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客與桐遊 文學名家桐花書寫系列2】在散落與飄落之間─關於桐花的思維

2008/05/12 06:00

◎陳健一

這樣的景象不容被忽略:在花海中騷動的山徑,在白花點染成喧鬧的山壁。

關於這一季的桐花節氣……

知道這次的行程主題是要觀賞桐花,當時心中是抗拒的。這樣抗拒是長期以來自然體驗的慣習:進入自然是生命多樣的體會和發現,不是守住一個季節中的一種近百年來外來產業植物的花朵容顏。這次桐花之旅有這樣的框架和預設,我疏離。

車子進入二高,循著中和、土城一帶的清水坑山塊,綠色鬱綠山坡出現白色的桐花,桐花和節氣間的意象開始被注意。同行的劉克襄提醒桐花因氣候關係今年開花較晚,臨到現在正好和相思樹的花期撞在一起,使山坡上出現白色桐花,也出現相思樹黃花。

踏尋桐花花徑之前,我們在車上遠眺山坡的桐花,感覺上是在趕赴一場桐花盛宴;經過關西,來到高遶的「桃源仙谷」,在二葉松、黃連木間探觸一地桐花;我低身尋找最新飄落的桐花一朵,發現、撿拾,放在手心,凝視、觀察、體會……這是今年的第一朵近身觀察的桐花。我意識到。

園區遊客絡繹往來,感覺熱絡。負責接待我們的林小姐說:「桐花季帶來遊客,使生意更好。是園區每年很重視的季節。」接下來我們驅車到三義火焰山的民宿,附近也有遊客前來賞花……

桐花不只掀亮山的容顏,也引領民眾上山、體會大自然……這樣風潮的背後該有當代自然美學提喻與意志在促成。

桐花早期因緣於產業理由進到台灣,循客家庄所在的北部山區往南延伸,每年三、四月開花,使蓊鬱山坡,更添風采;這樣的景象透過行政院客委會積極推廣,桐花開始被民眾發現;幾年下來,觀賞桐花成為觀光遊憩風潮的一部分;除了民眾上山賞花,許多在地產業、地方觀光,也趁著油桐花季湧進遊客時機,推廣地方產業、活絡地方經濟;其中,最令我深刻的,該是桐花引伸出來的文化創意產品吧!

那天,在竹東客家米食中心,婦女頭上圍著令人欣羨的桐花頭巾,同行作家廖玉蕙也有一個桐花花飾的筷子布包,劉克襄的妻子頭上有一頂桐花花飾帽子,這些看似無意,又是有心的擺飾,卻也增添了桐花遊程的興味感……看桐花、賞桐花,再擁有和桐花相關的文化創意產品,會使旅行更加踏實。

這正是桐花引伸的自然美學的魅力!

整個桐花季的形塑,過去幾年來,或在活動,或是產品行銷,或發展觀光遊憩,在在都在引領民眾進出山林,感受山林之美,接受豐碩多樣的自然山林啟發與涵養。這些努力具備產業的概念,以及創意與文化的特徵,最後呈現出桐花季豐富、活潑形象。

整體而言,當下山林現場的桐花,已被成功推銷,民眾從逐漸注意到它,到熟悉它,進而在生活中接受它。

「桐花季是最成功的文化創意產業。」那天我這樣和同行的夥伴說。

「……文化是動態的,桐花已成功的向民眾推銷出去,普遍被接受,其常態發展的文化態勢已經形成。往後的十年、二十年……桐花會陪民眾走過一次又一次的山中小徑,撿拾桐花滿地的幸福。」我這樣筆記是想對照更早之前的桐花困惑;好長的時間,像我這樣的人一直在理念包圍下不願輕易洩露對於桐花的關懷:什麼外來種、破壞地、客不客家等理念迷思困縛我,我和桐花隔著一堵牆,使我不願看到它的美……

這次油桐花之旅,桐花無言,只是出現在遙遠的山坡上,有時和相思樹的黃花輝映,然後我低下身凝視一朵桐花,再看到熱情上山賞花的遊客,在此同時,才發現過往自己堅持理念的做作。

就是桐花,就是開花,就是滿地如雪花的花絮,其他不必多言,也不必理念,就憑體會!夠了。

最後行程,是在桐花雪片般散落的現場,同行的作家玩興大起,或撿拾桐花,或佇立不動,其間大夥兒花了好多的時間抬目天空,搜尋桐花自天空飄落的身姿……

「啊!飄得真好,真是典範啊!」

「這個太快,快得亂七八糟。」

「這叫墜落。」

「啊!被花打到。」

「掉下來的花上面有螞蟻。」

「螞蟻在選擇掉下來的花朵時一定很煩惱,不知哪一朵花掉下來的姿勢最美。」

「來,快撿,這朵才剛掉下來。」

……●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