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當詩降靈頹微的世紀 第三屆林榮三文學獎新詩獎決審會議紀錄

2007/11/20 06:00

圖◎王孟婷

記錄◎陳思嫻

第三屆林榮三文學獎新詩獎,共計884件作品參賽,經過初、複審評審委員的評閱討論之後,選出15首詩作,由向陽、李魁賢、曾珍珍、陳黎、羅智成五位詩人進行決審。首先,五位委員公推李魁賢為主席,會議開始。

李魁賢:請各位評審委員報告這次的選稿標準和各自的看法。

羅智成:從這15篇看來,素質滿整齊的。一開始我有些訝異,究竟是作品普遍水準提升,或是初、複審的篩選決定了決審作品的品質?台灣年輕詩人在華文世界裡,對於詩這個文學工具已經很熟練,在語法和技巧表現上相當老練,比起我們更早期讀到的詩,雖然有些創意很強或思想很深,但其實容易有敗筆或語法生澀。現今看來,創作者似乎把詩當做生活之中的工作。早期「現代詩」對創作者而言是一種生活態度,寫現代詩就必須是那種調調:憤世嫉俗、社會邊緣、存在主義的崇拜者等。現在,詩成為表現個性的風格化語言,然而我擔心的是,創作者拿現代詩這個工作來做什麼呢?我評文學獎通常會製作一些表格,思考現代詩的問題,例如:語法、結構、構思階段以及廣義的思想、情感貼切程度等,這些比較表面的部分,都是我會注意的。我也在思考,到底有哪些人走出新的路或企圖找出新的東西。以前的詩人寫詩都擁有世界觀或是生活態度,現在年輕詩人能力不錯,但寫出的作品反而較沒有企圖心。

陳黎:身為在學校教現代詩的老師或者國內現代詩的讀者而言,這些年來我較少看到像二、三十年前那種精準控制的現代詩語言,語言精準不代表整首詩必須結構嚴密。相對地,現在的創作者可能覺得詩太容易寫,有些基礎功夫的訓練、自我要求、或是閱讀到好的作品激發寫詩動力和內化的能力,皆大幅度滑落;所以,每次在文學獎評審的場合讀到這些人的詩,就會產生很大的恐懼感。有些人能力滑落的時候,他看到之前文學獎有人寫某些題材獲獎,就趕快去寫同樣的議題,或許原本的功力不是那麼好,但議題卻讓他的作品得分;有些評審和讀者希望作者能夠裡外兼備。這幾年來文學獎得獎作品演變成主題取勝,詩意明顯降低,但這次決審作品中,我認為有兩、三首詩獲得此項文學獎,當之而無愧。我期待讓詩回歸本身,議題書寫放到其次,把詩寫好才是最大的快樂。

曾珍珍:我因為教學的關係,接觸到各類詩的風格和主題,通常會以學者、批評者或個人創作經驗的角度來讀詩。這些進入決審的詩作,其中有三、四首很不錯,而其他作品則有一些巧思,文字上也算熟練,但不夠深入,即使議題性的詩也是如此。第二次再閱讀時,原先讀到的那些議題性和有巧思的詩,我喜歡它們的程度又稍微提高了,可從文字上見出它們的風格。我期盼從中讀到具有獨創性的作品。此次議題性詩作,大都是發生在國外的事件;其他則是書寫國內家庭問題。我可以從這些作品中,分辨出作者的年齡和性別,這樣的畫分不是刻板化,而是意味著無論技巧和原創性如何,從關切的主題和詩人的身分而言,仍存在詩的多樣性。

