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我拍故我在 直視女性最私密的身體與情感

2008/10/16 06:00

〈分手原稿〉,《旅人日記》導演蔡玨玲手繪稿。(蔡玨玲/提供)

採訪◎李新敏、吳怡靜、陳筱筠、黃婷儀 整理◎賴珍琳

(自己的狀態〉,《旅人日記》導演蔡玨玲手繪稿。

我拍故我在,自拍是一種以多元形式表達自我的方式。當生命充滿困境或感動的張力時,自拍就是最好的反身自省,藉由自拍互動來定義自己的存在。自九○年代起,獨立的女性創作者,開始透過影像發聲,自拍者以各種形式現身於鏡頭之中,可以是一隻拿著攝影機的手、可以是聲音、也可以是對話、或者經由他人來提及自己。

充滿隨興興味的《旅人日記》,呈現女性陰柔身體裡的包容力量。

明日開始的第十五屆女性影展,主題是「玫瑰新浪潮」,彰顯新形態的女性創作力量。展前舉辦了「自拍票選」活動,邀請國內優秀的數位影像創作者,以短片進行自我陳述。八部作品包含性別取向、身體政治、情欲自主、傷慟失落等多元化主題。從這些徵集的影片之中,我們可以清楚看見女性影像創作者,橫跨各種年代的身影姿態。

《給B的信》脫去戲劇鋪排,再現導演對於生命本質的叩問。

女性身體的傷慟與歡愉

《親親我的愛》是導演與家人最私密的一段情感記憶。

二十四歲的陳?,青春正如玫瑰般綻放,時光似乎揮霍不盡,直到發現左乳一顆五公分直徑的小腫瘤,她的生命徹底改觀。短片《be beautiful》是陳?自導自演的作品,描述在乳房切除手術之後,十天內的恢復過程。

導演陳?在《be beautiful》中,記錄乳房切除手術後的自我療癒。

導演自述當手術麻藥退散後,她醒來看著自己的身體,原本姣好的曲線,如今卻像「一盤被任性小孩弄亂了的食物,像一張可怕的臉……」只留下腹部一道蜈蚣般的紅色傷疤,與凹陷的左胸。

手術前,陳?特意去拍了一組個人藝術照。照片中,完整美好的身體,覆以一把烏黑長髮,呈現極度女性化的嫵媚姿態。手術後,化療讓她掉光頭髮,身體殘缺不全。素顏的她,努力重拾過往生活,白天上課打工,夜裡獨自啜泣。

相較於身體的殘缺,更深層的痛苦是心靈的傷疤。失去了兩個重要的女性性徵:乳房與長髮,她連看到電視廣告裡,美麗的女明星飄揚著一頭秀髮,朱唇微啟:「As you wish to be beautiful, you will be beautiful.」都感到自厭與害怕,厭棄自己不再像是女人的身體。然而導演正視自己的傷痛,她說,「這個身體受到這般待遇,已經不是只屬於我的資產,它有資格被看見、被關心。」清醒後的她,將鏡頭轉向自己,記錄自我療癒的過程,也畫出另一個生命之圓。

另一部《Happy Meal》也是極具勇氣的作品。短片裡傳達了女性身體的自主權,呈現女性主觀的情欲。導演請來一群同樣是學電影、很有勇氣的朋友,以真實而無掩飾的手法來描繪女性自主情欲,呈現女性從性煽動到性高潮的過程。影片中以具有貓咪特質的女性為主體,穿插戴著貓面具的裸女、玩著保險套的女生與吃著生蛋的女性,以交疊的人影、擺弄的姿態,構造出一種詭譎而有趣的氛圍,串連出一段女性表達自我情欲的故事。對女性而言,性愛可以是「快樂的一餐」,值得玩耍品嘗。

