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家庭診療室〉親人走了 把悲傷放下

2007/11/14 06:00

圖/swawa.com

文/江映瑤

圖/swawa.com

不知是大環境的汙染、輻射等問題使然?抑或是現代人生活壓力太大?可怕的癌症病患數目不斷升高,台灣每4個人中,就可能有1個人罹癌,難怪幾乎每戶人家都有親人罹癌的相似故事。

在這些看似稀鬆平常的故事裡,對於當事人而言,卻全都是一則則血淚交織的生命史。有些病患仍然勇敢地奮戰著病魔,有些不幸熬不過疾病摧殘而離去,在這段忍痛煎熬的過程中,病患身邊的家屬並不比病患輕鬆,尤其當親人終究撒手人寰,更會為家屬們留下長年的內心傷痛。

除了各自悲傷或互舐傷口之外,癌症病患家屬心中的創痛,有誰能為他們紓解?長期照顧著絕症患者,眼看著自己心愛的家人一天天衰弱,有許多人都不免染上憂鬱症候;在親人離去後,大家更會因重擔卸下而感到失落。

以下的3種建議,也許可以提醒家屬們如何逐步走出陰影,回歸應有的生活。

<Check Point 1>死者為大,生者不算數?

生病的孩子,總是父母全力以赴的照顧對象,其他孩子除了盡力幫忙外,也得負責安慰父母,以及承擔生活上的種種變化。

當家中長者忙於服侍病中的孩子,心情必然不輕鬆,回到家面對懂事又乖巧的其他孩子,經常都會視而不見,甚至將積壓的情緒發洩在他們身上。於是愈能以同理心體諒一切的孩子,就愈是壓抑鬱悶,當負面情緒累積到了負荷點以上,也只能獨自承受不自覺的心理變化,逐漸扭曲了人生觀。

如果不幸生病的孩子去世了,父母更難在短期之內走出哀傷,這時在身旁的其他孩子,不僅要面對去手足之痛,更會眼見父母陷入悲痛之中卻幫不了忙,而產生無力感,覺得自己在父母心中並不重要,甚至奠下了「只有死亡才能引人注意」的偏差想法。

因此,為人父母者千萬別忽略了對其他孩子的影響,不能太過於沉溺在喪子的情緒之中,讓還在身邊的孩子感到被遺棄而無所適從。

<Check Point 2>放下恩怨,也放過自己

身處悲傷期,家屬若整天聚在一起,談論的只是那位共同對象,話題難免重複繞圈子,繞到細微處就容易鑽入牛角尖,許多無謂的爭吵和責怪就此產生。

最常發生的例子為:女兒生病了,回到娘家接受照顧,娘家抱怨婆家不負責任,婆家則認為媳婦挑剔,不滿意婆家才回娘家去。直至女兒病逝,娘家人想起了婆家並未好好照顧女兒,為何能夠領取保險金花用?因此娘家的家屬們聚在一起老是提起此事,卻又無法去向親家抗議,每天不快樂地咒罵著,傷身傷心又無濟於事。

其實人走了,一切也都不重要了,所有恩怨都該以寬容之心處理,才能使死者放心,生者安心。有一些爭議總是打著死者之名來進行討伐,但是死者何辜?都已往生了還得被利用為報復或責難的原因。逝者已矣,生者也該重新拾回自己的生活,放過死者,也放掉自己心中的惡魔。

<Check Point 3>循著回憶找回家庭價值

家人生病或逝世,都會使得其他忙碌的家人重聚首,難得地有許多時間一同回憶往事。

人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鮮少一家人長年和樂無所紛爭,彼此之間的恩怨芥蒂在所難免;但正因家庭成員的離去,大家更能體認相聚的可貴,因此應該趁著各個紀念死者的儀式時,讓家人之間盡釋前嫌,重建更融洽的關係,也藉由溫馨的共同回憶,尋回緊密的家庭價值。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