向陽:台灣新詩發展已經80多年了,每年每個縣市都舉辦文學獎,書寫的題材有時而盡,很多技巧也都被運用了。我讀文學獎作品時,特別著重一首詩的創意是否足夠,以及作者是否有野心去挑戰歷年來的得獎作品,或者著名詩人的典範作品,這點是相當重要的。整體而言,這次入圍決審的作品水準都差不多,然而唯一的遺憾就是,有關台灣現實題材的書寫漸次欠缺。當然,文學思潮不斷在改變,不見得必須以寫實主義處理題材,但不管使用何種技巧和方法書寫,關注現實社會的詩,應該在文學獎裡被看到。再來是歷史題材的缺乏,詩的創作者或許還年輕,拿台灣歷史當題材者,在這次入圍作品中相當少見;詩人關注歷史題材,不一定要寫史詩或敘事詩,但總可以從台灣歷史發展過程中,找到一個切入點,現今很難讀到像聶魯達或其他外國詩人,著墨於政治、歷史和人文思想的詩,有點可惜。另外,我看到一些國際性議題的詩,覺得滿好的,因為這是屬於全球化的議題,也是人類所面對的挑戰,例如戰爭、和平、愛與死亡。不論入圍者的年齡,詩的發展必須倚靠詩人不斷向一個標竿前進與挑戰。

李魁賢:詩的可貴在於多元化和多樣性,經過層層篩選入圍決審的作品,也可看出其多樣性。我們通常會提到詩要寫什麼以及怎樣寫,其實不一定是二分法,而是二者如何融通;寫好一首詩就是看作者用何種方式處理題材。從入選的作品看來,少部分作品有語言雕琢的現象。我比較傾向以平淡的語言去塑造深刻的印象, 簡單而言就是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包括以往寫歷史題材的詩,幾乎以大敘述呈現,語言似乎很龐大,真正感動讀者的反而是細微之處。寫詩總有兩難;鋪陳太龐大好像過於勉強,寫得細膩又容易流於瑣碎。而這次入圍決選的作品,有些融合得不錯,有些寫法很特殊。詩本身有多義性和曖昧,所以我也注重一首詩的完整性和意義的準確性,而非詞彙的準確性;所謂準確性意即詩本身能不能表達作者的意圖,而完整性意即詩的完成度之高低,是否不多也不少,沒有留下遺憾之處。從這幾個方向來考量,這次有很多不錯的詩。而我最重視的即是作者自然地書寫,表現深刻的意義。

接著開始第一輪投票,以不計分方式,圈選三篇。結果如下:

四票作品

〈我的愛人總是回憶不起來〉(李魁賢、向陽、曾珍珍、陳黎)

三票作品

〈不存在的夏天〉(羅智成、曾珍珍、陳黎)

二票作品

〈我現在沒有地址了〉(向陽、羅智成)

〈她們正在穿越生命的河〉(李魁賢、向陽)

〈過於巨大的名字〉(曾珍珍、陳黎)

一票作品

〈給第33名死者〉(羅智成)

〈當我們聽見地雷的笑聲〉(李魁賢)

0票作品

〈如果愛,像一本植物圖鑑〉、〈後現代〉、〈味道如何?〉、〈凱達格蘭〉、〈甜蜜的一家人〉、〈Sunday Monrning〉、〈死在月光裡〉、〈那些細節都走了〉

評審決定0票作品不予討論,接下來從獲一票的作品開始陸續進行討論。

〈給第33名死者〉

羅智成:這是台灣創作者較少會去處理的題材,處理得很好。作者挑選具體的新聞題材,這件事對任何人而言,尤其同樣是亞裔的身分,本來就應該造成巨大的震撼與關心。而其深度和觀點,將新聞事件文學化與普遍化,予人全新的面貌與感受,也提供了新的訊息,表現出創作者少有的技巧,尤其是對時事的準確性理解。他是依據一個論述而書寫的──一個畸零人最後是一個加害人。整個過程中,作者將畸零人從受害人變成加害人,在人性的脆弱度上,受害和加害是可以等同的。