在短片《旅人日記》裡,如同阿莫多瓦電影《悄悄告訴她》影片之中,男人化做拇指般的小人,好奇地?進愛慕女子兩腿間的濃密森林,隱喻性愛的冒險。《旅人日記》導演蔡玨玲也將焦點放在象徵大地的女性身體,而代表男性的兩根手指,則化做旅人的雙腿,在愛人身上規畫觀光據點,在溝壑丘陵間行走,似乎在尋找什麼。作品充滿隨興興味,好像一趟沒有目的的旅行,但是旅行途中又時時發覺值得駐足欣賞片刻的風景,呈現女性陰柔身體裡的包容力量。

女性情感的沉溺與釋放

雖然《1986》這部短片才短短三分多鐘,卻能充分運用女性身體與水之間的關聯性,探討女性面對痛苦的表達方式。

正如水既是一種讓人感到舒適、柔軟的洗滌物,卻也可能是帶來痛苦與傷害的致命物。女性也常被比喻成水,具有流動、陰柔、包覆的特質,既可載舟、亦可覆舟,透過這樣的雙向辯證,碰觸女性的掙扎與醒悟。

溺,也是這部短片中的重要模式,以溺水窒息的自殺方式表現出女性的自溺與沉溺。《1986》的兩位女性導演陳冠汝與吳宛蓉,以出生年分做為片名。以一段甜美的同性情誼,遭受異性戀霸權的窺探性、質疑性的考驗做為故事梗概:女性主體如何從沉溺痛苦、到摸索與超越的過程。當躺在浴缸中的短髮女子,雙手受縛地掙扎扭動,赴向死亡之途,之後才快速地以剪接方式,呈現主角自殺原因。最後,主角踢起了浴缸中的栓塞,快速地從自殺意圖中清醒過來,大口呼吸新鮮空氣,從悲傷水域走出,以重生姿態面對生活。

除了《1986》之外,《給B的信》同樣觸及自殺與死亡的生命課題,然而相較於《1986》清楚的影像敘事與拍攝手法,《給B的信》則是脫去戲劇的鋪排與張力外衣,藉由另一種近似於意識流的詩意手法,串成一幕幕與生命、死亡擦身而過的美麗場景。導演賴靜怡曾提到,這是一部關於自殺、囚禁與生活的家庭電影,她並笑稱曾經有位老師說《給B的信》是一部由許多壞掉的畫面所組構而成的電影。片中透過非細緻的粗糙影像、模糊的人身與場景、分裂的眼球等畫面,再現年輕導演對於生命本質的輕聲叩問。當導演完成錄製這部獻給過世姐姐與祖父作品之際,也像是完成了某種儀式,釋放了死亡曾帶來的重量與傷痛。

《親親我的愛》導演李靖惠,目前任教於大葉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承繼其「女性家國四部曲」前三部:《家在何方》、《阿嬤的戀歌》、《思念之城》之後,《親親我的愛》是為了此次女性影展而製作的自拍短片作品,也是導演最深刻的記憶總結,記錄被外公扶養過的自己,面臨外公即將離世的情感。

《家在何方》描述被送進安養院的外公外婆之間深刻的情誼,而《親親我的愛》,則是記錄與外婆分開,重病住院的外公,在逝世前半個月那段刻骨銘心的日子。城市裡有許多小孩,都有被爺爺奶奶扶養長大的經驗。導演曾說,這部《親親我的愛》是自己與家人最私密的一段情感記憶。當初導演克服了不少心理障礙,才能勇敢、誠實地在眾人面前呈現最隱密的內心情感。

不同於《家在何方》,《親親我的愛》以黑白畫面呈現,雖然影片沒有色彩,卻散發著濃濃的溫度,充滿了溫暖而厚實的張力。李靖惠的外公是促使她走上導演之路的幕後推手,也啟蒙了靖惠對於台灣社會永遠的關懷。她說,小時候外公常常帶自己去戲院看戲,因此她對影片、對戲院空間有著深厚的感受。

李靖惠曾以己身經驗出發,創作過多部作品。對於自拍這種影像創作,她也有獨到見解。她認為,自拍是一種「旁觀隱匿作者與攝影機的存在」,也是「真實電影的脈絡」。 ●

■上述影片將於女性影展(明日起至10月26日)於台北西門町新光影城映演。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