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自由副刊.鬥陣寫作俱樂部.小品文篇】楊佳嫻 /碾出一縷苦韻
◎楊佳嫻
◎楊佳嫻
木心〈童年隨之而去〉,文章開頭先端出結論:「孩子的知識圈,應是該懂的懂,不該懂的不懂,這就形成了童年的幸福。我的兒時,那是該懂的不懂,不該懂的卻懂了些,這就弄出許多至今也未必能解脫的困惑來。」不該懂什麼?該懂的又是什麼?人生裡我們真能決定一條線,線內就能圓滿、避免脆裂?木心從童年經驗中憬悟,不是答案,而是確認──深陷過其中而又站出來、站得高一點,說給自己聽(同時也讓讀者聽見)的確認。
然而,他所描述的童年並非經歷重大傷亡,而是關於小小的得到,關於小小的失去。得到也許要經歷長久的等待,失去卻可能就一撒手,轉瞬流去,難再追回。那悵惘也許會讓一個孩子忽然從線的那一頭往這一頭挪動一點點。木心這篇文章寫得不長,筆調很輕盈,卻自有一份苦韻,縈繞如透明的飄帶。
林榮三文學獎第八屆的小品文得獎作〈罰酒菜〉,也帶給我類近的苦韻。罰酒菜使用一般下酒菜食材中無法食用的部分來料理,蛋殼骨頭魚刺之類,烹調到可以入口,用來道歉、和解。出席罰酒聚會的人,無論是應道歉者、接受道歉者、陪客,大家一起享用這些「無用而勉力使用之物」,所有疙瘩化解於舉杯歡談之中。作者杜振木寫:「料理要訣在於把那些尷尬難嚥的齟齬泡到鬆軟;尖刺或堵喉的氣話得先燜爛。所有的隔閡和冷戰,爐火一開時,就要全部煮成笑忘的滋味。」是的,「笑忘的滋味」,能夠一笑泯去,是因為把恩看得比仇大,願意忘記,所以才能笑,積極釋出善意,而非不由自主的笑,隨時而化的忘。
但是,這樣的程序永遠有效嗎?不管遇到什麼樣的齟齬,這積極的善意永遠都能迎向前去嗎?〈罰酒菜〉結尾,再次聚首,發現:過去的笑從不徹底,忘,也並不完全。如同沒有煮軟的魚刺,毫釐之末,仍悄悄地耿耿於懷,「時間有若滲入廚房裡溽溼爐灶的涓涓細流,相同的爐火一起,火候卻再也不足以煮出笑忘的滋味。」全文從笑忘到不能笑忘,恰如木心看似輕盈其實飽含生命重量、對當年一撒手的回望,短篇幅內舉重若輕,不是重擊,而是碾出苦韻,那就是我心目中理想的小品文。●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