李魁賢:這首詩把那位開槍的韓國人歸咎於貧窮與適應不良,對於開槍的人給予太多同情,沒有考慮他自制的能力。

曾珍珍:這首詩的文字乾淨而準確,但過於自律;既然要給予詩中的韓國人悲憫,文字可以稍微詭魅一點。選擇的題材讓我太感動,使我對這首詩的期望過高,然而我的期望在這首詩中沒有被滿足,但我也同意這是一首好詩。

向陽:所謂「給第33名死者」,就是給殺人的韓國學生。詩中挾帶太多個人對於悲劇事件的解釋,解釋無妨,但要看作者站在什麼角度去解釋,是站在兇手這邊呢?或是死亡的32人?我認為這部分沒有處理好。無論讚揚或譴責皆可,但作者在詩末使用斜線,將名詞兩兩互為諧擬,其實是很勉強的,這首詩末段部分處理失敗。

〈當我們聽見地雷的笑聲〉

李魁賢:此詩討論國外新聞事件,在中東戰爭找到一個書寫的出發點。敘述很平穩,融入戰爭的眼光去看周遭的世界,比其他相關的作品更好。

陳黎:我也同意李魁賢委員所強調的,詩要寫得自然。這首詩我原本也覺得不錯,詩的前幾段表現比較自然,自然裡帶有真切,但後半部份穿插太多不必要的訊息。

曾珍珍:前段寫得好,後段收束得不好,我嘉許作者選擇戰爭為題材,但原創性不夠。

向陽:最後一段,詩中的「我和妹妹」沒有成為這場戰爭的數字,後面就不應該用小數點處理,整體的力量因而渙散。這是技術性的不足,比較可惜。

羅智成:這篇也不錯,它與〈給第33名死者〉的差別在於作者理解事實的能力不足,把模糊的戰爭印象投射在阿富汗戰爭當中。這首詩到底是指哪個事件當中的受害者?詩中所指的不是美國攻打阿富汗的戰爭,場景似乎比較像俄國攻打阿富汗的戰爭。我讀不出作者理解事實的重點。

〈我現在沒有地址了〉

向陽:運用修辭上的反覆,表現節奏感,這個節奏是要強調所謂「我現在沒有地址了」。這首詩的重點不在節奏上的表現,而是在作者寫出一個頹微的世紀之中,有戰爭、有恐怖或者人類所遭受的各種不安定,通過四段來表現,語言相當乾淨俐落,從日常生活找尋題材,又能集中表現詩的主旨。

羅智成:這首詩開啟了我愉快的評審過程。詩的主旨很清楚就是革命的浪漫化,節奏感舉重若輕,讀起來是一首很歡樂的詩。想像力也很準確,它包含的意象緊緊地支持革命浪漫化的場景建構。但作者把革命和鬥爭過度地遊戲化和童話化,這個轉折其實有點過頭。在這麼多作品之中,這首詩的完成度是最高的,本來是革命浪漫化後來變成革命反諷化。

陳黎:技巧和題材滿真誠的,可是很多地方很花梢很電漫,失去某些真誠,這些地方應該放淡一點,張力如果突顯出來會滿迷人的。

曾珍珍:讀這首詩令人心情愉快,我起先也滿喜歡它。內容過度的革命浪漫化和卡通化。我感到失望的主要原因是,詩裡面都會游擊的想像沒有台灣味。這首詩可能是一位常得文學獎的老手寫的。

李魁賢:我讀這首詩感到相當震撼,尤其革命行動開始出現的時候,寫得很引人注目。但第三段卻出現假革命的行為,第四段搶銀行等行為應該不是革命的現象,革命分子似乎變成暴民,描寫稍微過頭。

〈她們正在穿越生命的河〉

向陽:這首詩寫女性的生命,採取比較呆板的方式,整體而言是中規中矩的寫法,但也有特殊的地方。也是運用修辭上的反覆,連綿不斷,表現一個女性在台灣社會的角色扮演。在整體的意涵上,寫出女性比較自主的想法,運用相當多台灣社會的象徵和意象,語言平淡意象鮮明。

