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自由副刊】 廖玉蕙/師與生的家常
圖◎龔萬輝
◎廖玉蕙 圖◎龔萬輝
曉風老師的助理傳來一封信。信上說:「曉風老師說,她剛剛打您在筆會通訊錄中的電話,但回報是『空號』,不知您方便給老師回個電話嗎?」
信的後方留下曉風老師的電話和手機號碼。
幾天前,我才和老師在宜蘭慶祝《九彎十八拐》發行一百集,曾開心地在礁溪老爺酒店共聚了兩天一夜。我以為發生了什麼緊急事件,趕緊循線打手機過去。
老師聽到我的聲音,笑了起來,客氣地說:「我現在年紀大了,忘了去礁溪時,有沒有送你一本新書。」我忙回答:「有啊,有啊!我正拜讀中。」
老師新近出了一本很博學又知識量能很高的《麝過春山草自香》(九歌),書中展示了她好學深思的閱讀心得、認真探求家常知識學問的熱情,其中不乏八卦有趣的隨想,幽默之外,頗發人省思,夏日炎炎,看了怡情又養性,我幸運在宜蘭相會時獲贈了一本,已經看了大半。
老師用一貫的輕聲細語接著說:「那我是寫錯了妳的名字了,是吧?」
我說:「沒關係,我的名字寫對的人少,多半不是少了草字頭,就是跟您寫的一樣,以為我很聰明,寫成智慧的『慧』,我習慣了。」
老師說:「那不行!太失禮。我過幾天出門,經過妳家附近時,拿一本新的給妳,換回那本題錯名字的。真糟糕,人老,糊塗了。」
我說:「老師,真的不用。我已經邊讀邊畫線,把書都塗花了。何況您這哪叫『糊塗』!您還記得寫錯了,證明您記性太好了。」
老師笑了,說:「不行!不行!我可不能在妳那裡留下老化的紀錄。」
她堅持要親自來換回去,也不理會我的變通計畫──由我拿書去她家換。
老師說自己糊塗、老化時,我簡直慚愧欲死,她這樣叫老化,那我不成了山頂洞人了?
我想起去礁溪那兩日,老師雖然拿著兩支手杖,卻告訴我:手杖只是防禦性功能,無關衰弱或腳力。她上台致詞時,只拿一張小紙片,聲音清朗,幽默機趣,引得滿堂掌聲。
她生性好奇,凡事問,像個好奇寶寶。吃飯的時候,問食材;喝酒的時候,探釀酒偏方;參觀圖書館時,東張西望,時而請教歷史;時而打探地理環境,時而扣問掌故。甚至有人在車上聊到蘿蔔乾,她還認真請教在哪裡可以買到。
相較之下,我真是太不長進了,看來一點求知欲也沒有,彷彿萬念俱灰。我不由得想起,去年「筆會」因空間狹小,容不下太多書,曾用Email公告清倉書目,要餽贈會員,請會員自取。我請兒子一起開車去取時,工作人員指著旁邊一大堆書,說是曉風老師預訂的,老師惜物愛讀,凡過眼的都是寶物,果然是我認識的張曉風老師,一如往昔。
有事弟子服其勞,我體貼老師的女助理可能無法勝任如此勞務,就請兒子代勞,乾脆一起搬了。兒子為了後來裝成好幾箱的那堆書,逞強負重,一轉身閃了腰,不得不到中醫診所整脊的往事,回想起來,不覺莞爾。
印象最深的是老師的shopping功力。幾次與她同遊,見識到什麼叫「購買皇后」,倒不是挑什麼山珍海味或華服珠寶購買。她絕對是個用功的學生,每次旅遊,必做功課,對當地特產研究深入。像這趟宜蘭行,她從噶瑪蘭酒問到蘿蔔乾;有一次去金門,從菊花茶買到白木耳;去永和韓國街,又買圍巾,又買裝口紅用的十多個精緻小盒,說送人很合適……老師是特產考察專家,她有備而去,不是花大錢亂買。
我其實一直想搶在老師來我家換書前,先拿題錯名字的書去她家。沒料到,回台中一趟,才北上進了家門,曉風老師就搶先開車來換書了。
