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第四屆林榮三文學獎 小品文得獎作品輯10之4 打撈者

2008/11/18 06:00

◎蔡昀臻

又是睡眠中斷。入睡後,未曾稍歇的紊亂思緒,就像不斷襲擊擋風玻璃的暴雨,啪答啪答,一次猛烈過一次,直到將自己驟然炸醒。

摸索枕邊的手機,闃黑中就著幽光,查看夜的刻度。周圍靜死,只有自身與手機發出的按鍵聲,是各自宇宙裡僅有的活物。

是的,手機裡埋伏著另一個宇宙。像一泓深邃無底的湖,盛著已漫漶的記憶。

點進通訊錄,一個名字、一個號碼逡巡,的的的,的的的,幾枚醒目亮耳的新成員,一些還牽繫著的親人、摯友、同業,但更多更多,是已數年不曾撥打亦從未閃現在來電顯示上的僵冷符號。這些名字,也曾經簇新動人,然而時間漸漸鏽蝕了乏人問津的他們,一個個顯得灰敗如土。

許是出於莫名的不安全感,懷著「總有一天會用得上」的想頭,除了那些誓死不再有任何瓜葛的故舊戀人,我甚少大氣魄地刪汰電話簿。尤其近年來,倚賴手機通訊錄漸深,輕易操作的內建功能,早已讓宇宙大爆炸,更遑論是今昔顛亂、龍蛇雜處。

如此暗夜,似點兵、更像數墓的一一清查電話簿,不免往事湧動,宛如傳說中臨死之人,腦海中倒帶播放起一生的喧鬧與孤寂,愛,與痛。

電話簿,原來是一部自己才看得懂的默片。每個名字號碼是一則隱喻、一塊身世的碎片。我耽湎電話簿是如此簡化的形式,卻寫滿了等待解讀的摩斯密碼。

電話簿同時也是一部個人小史。最記得純稚年代買過一種軟磁鐵電話簿,從街上的書局蒐來的。名片大小,前後兩片磁鐵若即若離地黏附著,輕輕扳開,是層疊反覆的一串拉頁。軟殼上塗著粉紅嫩黃水藍翠綠,內頁則是完全悖離實用性的密麻小格。

相比之下,當時的家用電話簿便顯得拘謹穩重。靛藍與深木色的塑膠外殼,像平面梯田一般的內頁櫛次鱗比排列著。父親依通訊人的性質類歸成兩大本,每隔兩三年便重謄一遍,而且欽定由寫了一手好硬筆字的大姊執筆,父親尚且在旁坐鎮監看。家用電話簿是織起生活網絡的那只梭子,是浮沉於世的一家子扔繫往岸邊的繩索,自然輕忽不得。

後來,那個逛書局的小女孩也漸漸搆上現實的邊角。尤其離開小鎮、負笈遠地求學後,電話簿讓她覺得自己變成一個有「過去」的人了。這時柔焦褪去,所選用的本子,講究的是版面眉目清楚,欄位疏密得宜,妥貼適手。一直到人手一機的年代,突然就毫無預警地直逼而來。

但無論時代怎麼翻轉,我知道自己都還是個不忍拋捨的拾荒者,並打從心底相信,那些流蕩在無垠宇宙的姓名電話,其實都在等著我,等我哪一天突然鼓起勇氣,將他們自湖裡打撈而起。尤其在這樣失魂悵惘得只想找一個人說說話的失眠夜裡。●

【評審意見】

潛入記憶湖底

◎張瑞芬

從現代生活的小片段切入,暗夜裡手機閃爍的號碼,正如浮沉星夜中的摩斯密碼,或汪洋大海中滅頂的遺骸。「打撈者」這徒勞無功又茫茫無靠的意象,於焉突顯。

本文將都會生活中緊密又疏離的人際關係,對照農業社會古早生活的審慎簡約,層次感特具。無論「打撈」、「拾荒」或「撿骨」,在記憶乾涸的湖底,像史前怪獸的,除了那些渙漫的密碼,還有喃喃自語如看身世默片的自己。全文緊扣題旨,一氣直下,全無冗贅,構思與精準度極佳。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