李魁賢:寫一名女性的成長與追求自主的過程,借用不同人物說話,引出她成長階段的變化,轉折很快,敘述語言相當優雅。

羅智成:這首詩乍看之下是比較明朗的作品,使用比較樸拙的語法,變化很少,創作出近似明瞭的效果,在這節奏感的部分是成功的。女性意識是作者書寫的主題,這個觀念如果是在30年前呈現,比較有力量。然而作者重複的觀念,介於國中和高中教科書那樣的思維而已。

陳黎:語言和意象比較單調刻板,但作者很清楚點出一般人習以為常的生命情境,還滿動人的。後面兩段有點口號化,前面幽微的情境應該加上一些新的衝突。不過,我還是要向這首詩致敬。

曾珍珍:章法結構很平穩,我沒有選它是因為第四段使用的台灣符碼流於膚淺,例如:鯨魚、綠色土地上盛開的春花、廟口、木棉。寫出台灣味是很好的,但應該具備原創的想像。

〈過於巨大的名字〉

陳黎:這首詩滿新鮮的,一樣在處理家庭或男女的問題,但疏離效果和藝術性更強烈,可看到像貝克特的荒謬劇場那樣簡單的樂趣,後面力有未逮,比較可惜。寫法獨特,看起來很簡單但企圖很大,把事件普遍化,但某些場景可以裝置得更好,作者的創意值得肯定。

曾珍珍:它帶著悲憫書寫台灣的議題,藉由受創傷的小孩發聲,帶一點童趣。最後那兩個框框,挪借得很好,可以讓讀者猜那兩個字是什麼。文字雖有不順,但作者在尋找一種語言,嘗試書寫沒人寫過的題材,所以會有這些現象產生。它的原創性令我激賞,但圓熟度不夠。

向陽:我必須說我不知道作者要表現什麼,技巧和語言大部分是失焦的。這首詩關鍵的意象是「門」,作者藉此把某些悲哀表現得不那麼悲哀。最後一段那兩個框框和名字之間的指涉,沒有明確的關聯性。

羅智成:介於極好和極壞中間的狀態,書寫策略是失敗的,象徵性過高而文學性過低,敘述口吻刻意幼稚化。最後那兩個框框必須解答出來,這首詩才有意義,我自己填入框框的字是「台灣」──只有填入「台灣」,這首詩的意義最大。框框裡的兩個字太重要了,前面那些東西變得太工具化,一切都得等後面這兩個字解答出來,前面才有意義。作者把自我認同的混亂準確地表達,解密的過程還算有趣,構思的精確度還不錯。

李魁賢:我剛開始看不懂這首詩,現在重看也覺得有點曖昧。人的代名詞前後不斷改變,很凌亂,沒有定性。

〈不存在的夏天〉

曾珍珍:不管是文字的布局、詩歌語言的韻律感或想像的翻轉,讀起來令人驚喜,但我不覺得這是高度的驚喜。它可能是情詩,但又不一定是情詩。作者筆下的夏天喚起生命的熱情,讓人覺得生命是有溫度的。結尾不錯,詩的想像使生命有體溫。

陳黎:這首詩的語言跟前行代詩人相比毫不遜色,寫得很自然。以每三行一節的形式書寫,只有一節是兩行,為什麼要特別使用兩行呢?在形式上作者要為自己負責。虛實之間的表現讓人著迷,滿誠懇的,作者不是坐在寫字樓裡書寫,寫出了一般人的生活。

羅智成:這是接近第一名的作品,功力很棒,精準度很高,在所有入圍的作品中這首詩是最充滿都會性的。這首詩強調對夏天的渴望或對生命力的憧憬,抓得很準,寫得非常從容,作者舉重若輕的道行很高,有最先進的意象技巧,句子很漂亮,稍微有點雜亂,但這是不經意的。中間敘述夏天的國度,鋪陳太長,回神的方法就比較刻板一點 。下雨不能以錐心形容,這太過頭了;「擲筆之矛」,「之矛」兩個字是多餘的。

