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plus.徵文大拼盤】孩子打招呼 別喳呼

2023/10/01 05:30

圖/陳佳蕙

在意孩子有沒有打招呼,先放下批判的心情,想讓孩子開口,也得循序漸進慢慢引導……

〈給孩子台階下〉先以身作則 別苛求孩子

文/資深少女Iris(桃園市)

「我不喜歡跟不認識的大人打招呼,我很緊張……」在一次放鬆的睡前聊天時光,年僅5歲的女兒誠懇地這麼說。

女兒睡著後,我思考了一下:所謂「禮貌」,絕對是教育的重點,是個衡量他人品格與教養的標準,是普世公認的價值觀。我同意教導孩子禮貌,也同意孩子必須有適當、合宜的行為表現。

我們家帶著女兒外出訪友,或是探視長輩時,會要求孩子打招呼,同時,我們以身作則,先向對方打招呼,展現禮節,再帶著孩子一同向對方問好,而非一見面就只單方面要求孩子「叫人啊」。有父母做為榜樣,孩子就算再害羞,也會試著開口說聲「你好」。

偶爾,孩子仍有叫不出口,或是打招呼聲音極小的情形,這時,父母協助補充一句「真的不好意思,她很害羞。」給對方也給孩子一個台階下。顧及孩子的情緒,也顧到對方的面子。事後,切勿責備,而是多給孩子一點鼓勵,以免孩子對該情境更加排斥。

〈懂感受更重要〉你愈堅持 孩子愈怕

文/古家榕(台北市)

根據我的觀察,通常讓孩子打不出招呼的人,多半是堅持要孩子打招呼的那群人。此事說來弔詭,細想卻也合理,對孩子來說,打招呼是情感表達,偏偏一個堅持打招呼的大人,會讓人備感壓迫,孩子有壓力,遂打不出招呼,導致對方更堅持,從而陷入惡性循環。

因此,身為長輩,我從不逼孩子跟我打招呼,甚或會幫忙解圍,畢竟自己也是這樣長大的。至於身為母親,孩子年幼時,我的教法較直接:「一旦打完招呼,對方就不會注意你了,早打早解脫啊!」等到他們長大後,一來本就漸學會人際應對,偶爾真碰到難以招架的上述長輩,我則會提醒孩子:「打招呼簡單一句話,不僅替對方帶來好心情,更能維護現場氣氛,何樂而不為呢?」

「打招呼」除了展現教養,更是表現一個人對這世界的尊重與體貼。與其介意孩子在他者眼中是否「有禮貌」,讓他們懂得照顧別人的感受,才是我真正想藉此教給他們的事。

〈揮揮手也可以〉慢慢引導 絕不逼迫

文/林初(新北市)

在女兒才剛學會說話時,便從繪本中介紹了「嗨、哈囉、拜拜」等招呼的方式給她。

天真的孩子一路上都在實踐打招呼。走在路上和擦身的行道樹問好、下公車後和公車說拜拜,任何時候都能聽到她熱情的招呼聲。

唯獨在遇到鄰居或是不常碰面的親戚,偶爾不肯開口,剛開始我會先主動打招呼做為示範,然後詢問她:「我們跟○○說哈囉好不好?」如果女兒遲遲未開口,我會讓她換個方式:「那我們跟○○揮揮手好不好?」多半她能接受只揮手不開口,達到打招呼的目的;若是連揮手都不願意,我會猜想她可能對眼前的人感到陌生害怕,便不再逼迫她,然後告訴她:「妳還沒有想好怎麼說是不是?沒關係,那我們等一下下再說。」接著幫她向對方解釋「她比較害羞」,然後把話題從她身上轉移。

我深信孩子會有自己的節奏,通常會給女兒多一點時間去適應,當下無法做到的,換個方式讓她多一個選擇,有時候她便能慢慢跨過心中那個無法開口的坎兒。

圖/陳佳蕙

〈反過來也不錯〉長輩何妨主動 敞開孩子心

文/ Vera(台中市)

自小性格害羞內向,幼時逢年過節回鄉團圓,看到長輩不敢問候,連眼神都畏懼地看向遠方,就怕四眼相對的尷尬瞬間。

親戚向父母揶揄不會教女兒,生的孩子有公主病、眼睛長在頭頂上。此後被父母教育了一番,好不容易鼓起勇氣叫人問候,卻又被當眾指責,聲音有氣無力,像破病聲觸霉頭,如此羞辱人的話語,更讓幼年的我心存厭惡與恐懼。

只有唯一的一位三阿姨,主動先來問我:「妹妹,妳有沒有看到我呀?三阿姨好想妳耶,愈來愈漂亮了,最近讀幾年級了?同學好不好相處?」三阿姨主動開話題,不會因為自己是長輩,就有身分階級感,我們的感情至今仍深厚。

小朋友不是不禮貌,或許是害羞等其他因素,身為長輩,如果能主動向孩子邁向一步,孩子也會敞開心扉往前邁向一步,相處關係沒有這麼多的框架,善用智慧化解隔閡。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