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親子36計〉提高成就動機 如何教養

2008/11/17 06:00

文/呂政達

有些對孩子抱持高期待、高焦慮的父母,遇到成就動機較低,從小較無大志的孩子,常會責怪他們「不爭氣」,搞得親子關係緊繃。有些父母私底下會問,成就動機能夠教養嗎?

心理學家一直也想找簡單的答案,想為父母們解答,只要套用那幾種教養公式,即能提高孩子的成就動機分數。當年,羅森和唐安潔得主張,父母抱持高標準、母親比父親表現得較溫暖和孩子的成就動機有關聯。

還有人拿這個標準研究美國總統們的自傳和幕僚回憶,發現真的有差別。例如尼克森的自傳就寫道:「小時候,爸爸常告訴我和四名兄弟,能上學多麼的幸運。我決定不讓他失望。那幾年,我最大的滿足來自於,帶回漂亮的成績單時,他發亮的眼神。」即使你不喜歡尼克森,你也不會否認他是個高成就動機者。

1983年,麥克蘭道和皮隆追蹤一群35歲的成年人做成就動機測驗,得到他們的分數。這群人在1957年5歲時,他們的媽媽接受過另一群心理學家的訪問,談到她們常用的68種教養方式,再和這群孩子長大後的成就動機分數做比較,發現在「早點給孩子學習」(如3歲學英語)、「表現不佳,媽媽會懲罰」、「教導推理能力」、「要他們去學賺錢」等等方式裡,只有「相信孩子在學校要有好表現是重要的」這一項有關係,特別是在男孩身上。

另外,從出生起定時餵小孩,以及兩歲內施行上廁所訓練,也被認定較能教養出高成就動機的小孩。這項研究問世到現在有20年了,許多心理學家提出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是在餵食和訓練裡,孩子感受到循序進步的愉悅和自主感,才是教養高成就動機的關鍵。

也有人認為,過程裡,母親的溫暖態度,塑造了孩子日後的追求成就動機。無論哪種解釋,都沒有推翻這些早年訓練的效果。

【獻計】

麥克蘭道曾在經典著作《成就動機》中提到,8歲前,日後高成就動機孩子這組的媽媽會做:1.要求孩子知道所住城市的路怎麼走;2.自己嘗試新事物;3.競賽要有好表現;4.結交自己的朋友。

而孩子分數不顯著這組的媽媽會:1.要求孩子自己好好進食;2.照顧自己的事物;3.自己上床睡覺;4.做家事。

麥克蘭道說,這兩組媽媽的差別在於,第二組的孩子這樣被要求,「因為爸媽就不用做這些事了。」但在第一組,媽媽要求的是「孩子自身的成長。」

結論:男孩的成就動機和媽媽加諸他們的獨立訓練有關。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