向陽:這是一首想像的詩,文字相當迷人,能夠使用妥貼的字詞表達。描述的部分有點冗長,情境有點虛假。如果不要寫那麼長,中間約束一點,不要那麼過度浪漫,還算不錯。

李魁賢:作者很顯然在講夏天還沒到,但是夏天的意象又非常強烈,作者究竟在寫未到的夏天或是正在經歷夏天呢?第四段裡有個敗筆;浪沫如果流過隙縫,應該是很細很小的,沒有拍擊的力量,如果不是這樣細小,那麼拍擊的力量會比較大。整個敘述有點精神恍惚,作者可能是從書房看書得來的意象,而不是在現實中得來的意象,否則,書堆裡忽然跑出某些野生動物,真的很突兀。

〈我的愛人總是回憶不起來〉

羅智成:語法比較生疏,這種題目和節奏本來就比較注重節奏感和音樂性,但這部分表現不夠好,意象的經營比較粗糙。

向陽:作者用了這個題目,使得整首詩比較不流於庸俗。語言沒有前面幾首詩流利,但意象的處理和意義上是成功的。

曾珍珍:這首不是我的第一名,但寫得不錯。讀這樣的情詩很有台灣味,應該是個中年人寫的,也符合那個年紀的語調。

陳黎:語言很特別,不是那麼順,像原住民語法和外文語法,有一種怪怪的樂趣。比起某些標準化的詩,我對這首詩不會反感。幽默之中有一種世故,有些意象有簡單化的嫌疑,後面兩段有點陳腔濫調。整首詩有全新的味道,素材非常真切。

李魁賢:寫法很特殊,敘述過程像兩個人在低語。有些地方語言稍微不自然,「我的愛人總是回憶不起來」一再重複,好處是一直強調這件事,壞處是產生僵硬的印象,如果這句話可以變化一下,效果會更好。有些意象很不錯,氣氛營造得不錯。

評審們進行第二輪投票,以分數計,票選出自己心目中的前三名與兩篇佳作,第一名給4分,第二名給3分,第三名給2分,佳作給1分。計分結果如下:

〈我的愛人總是回憶不起來〉15分

(李魁賢4分、向陽4分、曾珍珍2分、羅智成2分、陳黎3分)

〈不存在的夏天〉14分

(李魁賢1分、向陽1分、曾珍珍4分、羅智成4分、陳黎4分)

〈我現在沒有地址了〉9分

(李魁賢1分、向陽3分、曾珍珍1分、羅智成3分、陳黎1分)

〈她們正在穿越生命的河〉6分

(李魁賢3分、向陽2分、陳黎1分)

〈過於巨大的名字〉6分

(曾珍珍3分、羅智成1分、陳黎2分)

〈當我們聽見地雷的笑聲〉3分

(李魁賢2分、向陽1分)

〈給第33名死者〉2分

(曾珍珍1分、羅智成1分)

投票結果出爐之後,曾珍珍、羅智成、陳黎三位委員,一致認為〈不存在的夏天〉獲得三票最高分,〈我的愛人總是回憶不起來〉僅獲得兩票最高分,希望針對這兩首詩,重新投票。但李魁賢與向陽委員認為〈我的愛人總是回憶不起來〉總計分高於〈不存在的夏天〉,符合以分數高低決定名次的原則。經討論後,李魁賢主席宣布不再重新投票。最後經所有評審委員同意通過〈我的愛人總是回憶不起來〉獲得本屆新詩獎第一名,〈不存在的夏天〉獲得第二名,〈我現在沒有地址了〉獲得第三名,〈她們正在穿越生命的河〉、〈過於巨大的名字〉並列佳作。●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