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我有話要說〉我的孩子是同志……

2009/05/06 06:00

圖/達姆

文/方媽媽

圖/達姆

我們可以接納孩子是同志,也真的不會在意別人的眼光,但為了怕造成聊天的尷尬或冷場,連到鄰居家串門子話家常對我都成為一種負擔……

我讀大學的兒子是個同性戀,偶爾,他也會帶他的同志朋友到家裡來玩,當看到我們母子間百無禁忌的談話時,這些年輕人就會以滿是羨慕的口吻說:「方媽媽,妳真的好好喔!要是我爸媽也像妳一樣開明就好了。」

看著這些孩子稚氣又充滿期待的神情,我只是笑笑不回答,但是我的內心其實很想告訴他們:「孩子,當你的爸媽為你們打開一扇自由的窗戶時,其實也正是把他們自己關進另一個封閉的大門裡。」

<開始夢想幻滅>聊天話題 孩子變禁忌

從孩子上大學開始,我們夫妻也漸漸有了浪漫愛情「幻想症」,看偶像劇的時候,我們會猜想兒子幾年級會交女朋友?他又會喜歡哪種類型的女孩子?看社會新聞的時候,我們又轉而擔心他會不會有網路一夜情,或是假借住宿之名而和女孩同居?等到孩子告訴我們他是同志後,不但幻想隨之破滅,漸漸連老朋友都變得生疏了。

同志朋友或許會說,現在不婚族那麼多,就算是異性戀也不見得會結婚啊!何況婆媳處不好或是夫妻離婚都是常見的煩人問題,所以孩子是同志未必不好啊!

只是你們或許沒有想到,盼望兒女成家並不單單只是一種渴望,那幾乎是每個母親和朋友之間最常談到的話題了,尤其是親友間的聚會,大概談話的重點都圍繞在「某人的孩子要結婚了」「某某某終於要抱孫子,當阿公(阿嬤)了」,面對這種對話,只因為自己的孩子是同志,我們似乎就被孤立而不知道該如何面對。

我們可以接納孩子是同志,也真的不會在意別人的眼光,但這樣仍舊改變不了大眾不了解同性戀的事實,因此,就算我很坦然地告訴別人「我的孩子是同志」,大家除了訝異外,大概也因為毫無共鳴、沒有興趣而接不上任何話吧!為了怕造成聊天的尷尬或冷場,連到鄰居家串門子話家常都成為一種負擔,更不要說是和老朋友的聚會了,漸漸地,我似乎就變成了一個孤單老人。

<父母心情誰了解>孩子出櫃 父母就入櫃

前些日子,孩子拿了一則社會新聞給我看,內容是說一名大學生參加徵文比賽得到名次,他的得獎作品就是描述自己當年不能承認同性戀的痛苦,他並藉此在頒獎典禮上「出櫃」。這位得獎的同學還對記者說,他現在還不打算主動告訴爸媽自己是同志,如果爸媽今天看報紙知道了,「那就說吧。」

兒子要我猜這位同學的父母如果看報後,會有什麼反應?我的回答是:「應該不是被氣死,就是想去撞牆吧!」

我絕對不是排斥同性戀,但我說的也不是玩笑話,因為這位同學實在太輕忽這件事對父母造成的殺傷力了!

就像這位同學自己說的,他在國中時期就確定自己是同志,但總沒辦法向人傾吐,他甚至不敢寫出「同性戀」三個字。性向問題像針般戳著他的心口,他甚至迷惘到不清楚自己是誰。一直到上了大學,他參加一些同志團體後,他才能認同自己,不再為性傾向煩憂。但現在也只有少數交往密切的朋友知道他是同志,班上同學多半不清楚。

如果連他自己都會害怕,都要在暗中摸索、煎熬多年才能認同自己的同志身分,難道他的母親就不會害怕嗎?

在網路資訊如此發達的今天,我相信這位同學的父母不但很快就會看到新聞,而且幾乎就在同時,也立刻會接到來自各方的關懷電話,因此,這位同學可曾想過,在什麼都還搞不清楚的狀況下,他的父母卻必須同時面對「我的孩子怎麼會是同性戀?」以及「唉呀!你兒子上報了,他說他是個同志ㄟ!」這種內外交相迫的局面。

他是否想過,他的母親會有多害怕嗎?她可能會不斷地自責:「為什麼我會生下一個同志?難道是我前世造了什麼孽嗎?」而假如上有公婆,她是否還有「她生的孩子無法傳宗接代」的壓力呢?但是,她可能連害怕、自責的時間都沒有,因為一連串好奇或關心的電話就會給她想去撞牆的壓力。

<說實話>同志父母 宛如在孤島

精神科醫師王浩威曾以「火箭發射器」的理論來提醒父母,要家長能以歡喜、鼓勵的心態來鼓勵子女脫離家庭單飛。

當時我就在想,異性戀子女肯定是飛向一個繁華熱鬧的環境,而同志子女降落的地點雖然可能人煙稀少,但至少他們還有社團、網路可以互通聲息、相互為伴,那同志父母呢?他們既無法和親友分享兒女單飛後的生活經驗,也很難和其他同志父母培養友誼,最後,就只能過著近似無人荒島的孤單生活吧!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