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家物語〉體溫計 重要配角

2008/03/17 06:00

文/呂政達

教發展心理學的林老師和女兒一起去夏威夷度假,住進擁有美麗海景的飯店後,女兒就開始發高燒。出外旅行,沒有人會記得帶體溫計,借來一量,高達攝氏40度。

林老師打聽到當地的診所,於是扶著女兒前去看診。等了很久,醫生姍姍現身,看一看女兒,說沒問題,女兒只要吃抗生素,發燒過就會好了,等了很久很久,才拿到一包昂貴的抗生素。

回到旅館吃抗生素,不時拿體溫計量女兒,這個夏威夷假期就耗在旅館看電視。等到假期快結束,女兒燒真的退了,總算想可以到海灘玩時,這下又輪到她發燒。林老師說:「我大概會有很久,很久都不會再想去夏威夷了吧。」我聽她講著自己的遭遇,卻不斷聯想起那支體溫計。

林老師的經驗顯然告訴我們,在人生發展階段裡,家庭成員的互動間,體溫計永遠是不可或缺的最佳配角。每個世代的媽媽焦急的把體溫計塞向女兒,不論是電子、紅外線耳溫槍或早期的水銀計,數據一顯示,戲碼立刻跟著演出:「吁,」鬆口氣,「36度,沒有發燒。」或者「呀,40度呢,送急診。」眼看著夏威夷假期跟著泡湯。這樣看來,誰還敢小看體溫計的角色?

愈來愈精準的體溫計,其實也帶走了許多對生活的想像。小時候我還滿喜歡含著體溫計,看水銀上升,到達一個範圍,體會著「原來,我是有溫度的。」這種感覺,沒有像聽著自己的心跳那樣強烈,卻是人生發展的重要覺悟。現在準確無比的體溫計,卻只落得像病理儀器,有沒有發燒一按即知,不能含在嘴裡,不再能體會「存在」,也像一堂只談量化數字,不談經驗的「發展心理學」。

我其實在想,如果當初不量體溫計,只靠休息,林老師的女兒終究還是會退燒的吧。也許,她就不會對夏威夷那樣的「敬謝不敏」。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