近來,我能一口將你吞沒。

好好使用虎口,我果然開始贏棋了。比起一味的造牆與胡亂進攻,虎口進可攻、退可守,有時我會造出一連串的虎口,對手若是輕忽貪快,我就能一路吃他的子。但這畢竟是極為初階的手法,當我吃了對手的子,四顆棋子完整形成一個菱形,就面臨到第二課了:這四顆脆弱的子,到底能不能成為我方真正的領地?

四顆棋子,排成菱形,就進入老師教的第二課――「做眼」。

在棋盤上做出小小的存活空間,稱為「眼」。眼又分真眼與假眼,假眼是疲軟的防禦,可以破;至於真眼,對手破不了。若是菱形的眼,會出現四個脆弱的眼角,我方必須占住至少三個眼角,才能稱做真眼。只要被對手占了兩個以上的眼角,那就只是空洞假眼,會被殺開的。在棋盤上,要活一塊地,至少須做出兩個以上連續的真眼,才不至於被破。破眼的方法則很簡單:想辦法戳人家眼角,把眼角毫不留情地戳破,防禦便瓦解,就能攻城掠地了。

老師說:真眼與假眼,是一生的功課。

確實是一生的功課,學了做眼的我,才真正開始讀懂孫子兵法。棋形完全是戰爭的布陣概念:展開戰局、造出誘因與險境,等待對手投入、短兵相接,然後一邊廝殺、一邊建立更為堅實靈活的壕溝與坑道,直到我軍吞沒整個戰場、對手投降為止。善知敵方的手法,就能巧妙造出自然得勝的形勢。所以老師要升段班的學生熟記定石,定石資料庫充裕了,才能在對弈時進行排列組合,辨讀對手的意圖,做出得勝的結果。定石有如兒時玩耍的萬花筒,明明是同樣一把花片與珠石,放在同一個圓筒子裡滾動,可每個人來轉,就能轉出全然不同、萬千變著的花彩來。

轉出來的,是人造的形勢,也是天時與地利的形勢。局中有太多變因了,你所發力運轉的,並不只是自己的心,同時也是對手的心。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正是一場又一場的短兵相接,你進而我退,若是退得太過,一方便要被吞沒,這一局便得告終。你得造出自己的防禦機制,界線嚴明,不讓別人戳你的眼角,無論對方是有心抑或無心,人之存活,都是空間之爭。

這又是更強的一記棒喝,我知爭強,卻又不懂得自我保護。內心的牆,滿是缺口,時常給人侵入了還不自知。又或,不小心誤闖踏了他人的城池,亦懵然無知。這進退裡頭,有禮數、有尊重,又要能保持一雙真眼,保持識人的清明與警覺,所謂知人知己,乃至處事的優雅與合度。這些,遠遠不是書本上的制式禮教能夠涵蓋、給予的。學棋,學到的何只是棋。

至今棋齡兩個月,拜科技進化所賜,老師也介紹我開始使用線上的對弈軟體,身為一介走不出家庭場域的地方主婦,我可以透過手機連線,隨時隨地和全世界的玩家對弈。圍棋完全是心理競賽,練習得多,心理強度也隨之進化。而網路對弈的有趣點,在於你看不見真實的人,故不受任何刻板印象之局限,完完全全只能透過棋路去感知、預測對方會怎麼下,觀察對手下棋的風格,判斷他會採用的棋形,同時也在仔細檢驗自己的心――我要如何回應對方的挑釁?我要採取保守還是攻擊的態度?

下棋時的自己,實在太透明了,而對手在下棋時,委實也太透明了。那審度、算計的層次,都是清晰無可推卸的。身為圍棋幼幼班,對手的強度是如此清晰可辨,透過虛擬的棋盤光點,我幾乎能感受到對方帶來的緻密壓力。孫子兵法所謂「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形容極為恰當。更殘忍的是,你明明知道自己遭逢高手,但限於實力不足,全然無法反抗對方以利相誘、以勢相逼,眼睜睜看著自己一步步走進陷阱――不能不走進去,不能不受制於人,棋盤就這麼大。

