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首獎,你好嗎?-9之4】她在路上,前往下一站-專訪劉梓潔(第二屆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

2008/07/07 06:00

劉梓潔

文.攝影◎魏妤靜

搬到石碇之後,每天早上7時晨起,簡單梳洗後便展開一天的創作,自嘲過著「村姑般生活」的劉梓潔,幽默地再次感謝林榮三文學獎的「成全」,讓她能運用獎金付清房子的頭期款,結束飄盪的租居生活。

創作者的「完全霸道」

劉梓潔以〈父後七日〉奪得第二屆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其實,在父親逝世將近一年後,她才開始動筆,除了以較長的時間沉澱、醞釀作品,也暗自忖量在眾多追思親人的書寫中,如何能寫出不流於情感面的文章。由於對象是最直接的血親,劉梓潔無可避免地必須近距離面對死亡,那些鄉野的葬儀經驗重新開啟了她的感知,「疏離一點來說,等於書寫者獲得了一個很好的創作題材。」

看待寫作極為認真的她,事前翻閱了不少道教中關於葬禮儀式的相關書籍,甚至還曾想要引用道教經文掉書袋,「但那些不是我要的。」在尋找「語感中心」的過程裡,劉梓潔發現自己不想走一種「絕對正確」的路線,她拋棄書本儀式,將鄉間習俗忠實顯現。「創作者可以完全霸道,以你認知的去書寫,看到什麼就是什麼。愈是書寫那些自己關照不了的東西,只是愈露出馬腳。」這亦是她對創作的定義。

其後,〈父後七日〉並將改編成電影,預計明年上映。身為劇本改編,並執導演筒的劉梓潔,如何從熟悉的文字領域走入影像世界?她自謙地說:「這部片有兩位導演,技術層面由資深導演王育麟與工作人員幫忙,我負責的是情感與俚俗的部分。」拍攝中大部分的場景,選擇在〈父後七日〉故事的真實發生地點、劉梓潔的故鄉──彰化,三合院、曬穀場、大圳溝這樣聯繫起土地情感的傳統場域,也都將在影片裡一一現身。

別在文學上耍弄小聰明

最近迷上瑜伽的劉梓潔,認為在修習之後幫助自己更加靜定,別以為瑜伽和文學扯不上關係,劉梓潔說,身體會帶動意識,許多身體上的毛病不知不覺中會反映於思維。瑜伽老師的一句話更警醒了她:「很多時候妳以為已經做到了,其實根本沒有做到。」談論的是動作的準確度,她卻由此推演至文學:就像有時創作者會想在文學上耍弄小聰明,也許是找到一個嶄新的題材,或用一種不同以往的方式闡述,卻沒有顧及到最想表達的重點,通篇文章就成了沒有血肉、力度不夠,乍看之下很特殊,其實不堪一擊的作品。

喜歡旅遊的劉梓潔表示,「在這個時代,浮光掠影似乎已經成為女作家必要的養分。」慣採「貧窮旅行」的她,常在旅途中認識各個國家的朋友,背著一個大背包、有可以休憩的角落,便無其他索求。除了會藉由出走獲取靈感,很多時候,劉梓潔的創作常由生活片段揀拾而來,她關注生活,更希望能從中挖掘出這些「細瑣」的趣味之處。

果敢迎接每一次挑戰

等電影《父後七日》完成,劉梓潔也思考著下一步該怎麼走。要嘗試再投文學獎嗎?她說,「在台灣,得獎是很弔詭的一件事。」每個寫作者都知道,文學獎的獎金,高於一本書的初刷版稅,得獎後,亦能獲得較大的出書機會;沒得獎之前,很難有「能見度」。

停在這個關口,劉梓潔不禁想到那些喜愛〈父後七日〉的讀者,來自不同的行業別與年齡層,卻獲得同樣的情感共鳴。文字密度高的文章,竟然能觸動原本非閱讀文學的人口,她對此極為驚喜。在創作出一篇作品前,當然要先過了自己那一關,如果自己覺得好看,讀者也覺得好看,「我就會繼續書寫下去。」

劉梓潔預計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出版第一本散文集,匯集以往作品,也將有新作呈現。「跨越散文集這個階段後,我想再試試出版小說集。」她認為各個文類有其不同樂趣,創作者不能滯留原地打轉,必須闊步邁往下一個目標。

也許,就像她的作品一樣,言談間坦率開朗的劉梓潔,沒有太多華麗辭藻偽飾,然而,每段以文字歷經的旅程,都有著創作者期允自己的,高純度誠實。●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