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親子36計〉 家族治療 和媽媽多聊聊

2009/06/01 06:00

文/呂政達

鄭女士五十來歲,媽媽已七十多歲,她的女兒剛滿二十歲,這三代女人陷進深層的糾纏。

鄭女士和媽媽一直處不好,她在家庭治療團體中坦承,從小她是在「功能失常的家庭」長大。也許這樣還好,家庭治療師一直要她接受的信念是,她的童年已經結束,無需再用童年得不到的親情和關愛,來定義當下的人際關係。然而,近來鄭女士有些煩惱,女兒會暗自看她和自己媽媽的關係,甚且還有點「有樣學樣」,與她漸行漸遠。

回顧童年成長路,鄭女士和媽媽並不親,媽媽向來強勢,說話刻薄,做什麼事都非得聽她的意見。媽媽強勢作風下,鄭女士始終扮演「柔順女兒」角色,但當她大學畢業,找到工作,就迫不及待「飛」離媽媽身邊,不再回首來時路。當她有了女兒,隨著女兒成長到青春期,卻重演當年母親的強勢,希望把「柔順女兒」的角色移轉給女兒。

過程其實並不順利,這一代的女兒可不像鄭女士當年那般聽話柔順。有時候,鄭女士忍不住抱怨,「小時候妳祖母說東,我們哪敢往西?」女兒就問:「那妳和祖母現在還有在說話嗎?」顯然,媽媽和祖母的長期冰凍,已形成母女間的冷空氣。

其實,鄭女士與媽媽,以及她和女兒間的關係是兩回事,與媽媽不親,有可能源自媽媽這代傳統女性的特質,卻不表示她就缺乏與女兒相處溝通的能力;上一代的母女關係,並不註定要宿命般地輪迴重生。

參加家庭治療讓鄭女士發現,原來沒有哪個人的童年是完美純金打造的,事實上,多數人的童年憾事都會部分地在現在的人際關係中「複製」。鄭女士還悄悄發現,步入老年的媽媽已經顯現改變,似乎有和女兒的過去和解的意思。

建議鄭女士還是應找機會與母親聊聊,或者藉由老照片引發話題,讓母親談起她自己當少女時的往事。或許,從母親的故事袋裡,鄭女士將能找到新的線索,了悟當年她為什麼會那樣被對待。

若有可能,帶女兒一塊去拜訪祖母,讓女兒和祖母聊聊,問她想問的問題。跨越三代女人的心結重重,沒有試著去打開門,門將永遠深鎖。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