啊,受制於人的感覺多麼絕望、多麼痛苦。愈是受到控制,你愈想反制,於是變化生焉,你的不甘心這般鮮活起來:不服輸,想贏棋,然後從每一局戰敗的殘破廢墟裡,爬起來,復盤,檢討過失,再掙扎著向前。也因為愈是前行,眼界愈開,就愈看得明白高手打造出來的精采風景,並時時產生這樣的心情:「啊,我也好想跟這樣的人下一盤棋,試試看他會怎麼對付我,我又會怎麼回應他呢?」

著迷,掙扎,追尋,人心的能動性是這樣生出來的啊。

通常,線上軟體會進行篩選配對,讓實力相當的人對弈。但偶爾軟體也會隨機抽選,讓初階的我對弈到段數極高的棋手。這時,通常走到第三手,就知道自己死定了,接下來就只能等待被乾淨俐落地屠殺而已。但也有那麼一、兩次,被心懷寬厚的高人下了指導棋,特意在無關痛癢處,讓與我一、兩步,提點我眼前的缺失。那時心下就雪亮:「啊,被指教了,謝謝。」對弈軟體沒有留言功能可以道謝,事實上,這往來也不需要訴諸文字了,下棋是一個真正無語,卻又能說得隱晦、說得激烈、說得分明的遊戲。我無聲的感謝,對方自然知道,就算不知曉,那也無妨。

透過棋路,顯現的是各種人格形貌。有的棋手凶猛,攻擊快速又淒厲,一點都不給對方空間。有的棋手下棋則節奏和緩有分寸,與之對弈,就是種享受。對弈軟體也設有人工智慧的下棋機器人服務,提供初階者練習。我與機器人下了一段時間,才發現這些機器人的性格,真的是設計來教棋的――有的機器人教你連結、有的教你破眼;有的機器人純然只是用來展示缺陷――比方說莽撞型機器人只知貿然進攻,永不知防禦;有的機器人設定為好勝心太強,不放手,明明此局必敗,卻非得下到兵敗如山倒,輸得慘烈仍不投降;有的機器人下得輕率、不經思考就自投羅網,完全就是初學者的種種處境――這些虛擬人格淺薄而片面、容易被看穿,其用意不是讓玩家贏棋,而是一再提醒――好好對照、看清自己的缺點吧。活人擁有鮮明的性格,優點同時也可能是致命的弱點,所以,人會失誤。而正因為生命如此短暫、際遇變化難測,而人的心又深受現實生活所局限,不是電腦裡改個設定,就能全面扭轉的造物。那些與生俱來的性格弱點,將會跟隨你一輩子,你只能慎重記取――最終要提防的人,是自己啊。

曾風靡世界的日本漫畫《棋靈王》,主角進藤光因為不小心觸動了千年地縛靈佐為附身的棋盤,意外走進了圍棋的世界。小時候看漫畫,總不能理解:佐為明明是那樣瀟灑秀逸的人格設定,怎能為了一手棋,耗弱心神直到吐血身亡,還徘徊棋盤上,千年不去?過去我以為佐為不能成佛,是限於貪癡的業力――受縛於一局之勝負,何等虛妄又庸俗啊。等到自己親身走進這世界,才明白黑與白的互動,原是這般深沉的美,遠比人間任何語言的溝通更清晰,比任何形式的創作都更坦裸。棋聖畢生所追求的「神乎其技」,並非勝負之爭,而更近於宗教與藝術的漫長追索。最終那「神之一手」,講的是把自己的心,反饋給對方,投射最為精確的一手棋。

未竟一手,卻是我的心,未能回應給對方的終極遺憾哪。

近乎愛,超越愛,以勝負之名、以黑子與白子之爭,棋手與古今靈魂接軌,向已知宇宙提出疑問,並說出自己極渺小、卻已琢磨了一生的答案。當答案被回應時,佐為超脫而成佛了,這一局,真正下完了。

棋局沒有圓滿這種事,無論是勝、是負、是和局,永遠都會有遺憾,但是心被接住、被理解了,那就可以了。

從這層次觀之,廝殺與防禦,實為心與心的溫柔相繫了。人生在世,何嘗不是一場又一場,黑與白的遊戲,無分老幼,在開始與結束之間,相互撞見自身的剎那――如今,圍棋幼幼班的我,已經完全同理佐為附身棋盤的心情了。下棋的人哪,是會想要一直一直在棋盤上,活下去呢。●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