老師開著鮮紅色的車子,載著師丈出門,說是出來辦事,順道過來,我懷疑她是特地來的。許久沒見的師丈,看來精神還不錯。我跟他打招呼,自報姓名,他微笑點頭,大家都戴著口罩,我看不出他認出我來了嗎?我也懷疑他以前認得我嗎?畢竟老師的學生那麼多,而我不是她的高足,還可能是讓她有些傷腦筋的學生。
老師換一本全新的書給我,也沒忘記帶走那本題錯名字的書,裡頭畫了些無法塗毀的記號,也帶走我曾經閱讀過的痕跡。老師那種看似柔性卻無比執著的人格特質,一直都在,我知道自己永遠無法企及她的細微詳盡。
事隔不到半年,我們又再次見面。仍舊在宜蘭,是應黃春明老師之邀,前往參與「宜蘭悅聽文學」的朗讀活動。這回,不僅師丈隨行,還有一位祕書在側。朗讀行程相當緊湊,一天半的時間,遊走三場朗讀,外加一場夜裡的短講;我因此有更多的時間觀看老師跟師丈的互動。
跟尋常夫妻一樣,老倆口一路拌嘴。師丈看似迷糊,但辯論起來可絲毫不含糊。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師丈想吃晚宴上的某道可能被妻子限制了的食物,老師嚴格監視著。我悄聲問坐我旁邊的師丈:「腸胃可好?」師丈大聲回:「才做過胃鏡,醫生稱讚我的胃很美麗。」坐師丈對面的老師立刻吐槽他:「只是正常而已,說什麼『美麗』!好誇張。」言之不足,起身後,還用手杖敲了一下師丈。我們都忍俊不住。老師寫散文時慣用唯美修飾的文句,卻不准師丈效法她的修辭法,這叫「只許官家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嗎?日常生活裡的老師,和丈夫的互動,跟一般家庭裡的夫妻對應殊無二致,大多一輩子在細節裡過度挑剔,這個不經意的發現真是太讓我振奮了,這顛覆了我曾經刻畫的老師形象:「任憑你八方風雨,她一徑端凝自在。」她逐漸讓人感到親切、家常。
那天晚宴過後,接續有一場短講,參與朗讀的黃春明、張曉風、吳晟、陳芳明、平路和我六位講者,時間總計四十分鐘內,可以對悅聽活動滿十週年的意義各抒己見,也可花幾分鐘朗讀一小段文章。
我依演講慣例,在心裡做除法,一個人約莫可以有六分鐘的時間,我簡單構思了草稿。但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大家都太熱情了,下語無法自休。博學的張老師從有茶癖的吳德亮的茶紙說起,回溯到五百餘年前晚明閔汶水與張岱的茶敘,轉進唐朝安祿山之亂,並及戰亂中讓軍民充飢的那種茶紙。再轉個彎回到了吳德亮手中為美好生活留下實錄的畫紙。她歸納茶紙平日可以包裝茶葉,戰爭缺糧時,也可以拿來果腹充飢。所以,老師下最後的結論:「讓戰爭滾遠遠的,但願世人的血都只流在自己的血管中,而不是敵人的刀刃上。」她更直白轉譯成時事評論:「追求和平的方法是『我們不要挑釁中共』。」
屬於我們的四十分鐘在茶紙與和平的連結論述中遠去。旅店即將關門,輪到我時,我想起晚宴上那位親切的老師,仗著幾分酒意半開玩笑說:「我不同意我老師的說法,弱國豈有挑釁的能力;但如果侵略者侵門踏戶來了,該扛起槍應戰時,還是得無畏地迎上前去吧。」總計不到一分鐘。
那刻,深自慶幸:我生長在可以直言無諱的民主台灣,吾愛吾師,但有時候又忍不住想跟老師唱個反調。師生的家常互動,就是這樣,我從細節裡學習老師的勤奮、周到,在敬與愛中自在地從事小小的顛覆。●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