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寫作之道:林榮三文學獎二十週年研討會.座談會側記.2之2】 余銘湘/為何得獎?林榮三文學獎評審座談會—石曉楓×李進文×林俊頴×郭強生

2024/12/19 05:30

林榮三文學獎評審座談會,左起李進文、石曉楓、郭強生、林俊頴。林榮三文學獎評審座談會,左起李進文、石曉楓、郭強生、林俊頴。

記錄◎余銘湘 攝影◎胡舜翔

林榮三文學獎評審座談會林榮三文學獎評審座談會

文學獎是對寫作者的肯定,也是一場極具挑戰的競技。2024年12月14日,於自由時報舉行的「為何得獎?——林榮三文學獎評審座談會」,由郭強生教授擔任主持人,匯聚三位重量級與談人:林俊頴、石曉楓與李進文,分別是小說、散文與新詩的評審代表。他們不僅分享多年來的評審經驗,也深入探討文學獎機制、創作者迷思,與身為評審的挑戰。

評審座談會結束後,緊接是研討會閉幕式,部分來賓大合照。(宋文郁攝影)評審座談會結束後,緊接是研討會閉幕式,部分來賓大合照。(宋文郁攝影)

評審自身審稿標準

會議中,三位評審首先分享評審過程中常見的問題。郭強生指出,單篇徵文競賽與出版品的書獎競賽不同,單篇徵文因匿名特質而讓評審更注重文字本身的純粹性,但也因此常見參賽者過度表演,他以「舞槍弄劍」形容部分作品的炫技感。

李進文認為,新詩評審尤其困難,因為詩的語言濃縮且講究細節,評審需要辨別技巧熟練卻缺乏情感的作品。他舉例,有些詩作因為過多比喻或修飾而失去語言張力,讓評審感到疲憊。他強調,詩的核心在於真誠,過度依賴技術的作品往往無法吸引人。

林俊頴則提出「偽鄉土小說」的觀察。他發現,部分作者利用偏鄉場景與時下議題製造「感動」,但這些作品只是假裝自己了解鄉土,是表面化的。這樣的小說往往缺乏深度和真實感。他說,優秀的小說必須具備扎實的基本功,包括對小說整體的認知、文字掌控和結構設計。

石曉楓坦言,散文的評審標準比小說與詩更為模糊,尤其是當虛構元素逐漸融入散文書寫時,評審常會爭論這是否違反散文的本質。她認為,優秀的散文應該具備自然流動的節奏,而非過度工整或刻意製造情感。

在評審的挑戰之外,郭強生也提到評審間「唇槍舌劍」的過程,特別是如何在五位決審間尋找共識。他認為,即使評審品味存在差異,最終的決選結果仍具有高度公正性。「決審的結果確實會因為組合不同而有所差異。但無論結果如何,我的經驗是,前三名的作品通常都不會太差,都是大家覺得不錯的。每位評審的排序不同,可能我的第一名排在你的第三名,而你的第一名排在我的第二名,但能進入決審並被討論的作品,已經是優秀的。因此,不必過於擔心評審的偏差。」這番話道出了評審的職責與壓力,也提醒創作者不必過於糾結比賽結果,而應更專注創作本身。

創作者的迷思與突破

林俊頴指出,「關於是否有得獎公式的問題,我自己存疑。雖然某些類型寫作,如言情小說和偵探小說,可能會有固定模式,但像林榮三文學獎這樣純粹的文學獎,幾乎不可能找到模式。」他提醒,好的小說應該帶給讀者新的視角,而不是重複已有的套路。「得獎不僅僅是運氣。進入決審階段,絕對不是運氣好。你必須具備扎實的基本功,包括對小說整體的認知、文字掌控和結構設計等。如果你沒有超越基本門檻,是不可能進入最後的決審。至於運氣,評審組合的變化確實可能影響結果,但從根本上講,每個評審都有他對作品的獨特理解和期待。」

石曉楓談到散文的多元性,特別是在主題與文體上的變化。她舉例,過去的散文注重個人經驗與情感,但近年來職場、疫情與網路書寫的興起,反映了新的社會現實。她也特別提到虛構散文的爭議,認為創作者應避免過度設計,因為這會削弱散文的真實感。

李進文則認為,具有實驗性與衝撞性的詩常常能吸引評審的注意,但這類作品也伴隨著高風險,因為它們較難使評審在討論中達成共識。他鼓勵詩人勇於嘗試,但同時要保持對語言與情感的尊重。他認為真正好的詩不在於技術多麼炫目,而在於能否讓讀者在短短幾行文字中感受到震撼與共鳴。「詩歌的魅力在於保持初心,過度用力反而會讓作品失去靈氣。」

此外,郭強生也留意到此獎之中,同志文學的演變。他表示,從過去的壓抑隱晦到如今的日常與自然,同志書寫不僅反映了社會的進步,也展現了創作者對題材的多樣探索。他認為,這類作品的價值在於能為讀者提供多元視角,拓展文學的可能性。

評審們一致認為,突破慣性的限制需要創作者對文學的深刻理解。公式化的作品可能在技術上有所表現,但缺乏靈魂與情感的文字終究難以持久。評審們也討論到都市書寫和鄉土書寫,接受度上存在著微妙差異,都市書寫常因其時代感和多樣性而受到讚賞,鄉土書寫則被視為具有文化傳承的意義。在評選過程中,如何公平評價這些作品並避免過於側重某類題材,是評審們需要解決的難題。

文學獎的意義與未來

座談會最後,與談人探討了林榮三文學獎對台灣文壇的深遠影響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做為文學獎評審,不僅希望能選出優秀作品,也希望通過這些作品反映社會多樣性與重要議題。無論涉及家庭、歷史、都市,或是鄉土書寫,唯有具備真心和深刻的社會洞察力,才能真正代表時代的聲音。

郭強生指出,林榮三文學獎的價值不僅在於高額獎金與榮譽,更在於它提供一個舞台,讓不同世代的創作者能夠在此交流。他以第一屆短篇小說獎首獎作品〈阿貝,我要回去了〉為例,認為這篇作品至今仍標誌出林榮三文學獎的精神——不受意識形態的限制,它的出現讓大家對林榮三文學獎充滿信心和尊重。

石曉楓則提到,文學獎的評選標準與世代感覺結構密不可分。他認為,林榮三文學獎的多元性與包容性讓它成為時代精神的縮影。透過這些得獎作品,評審與讀者得以感受到當代社會的氛圍與變遷。「散文不僅是個人經驗的書寫,更是對整個時代的回應。每一屆得獎作品都在無形中記錄了台灣社會的變化。」

李進文補充道,文學獎應該鼓勵創新與實驗,而非只追求穩定。他指出,隨著網路世代的興起,文學創作的形式與內容也在不斷演變。未來,文學獎需要更靈活地回應這些變化,才能保持其活力與公信力。

林俊頴認為,文學獎應成為創作者探索自我、表達多樣性的舞台,而不僅僅是一場競賽。他特別鼓勵年輕創作者:「不要因為得失而限制了自己的創作自由,要相信文字的力量,並通過不斷創新與突破,找到屬於自己的聲音。」●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